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桥畔有个做“虎头鞋”一绝的大妈

日期:2010.06.1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副篇名】她父亲曾是越剧名伶“宝黛”的御用旗袍裁缝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今日拱墅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本报记者徐青通讯员王儒栋

白底花布切成的千层底,红黄色绸缎或蓝色牛仔布料做的鞋帮,鞋头是刺绣精致俏皮的虎面,家住拱宸桥畔的王雅仙制作的“虎头鞋”工艺精美、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她改良的牛仔虎头鞋,在传统古典美中添加了现代时尚元素,获得了“2010年浙江省民间手工艺——虎头鞋”创意设计比赛铜奖。

她给外甥做的童鞋别人排队等着要

从小,王雅仙就擅长手工布艺,喜欢在旧纱窗上绣“十字绣”,缝成当时最流行的“马桶包”;用废弃的塑料片做成龙、马等各式形状的宫灯、奖杯;用丝线钩织台布、杯垫等。当然,她最拿手的是绣童鞋。

“以前穷,穿的都是自己手工做的布鞋,外甥、女儿小时候穿的童鞋全都是我承包的。”王雅仙回忆说,外甥在读幼儿园的时候,每周都会换一双她新做的童鞋。由于王雅仙做的鞋子不仅工艺精细,而且花式种类多,款式新潮,外甥就成了幼儿园有名的“潮男”,换下来的鞋子竟然成了许多小朋友妈妈争抢的宝贝。“最紧俏的时候有三、四个妈妈排队等着要。”

做“虎头鞋”王雅仙最拿手的是纳鞋底。记者看到,巴掌大的虎头鞋底,布满了密密麻麻而又匀称的针脚,鞋底厚实而平整。王雅仙说,纳鞋底是最花功夫的,制作一双鞋子大概需要3天时间,而纳鞋底则往往要花上1至2天的工夫。“好的鞋底不仅能帮助刚学起步的小孩子走路平稳,而且布鞋底吸收潮气,是养脚的,能保护孩子稚嫩的脚部。

父亲曾是越剧名伶“宝黛”的御用旗袍裁缝

问起做“虎头鞋”这门手艺是跟谁学的,王雅仙笑笑说:“没有专门跟师傅学过,都是自己摸索的,但是和父亲的职业多少有点关系。”

王雅仙的父亲王开宝曾是有名的旗袍裁缝师。王雅仙告诉记者,父亲13岁时就拜师学裁缝,主要做旗袍以及长衫马褂,18岁出师后去上海做旗袍。由于王开宝做的旗袍腰身剪裁好、领子挺刮、款式新颖,找他做旗袍的人很多,当时越剧名伶扮演贾宝玉、林黛玉的徐玉兰、王文娟也专门找他定做旗袍,王开宝在上海名噪一时。

1948年,思乡情切的王开宝忍痛结束了上海的生意,回到了杭州,在拱宸桥桥弄街办了一家自己的服装店——开泰服装店。据说,当时开泰的生意十分红火,附近的杭一棉厂里数百名女职工几乎人手一件王师傅做的旗袍,大家都以有件王氏旗袍为荣。

王开宝的手艺还引来不少台湾、香港的“粉丝”。王雅仙回忆说,1992年,有位台湾周老先生来杭州探亲,偶然一次路过卖鱼桥,看到当时在附近一家冰箱修配厂门市店做服务员的王雅仙,十分喜欢她身上穿的旗袍,辗转打听到原来旗袍出自她父亲之手,就特地上门拜访。“他最喜欢我父亲做的旗袍和‘香港衫’。当时大翻领的短袖‘香港衫’是舶来品,做的好的人不多,老先生十分中意父亲的手艺,每次都要定做十多件衣服,大概连续来了4年,后来听说身体不好就没来大陆探亲了。”

无独有偶,今年3月,一位30多年前在拱宸桥医院工作的香港老太太来杭州旅游,还专门找王师傅做几件旗袍,当听说王开宝已经不在人世时,老太太唏嘘不已。

如今刺绣的手艺没人继承

由于父亲的关系,王雅仙一家兄弟姐妹7人,现在有5人从事着和服装纺织相关工作。“最有出息的是大姐,现在是庆春路上一家外贸服装公司经理。”

让王雅仙欣慰的是,女儿吴静斐从小就喜爱服装纺织,大学就读的是服装专业,现在从事的是服装设计工作。王雅仙自豪地说“国外流行的服饰,女儿只要看一眼就能设计出一模一样的款式。”她参加比赛的虎头鞋是和女儿一起设计的,“设计还可以,但是手工绣鞋她是不在行的,也不愿学。”

王雅仙说,现在自己50多岁了,眼睛花了,身体也不行了,手工活已经很少做了,这些刺绣的手艺也没人继承,十分可惜。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