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越剧

日期:2014.06.06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福州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人物述林 摘自《柯桥日报》

越剧起源于浙江绍兴嵊州市一带的农村,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除京剧之外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注意越剧了。1949年9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赴京参加新政协会议。邓颖超把袁雪芬带到毛泽东面前作了介绍。毛泽东说:“开文代会你没有来,这次我们欢迎你!”毛泽东后来还关切地问袁雪芬:“越剧是1942年开始改革的吗?”“是的,主席。”袁雪芬答道。“你演过《西厢记》中的张生。你除了演旦角外,还能演小生?”毛泽东又问道。“您怎么知道的?”袁雪芬异常惊讶地问。毛泽东和蔼地笑了笑说:“我看过《雪声纪念刊》。”

毛泽东不但关注越剧,也很爱看越剧。在国家大事繁忙的建国之初,他曾经连续四次观看越剧。1950年7月,毛泽东在中南海第一次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据参加演出的范瑞娟回忆:“我演《梁祝》上场时,后台有人告诉我,说她看见毛主席坐在第五排。我仍然沉着出场。那时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计算约定日期是用‘一七’、‘二八’、‘三九’一天一天推算的。我拿起一把算盘,先唱‘思念贤弟’一段唱词,接着拉琴,然后计算日期。毛主席在台下看了哈哈大笑,说:‘看你傻乎乎的。等你把日子算出来,祝英台已经嫁出去了!’这是事后坐在毛主席后一排看戏的一位老同志告诉我的。演出结束后,毛主席在台下向我们挥手。负责接待的钟灵同志说,毛主席看了戏很高兴,欢迎你们下次再来。他代表毛主席招待我们到瀛台吃夜宵。”次年的国庆节,毛泽东再次看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宝莲灯》。1952年又观看了越剧《白蛇传》。

毛泽东对地方戏剧的改革在内容上肯定,在形式上则要求保留。他希望越剧在内容上出新的同时,在形式上又能保持独特的艺术特征。他曾四十多次来到越剧的故乡浙江视察和生活,并多次观看越剧演出,给予充分的肯定。1969年仲夏的一天,毛泽东在西湖畔的汪庄庭院散步,提出要听他曾多次欣赏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听完录音后,有人对他说:“主席,越剧音调软绵绵的不好听。”毛泽东纠正说:“越剧具有典型的南腔特色。曲调比较柔婉、细腻,擅长抒情。”又说:“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我看越剧还可以,不要全盘否定。”当年秋天,他在杭州观看文艺演出时询问了浙江文艺界的情况。演员们反映,现在的越剧,改得京剧不像京剧,越剧不像越剧,歌剧不像歌剧。毛泽东当即听了老越剧《红楼梦》片断,表示曲调好听。随后又听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后说:“这个戏的音乐基调是好的,只是个别太低沉的地方需要改一改。”在听了“改革越剧”《红灯照》唱段后指出:“各个地方剧种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不然,要那么多的地方戏干什么?一个剧种就够了嘛,我不赞成把越剧改成不像越剧。”一个器乐演奏员问毛泽东:“听说越剧要砸烂,这到底对不对呀?”毛泽东听了皱皱眉头,严肃地指出:“越剧不能砸烂,好的还是要用。”

1971年9月8日,毛泽东在杭州住地最后一次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男女合演越剧《半篮花生》,他说:“这个戏有戏,一家人都很可爱。说明农民能够学哲学,也学得好。”又说:“越剧味道出来了,越剧风格出来了。”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