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将心愿付戏剧

日期:2005.03.15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副篇名】——记三门越剧二团团长杨成将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新三门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三月,一个春风沉醉的日子。

我们来到距县城10公里左右的园里村。杨成将和他的三门越剧二团正在该村演出。在能容纳千余人的大会堂,只见楼上楼下观众挤挤挨挨的,他们深深地陶醉在演员们精彩的唱念做打中。

“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南宋诗人陆游曾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社戏上演时的场面。时至今日,想不到杨成将的越剧团在农村上演时依然保持着这样壮观的场面。在演出现场,杨成将对笔者说,“从大年初一到六月初,剧团每天都得演出两场。”他的剧团在农村深受欢迎。

杨成将是个土生土长的亭旁人。受父辈的影响,自小就酷爱戏剧。每逢有戏班子进村演出,杨成将总爱搬条小板凳抢占有利位置观看。12岁那年,小学毕业的杨成将考上了亭旁中学文艺班,在那里他接受了两年的专业艺术培训。随后他又参加由县文化馆组织的乡镇戏剧戏训班,有了扎实演艺功底的杨成将毕业后成了村里文艺宣传队的骨干。

杨成将是个倔强的艺人。20世纪80年代初期,杨成将考县越剧团,由于当时人员招聘名额较少,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杨成将未能如愿以偿的进入县越剧团。受了挫折的杨成将心里憋了一口气,“一定要做出样子来,让别人瞧瞧我们农村演员的水平!”杨成将回忆的时候依然充满了自豪之情。他说在经过一次失败后,他就投入到农村越剧团演出中,扮老生、花脸……,能挑大梁,唱主角,又能跑龙套,扮什么像什么,再加上优美的唱腔,令观众赞叹不已。

九十年代初,经历了人生风风雨雨的杨成将萌发了自办越剧团的念头,与同是越剧演员的妻子一商量,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说干就干,1994年5月,杨成将凭着自己在戏剧界熟络的关系,拉起了一伙有着丰富演艺经验的演员,又从省艺校招聘了一些艺员,办起了一个越剧小科班——三门青年剧团,是当时台州地区第一家小科班越剧团。杨成将既是团里的演员,又是乐队手,更是剧团的后勤部长。随着演员年龄的增长,后剧团改名为三门越剧二团。这一干又是十来年。

对于杨成将来说,恬淡的心境,倔强的个性,对越剧的执著,成为其艺术之路的基石。

杨成将的越剧团成立之初,正逢上台州地区举办民间职业剧团小戏调演。接到调演通知的杨成将为了能为三门人争口气,还没赚过一桶金的三门青年剧团的全体演员更是闭门训练达四个月。其间杨成将不但要付演员的工资,供应他们的吃住,还不惜重金,聘请国家级专业导演,来团排戏。同时狠抓演员唱念做打的基本功训练,演员之间相互配合默契度排练。1994年10月。杨成将的青年剧团带着《花园会》、《金莲斩蛟》两个剧本参加地区调演。不想到牛刀初试,就一鸣惊人。在首次调演中就获得了演出一等奖、最佳导演奖、乐队奖、优秀演员奖等10个奖项。杨成将的小小剧团因此在台州地区出了名。在随后几届的民间职业剧团小戏调演中,杨成将的越剧团都是载誉而归。名气有了,戏约也不断找上门来。这几年,杨成将的剧团每年的演出达580多场次。一些有丰富演出经验的演员纷纷慕名而来,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团共有38人,其中演员21人,乐队8人,大多来自嵊州、绍兴、诸暨等地。

为什么在戏曲低迷,国营专业剧团举步维艰的时候,而三门越剧二团却能如此红火呢?用杨成将自己的话说,靠的就是质量。演出质量好坏,决定其生存和发展。在演员的挑选上,他特意聘请一些因剧团无法生存而解散的人员,他们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和演出技能。同时他每年都投入两万多元的资金,用来更新好设备,还不远千里聘请陆贞芳等国家级专业导演来团编排适销对路的好剧目,使剧团能顺应市场需要,立于不败之地。

杨成将的剧团这几年活跃在甬、台、温等地农村,深受各地农民的喜爱。这几年,他也有了一笔不菲的收入,并在妻子的老家宁海买了房子。亲戚朋友劝他别这么奔波,在家干点小生意算了,但杨成将难以割舍这段越剧情怀。笔者与杨成将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你打算不打算扩大剧团的规模?”

“难。现在的年轻人不愿学戏,嫌这行业太苦又不易赚钱,老的一代年龄逐渐增大,青黄不接啊。”

“那这行业是否面临失传的可能。”“很难说”,杨成将迟疑了一下说。“那你会不会不干了”。

“不会的。我知道办剧团会遇上很多麻烦,也知道今后的路很艰难,但我热爱这行业,我会无怨无悔干下去!”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杨成将如是说。(陈小贞/文陈维连/摄)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