王羲之“评论”的书家

日期:2002.03.06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作者】 刘涛

【关键词】 王羲之 

【地址】 地址1

【来源】 中国文物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古人说:“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王羲之 是“善书”的大书家,而不是“善鉴者”,但是,王羲 之对前代和当代的书法家的书法也发表过一些属 于“鉴”之类的评论,因为这些评论零零星星不成 系统,又散见在南朝、唐朝的书法著作中,人们不 怎么在意。搜集起来读一读,可以了解他的书法观 念,也十分有趣。$$ 我们先来看看王羲之是如何评论他的前辈书家。$$ 魏晋时代一致推崇的书家是张芝和钟繇。 张芝字伯英,是东汉名臣张奂(104-181)的长子, 《后汉书·张奂传》注引王愔《文志》说,张芝志节高 操,“以名臣子勤学,文为儒宗,武为将表”,朝廷因 其“有道”请做他官,张芝拒绝了,所以人称“张有 道”。张氏旧籍敦煌酒泉,汉朝规定:“边人不得内 徙”,公元167年,张奂平定三辅之乱,朝廷特许他 徙居京畿一带的弘农郡。张芝草书最知名,练习书 法特别用功,家里的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临池学 书,池水尽墨,传为美谈,成了书法史上的掌故。他 比钟繇年长,可是晋人不称“张钟”而称“钟张”,可 能那时称呼的习惯是由近及远。汉魏之际的书风, 已有求近舍远的倾向,比如汉代的草书大家,按年 辈排序,为杜度、崔瑗、张芝,而且张芝的草书是 “学崔、杜之法”,张芝的弟子韦诞评价:崔瑗以 “肉”胜,张芝以“骨”胜,有肥瘦的区别,他还把自 己的老师奉为“草圣”。西晋书家习草书已是“共推 张芝”,卫恒认为:“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 农张伯英因而转精其巧。”$$ 钟繇(151-230)以正书、行书、八分书著名于 世,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书法是正书和行书。 东汉中期以来民间已经流行“新体”的正书和行 书,钟繇在魏明带时做过太傅,官高誉隆,经过他 身体力行的提倡,“新体”的正书和行书才被士大 夫阶层接受,成为时风。西晋时,人们学行书是“以 钟、胡为法”,钟、胡的行书同学于刘德升,但两人 的风格不尽相同,胡书肥,钟书瘦。到了东晋,人们 学行书大体是向钟繇取法,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 夫人和王廙都是学钟繇的行书,羲之的正书和行 书属于钟派,传世的钟繇《宣示表》,历代书家都认 为是王羲之的临本。$$ 对于张芝和钟繇的书法,王羲之说:“寻诸旧 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 (《法书要录》卷一王羲之《自论书》)王羲之推崇 钟、张书法“绝伦”,奉为“二贤”,是就魏晋书法名 家“旧书”而言。他后来常常说:“吾书比之钟张,当 抗行;张草犹当雁行。”(虞龢《论书表》是毫不相 让的口气。南朝时,人们将羲之与钟、张并列,才承 认了他自许的地位。$$ 王羲之还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张芝临池学 书,池水尽黑,若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言下 之意,比肩张芝并不难,只须工夫。这可能是王羲 之的经验之谈,他年轻时曾经用章草写信给庾亮, 庾翼看到后致信王羲之:“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 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 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 旧观。(《晋书·王羲之传》)”后来南朝 人爱以“工夫”和“天然”论书,庚肩吾 评议钟、张、王三家书法是:“张工夫 第一,天然次之”;“钟天然第一,工夫 次之”;“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 然不及钟,工夫过之”。$$ 王羲之论及的前辈书家,还有李式 和王廙(王平南)。他说:“李式,平南 之流,亦可比庾翼。”李式出身江夏李 氏,是东晋初年的名家,书迹没有流 传下来。王廙(276-322)字世将,因为 做过平南将军,所以人称“王平南”。 他“少能属文,多所通涉,工书画,善 音乐、射御、博弈、杂伎。(《晋书·王廙 传》)”岂能如此全面,当时无人可以 与他相比。王僧虔《论书》说:“自过江东,右军之 前,惟廙为最”,推王廙为当时的书坛领袖。王廙 有两位著名的学生,一位是向他学画的司马绍,即 晋明帝;一位是向他学书的王羲之,即中国书法史 上的“书圣”。《阁帖》中还能见到王廙的书迹,“传 钟法”的楷书写得古雅;草书笔法明快,结字有法 则,是当时流行的草体,大概类似卫瓘改制章草的 “草稿”书。羲之说李式的字“亦可比庾翼”,庾翼的 作品,《阁帖》中有一篇楷书《故吏帖》,不如羲之写 得新妍。$$ 这里还要提到王羲之表示佩服的两位书家。 一位是荀舆(长胤),王僧虔《论书》里说:“长胤《狸 骨》,右军以为绝伦,其功不可及。”庾肩吾《书品》 “上之下”品列有荀舆的大名,并称“长胤《狸骨 方》,拟而难迨。”王愔《文字志目》“下卷目”列出的 书家名单亦见荀舆,恐与羲之的称赏有关。荀舆事 迹不详,估计是西晋书家。另一位是东晋张彭祖, 吴郡人,“善隶书,右军每见其缄牍,则存而玩之。 (《书断·下》)”张氏是吴郡的高门著姓,也是书法 世家。$$ 王羲之还评论过一些同辈或晚辈书家,他们 是王洽、王闬、张翼,以及自己的幼子王献之。$$ 王洽(323-358)字敬和,又称领军、王领军, 是羲之伯父王导第三子,王导诸子中数他最知名。 王洽“书兼诸法”,尤工新体的正书、行书。他写草 书,“落简挥毫,有郢匠乘风之势”(《书断·中》)。他 的妻子荀氏,其子王珣、王珉都有书名。北京故宫 收藏的乾隆“三希”之一的《伯远帖》,就是王珣的 手笔。王羲之对王洽的书法评价最高:“弟书遂不 减吾”。王洽的曾孙王僧虔说:东晋变古制的书家 是王羲之和王洽,不然,我们至今还在师法钟、张 (《南齐书·王僧虔传》)。这里说到羲之和王洽“俱 变古形”,肯定了王洽对开创新书风的贡献。王洽 与羲之志同道合,所以羲之推许他。后来王献之的 弟子羊欣也提到王羲之称赞王洽的评语,但他对 “俱变古形”另有说法:认为是王洽写信称羲之“俱 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采古来能书人 名》),变古形的开创之功与王洽无关。$$ 王羲之评论王闬:“王闬书,亦可比庾翼”。(王 僧虔《论书》)”王闬(309-347)字仲祖,出身太原 王氏,东晋名士。他擅长楷书,唐朝时还有书迹流 传,是“具姓名正书一纸,二行”(窦蒙《述书赋 注》)。他的楷书取法钟繇,“状貌似而筋骨不备”; 王闬能写草书,是旧体的章草(《书断·下》)。王羲 之把王羲视同庾翼之流,是指他的书法,而不是指 他的名望。王羲之子王脩也以楷书见长,王导衣带 过江的“钟繇《尚书宣示表》”,经王羲之借给王脩, 结果一借不还,成了王脩的“平生所爱”,王脩二十 四岁夭亡,其母将此帖做了殉葬品。$$ 东晋时,效仿王羲之书法的人很多,数张翼仿 得最逼真。虞龢《论书表》记载:“羲之常自书表与 穆帝,帝使张翼效写,一毫不异,题后答之。羲之初 不觉,更详看,乃叹曰:‘小人几欲乱真。”东晋人 喜爱王字,爱鸟及乌,张翼写的王字也大受欢迎, 王僧虔就藏有一卷张翼的书迹,后来献给了齐高 帝。有人还把张翼写的字混同王书,陶弘景在梁内 府收藏的一卷王书中就鉴定出“《便复改月》一纸 是张翼书”。张翼的名字常见于南朝、唐朝的书 法文献,庾肩吾《书品》把他的书法和陆机、王导、 王洽、陶弘景同列为第六品的“中之下”品,还说他 善于效仿宋文帝刘义隆的字。李嗣真《书品后》把 张翼列入“中上品七人”中,与张昶、卫恒、杜预等 汉晋名家并列。张翼,一个专事模仿大名家书迹的 书手,竟传名书史,跻身前贤班列,王羲之的那句 “几欲乱真”评语,为他做了最好的宣传。$$ 王羲之有七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 都善书,独对第七子献之颇为夸赞。虞龢《论书表》 里有两则故事:“羲之为会稽,子敬七八岁学书,羲 之从后掣其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 子敬出戏,见北馆新泥恶壁白净,子敬取帚沾泥汁 书方丈一字,观者如市。羲之见叹美,问所作,答云 ‘七郎。’羲之作书与亲故云:‘子敬飞白大有意。’” 我们无法理解羲之凭什么从掣笔不脱就能判断献 之“后当有大名”,但王献之后来果有大名,好象羲 之有先见之明,这样奖掖爱子,似乎也是“举贤不 避亲”的风度。$$ 《书断·上》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献之常白 父曰:‘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 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 大人宜改体。’”献之向父亲提出这么高明的革新 意见,无论如何,也要在十来岁以后吧,且以孔子 “志于学“的十五岁计,那一年是公元358年,羲之 五十六岁了。“稿行之间”的“草纵之致”,大概是王 献之的书法追求,他写的《十二月帖》就是这种体 势,米芾特别推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