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名角与沈家门

日期:2011.12.02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舟山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越剧旦角叶彩金

竺水招剧照

尹桂芳剧照

□阿能

提起越剧名角与沈家门,还得从沈家门街戏说起。

民国14年(1925),男子“的笃班”和女子越剧开始进入沈家门演出,主要是在宫庙或街头演出。民国21年(1932)后,在“王万泰晒场棚屋”、“长板戏院”和“中南戏院”、“明光影戏院”等处演出,但每年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演戏活动还是在街上演出的“街戏”。

每当春暖花开的阴历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渔业生产转汛的间隙,鱼米集散之地沈家门的商界为祈求天地神圣保佑世道平安和生意兴隆,同时也为慰问佘山洋捕小黄鱼谢洋的渔民和讨好沈家门的居民,出资举办“街戏”。在沈家门主要中心街区和渔船云集的海口十余处地方搭起了戏台子,时间长达10多天,每天1台或2台,日夜2场或4场,每场正剧之前加演“笃魁”(又称“跳神”、“跳加官”),让渔民和沈家门的居民都过足“戏瘾”。当然演“大戏”和“街戏”,还得请各地崭露头角的“坤优名角”,先后请了施银花、赵瑞花、姚水娟、竺水招、范瑞娟等。

1934年年底,沈家门一个戏班请来了1929年入女子越剧科班新凤舞台的浙江嵊县黄洋人越剧旦角叶彩金(1917~1968)唱头肩旦,她嗓音清亮,唱腔和谐悦耳,柔中带刚,念白清晰;戏路宽广,不论青衣悲旦,文武花旦,风骚泼辣,演来皆得心应手,洒脱自如。她随带转入瑞云舞台学戏刚满师的竺水招(原名竺云华,1921-1968),离甬到沈家门,由她担任头牌花旦,并提携嵊县金庭镇灵娥村人13岁的竺水招为二肩旦。竺水招戏路宽广,武生、花旦、青衣、小旦、小生、老生甚至老旦等行当均能担当。当时老生、老旦、文武花旦也都齐全了,唯独缺少小生,班主听说尹桂芳(原名尹喜花,1919-2000)旦角、生角皆能担当,于是一边托人去聘请,一边自作主张地将尹桂芳取名为“尹云峰”,挂出了牌子。尹桂芳到了沈家门,一见此状,哭笑不得,希望班主能改过来,班主面露难色,因为戏牌已挂了三天,水粉好擦名字难改,只有将错就错。谁知用“尹云峰”的名字扮演小生,竟使她成了名。当时十五岁的尹桂芳刚由花旦改学小生,小生尹云峰从此活跃在沈家门的舞台上了,一年后在沈家门正式登台。她们先后演出《碧玉簪》、《仁义缘》、《沉香扇》等剧目,深受舟山渔民的喜爱。沈家门合作,只持续了两三个月,竺水招应邀去另处搭班了,尹云峰独自留在了叶彩金剧团。 1939年秋天,已成为了戏班台柱的尹云峰跟随戏班到了海门。

1945年后,常来舟山演唱并受欢迎的越剧艺人有浙江嵊县廿八都村人一代红伶“粉牡丹”张茵(1927-2005)、嵊县施家岙村人著名旦角施银花(1910—1984)、新昌县人花旦魏银凤(高升舞台、定海集艺越剧团花旦、老师、团长,1923~1992)、嵊县长乐人小生鲁芳桂(1923-)、嵊县东乡灵鹅村人小生毛佩卿(1919—1986)等。 1949年春小黄鱼汛开始,“花衫鼻祖”施银花和她的丈夫国民党军官王金宝组织了戏班,与小生朱凤卿配戏,在当时称“小上海”的沈家门公演时,常常赢得满座。 1950年5月,国民党军撤退台湾时,将该剧团带往同行,成立“凯歌越剧团”。

当然,“街戏”还请有其他戏班,如演京剧的“大连升”、“宋翔记”、“老大鸿寿”、“蟾月记”、“老聚丰”、“周老紫云”、“新庆丰”等,还有“宁波滩簧”(甬剧)、“绍兴大班”(绍剧)等。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