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情文化魂夕阳山外山(附图片)

日期:2007.01.05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副篇名】——金华“越剧之友”五年风采录

【作者】 郎卫芳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今日婺城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舞台上,婀娜的身姿,温情脉脉的眼神,再加上如水拂动的水袖和如诉如泣的“越”调,那种文气和清韵,真让我们不敢相信,这些都出自已经离退休的老太太。

A

退休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人生辉煌的告别,但对“越剧之友”的这群老太太来说,却是新征途的开始,对越剧艺术追求的开始。“我们本来就很喜欢越剧,喜欢文艺,唱唱跳跳很开心。退休后因为大家兴趣相同,就聚在一起,成立了这个‘越剧之友’社。没想到竟然办得像模像样。”社长祝美玲说,“我们共有128人,年纪最大的68岁,很多都做了奶奶、外婆。但我们不服老,人老心不老啊。!”

B

越剧靓丽唯美,以唱腔委婉、表演细腻、风格缠绵取胜。在舞台上,要求演员身型修长,举止优美典雅。这对年轻的专业演员来说是很苛刻的,更别说是一群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已年过半百的奶奶、外婆们。为了练好体形,使原本臃肿走型的身材符合演出的要求,赵茶英可真吃尽了苦头,“跟普通人相比我的身材还不算差,但要上台就太胖了,只好减肥。平时吃饭只能五成饱,每天还要抽出一两个小时练健美操,楞是硬生生地减掉了四公斤肉,儿子心疼得要掉眼泪。”赵建华也笑着告诉记者,她练形体的劲头比她女儿还足,常常让老伴逗笑。

C

乡土是越剧的源,都市是越剧的流;乡土划时代地形成了,都市创造性地发展了。这就对越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与时尚并存,古典与现代同在。“越剧之友”编排了一些优秀的传统戏曲,来吸引新观众、留住老观众。如《梁祝》、《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九斤姑娘》、《孔雀东南飞》中的折子戏和精彩唱段。为使表演更有火候,专门请了原金华越剧团的花旦唐丽红和原丽水越剧团的小生潘强华来当教练。王伟红、章慧珍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依然参加每次的学习,使演出没有落下一个人。

D

对于青年一代中的“文化传统断代”现象,吴鸣编导通过自身对生活的认识、把握和表现,创编了一系列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优秀演出节目。如歌颂企业的《诚信李子园》,反映公安收容所优秀教官的《特殊的园丁》,为少儿科学施教的《没办法》,为方便纳税户的《网上纳税》等。还为农村“量身定做”一些节目,每到一处都受到大家的好评。其中,《包兴判婚》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活动杯铜奖,《五老太夸社区》获市金奖,《茶花之乡唱茶花》获市首届茶花节创作二等奖等。

E

“越剧之友”自2002年10月22日成立,至今已经有五年了。五年来,这支活跃在金华城乡的业余文艺戏曲队,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到过全区18个乡镇的400多个农村,义务演出过近400场。她们先后帮汤溪文化站排练《三星赐福》,帮蒋堂文化站排练《蒋堂面貌变了样》,帮金华教育学院编排越剧折子戏《西湖山水》,帮金华汽车站排练《满怀豪情唱西站》。“我们不缺吃、不缺用,生活条件好起来了,就想帮助政府宣传宣传。演出的资金都是大家自己凑的,5年里贴了近十万元,我一个人就贴了三、四万。我们图的是大家在一起的快乐,在台上表演时的快乐。”祝美玲的话,道出了每个“社员”的心声。

编后: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曾几何时,这群铿锵越女早已成了城乡舞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欣赏越剧,欣赏夕阳人生,尽在“越剧之友”!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