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界的“金嗓子”

日期:2013.12.13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副篇名】——忆我的姐姐、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梅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今日嵊州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小白玉梅故居

与傅全香(右)一起合演《赖婚记》

人物档案:小白玉梅,贵门乡上坞山村上里自然村人,原名朱巧凤,擅长旦角,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为女子越剧早期重要演员,素有“金嗓子”之称。

朱善勇

我的姐姐小白玉梅1921年出生在贵门乡上坞山村上里自然村,这是一个四面环山、风景优美的小山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姐姐从小就拥有一口好嗓子,人称“金嗓子”。从童年时代起,姐姐便随父亲白玉梅学戏,后来一直辗转在杭州、宁波、上海等地的舞台演出,深受戏迷的喜爱。

逝者如斯。姐姐离开我已经整整10个年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品格,她的毅力,尤其是对越剧事业的执著追求以及对家庭的担当,永远烙在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忘怀。

那一年,我只有两岁,母亲不幸去世,全家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亲人们为我母亲举行大殓。由于我年幼无知,竟爬到母亲的遗体上一边哭一边嚷着“要吃奶,要吃奶”,姐姐见状急忙一把将我抱起,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她的泪水如雨水般地淌在我稚嫩的脸颊上。姐姐嚎啕痛哭,我则哭得更凶,姐弟俩的哭声震惊了全场的亲朋好友……

从此,我姐既当姐又当妈,时时处处关爱呵护我,白天抱着我玩,晚上搂着我睡,逗我,哄我,伴我度过了艰辛的童年。

1933年,由我父亲白玉梅领衔的绍兴文戏男女混演班演于上海天海楼,年仅13岁的姐姐小白玉梅首次登台主演《武家坡》,妆饰王宝钏,一鸣惊人,台下掌声如雷,喝彩声此起彼伏。谢幕时,观众久久不肯离去,第三天上海《申报》以极高的评价报道了整场演出盛况,从此,小白玉梅在上海滩红了。她是越剧史中第一次男女混演的见证人,也是由我父亲白玉梅开创男女混演中的唯一女演员。

上世纪50年代,由上海市振奋越剧团在静安寺红都剧场上演《十五贯》,连演数月,场场爆满。那时正值暑期,我趁学校放假之际,几乎每天跟着姐姐去红都剧场看戏,由于姐姐体形有些发胖,她扮演花旦,需要我帮她用绑带束腰。一天演出已经开始,我因来迟被门卫老伯挡在门外,我便气急败坏地吼着:“你为什么不让我进?我是小白玉梅的阿弟!”门卫老伯回答说:“我不认识你。”无奈,我只好等在门外。待戏散场后,姐姐卸完妆走出剧场,我快步上去在姐姐面前告了那管门老伯的状。那时,姐姐已是振奋越剧团副团长,又是主要演员,时称“红角”,我以为那管门老伯要挨训了,却不料姐姐把我拉到跟前严厉地批了一顿,还要我同她一起去向老伯认错。管门老伯乐呵呵地说:“以后你来剧场要在额角上写上‘我是小白玉梅阿弟’,好吧?”那年我才13岁,虽然已过去六十多年,但记忆犹新。

姐姐退休后仍不忘深爱的越剧事业,不忘生她养她的家乡。她不顾年迈体弱多病,全身心地辅导学生、辅导越剧迷,无保留地传授演艺、悉心培育后人。她在七十余岁高龄时,还应邀去武汉、香港演出,去娘家嵊州筹建“越剧之家”、越剧博物馆,为嵊州越剧艺校指导排演《赖婚记》。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