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草根族”的百年越剧

日期:2006.09.22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华东新闻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越剧《越王勾践》剧照。资料照片1906年,浙江绍兴的乡间。农历三月初三,嵊县东王村搭起一个简易戏台,几个说唱艺人粉墨登场——谁能想到,这竟是百年越剧的序幕?历经百年辉煌,当我们回眸张望,发轫于田间地头的越剧,成为今天全国观众最多的剧种之一,其发展,关键在于它的“草根性”越剧勃兴体现的是一种民生力量、民本精神从亭台楼榭,到茶馆酒肆;从农家厅堂,到田间地头。穿行在浙江绍兴城乡,你始终会被一种温婉音乐浸润着。这就是越剧。在绍兴,无所不在的越剧深深地扎根在土壤里,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独特的江南农耕文化,滋养出柔美越腔乡音。起步于绍兴农村的越剧,一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作为一种草根文化,越剧来自民间,扎根民间,繁荣于民间。存留于人们记忆中的越剧经典,水袖一甩,清婉如潺潺流水的唱腔,大多围绕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展开,以朴素的人间情怀打动人。越剧吸纳了江南的灵性,体现着一种民生力量、民本精神。现在,在越剧发源地嵊州,民营越剧团有112个,全年演出3.5万场左右,演出收入5100多万元,加上相关的道具服装等产业在内,年总收入8000多万元。活跃在绍兴农村的数百个民间越剧团的演员们,台上是雍容华贵的“小姐”、八面玲珑的“丫鬟”;台下,她们又成了聪明能干的村姑和勤劳贤慧的农妇。绍兴城里,同样散落着数百个越剧角——越剧爱好者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点,连成一张市民越剧地图,也拼贴成一个别有风味的绍兴文化地图。越剧艺人是这块土地上的名人。在嵊州,当地越剧名伶的舞台扮相,被做成灯箱广告,悬挂于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一无学历、二无职称的越剧“草木才子”们,获得了社会尊重,被选为绍兴市拔尖人才,享受特殊待遇。也许正是这种顽强的“草根性”,才使越剧在走过曲折之后,最终走向全国舞台。新时代越剧创作应置身于开放的文化坐标一座城市能拥有一种影响世界的艺术,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但单纯守望一种古老艺术,就只能让这种艺术进博物馆,太多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在越剧百年之际,同样也有人在追问,越剧还能创造下一个百年辉煌吗?随着时光流逝,社会审美情趣发生了深刻变迁,艺术所处的社会形态也在发生变革——当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型时,越剧也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观众早已不是以往的观众,市场也不再是原来的市场,越剧艺术理念、表达方式、传播方式已大相径庭。曾倾倒众生的一招一式,是否还能演绎昔日的传奇?曾写满几代人记忆的经典剧目,是否还会赢得满堂喝彩?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是否还能在市场经济下延续?带着这种忧患意识,2004年,绍兴开始打造越剧艺术中心、越剧创作生产中心和越剧文化旅游中心,推进越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使越剧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同时,绍兴将越剧创作置身于一个开放的文化坐标中,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不仅繁荣了越剧市场,更使越剧在各种交流碰撞中吸纳时代元素、追求新的表现形式。《越女千古情》、《越王勾践》、《书生王羲之》、《白兔记》、《秦香莲》等一批越剧新戏,都在越剧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体现了创新;每年举办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每年600万元的文化发展基金中13被用于越剧创作,建有专门的艺术学校培养越剧人才。嵊州设立2000万元越剧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投入100万元排戏。既要表现“阳春白雪”,又要体现“下里巴人”绍兴目前尚保存和修复的古戏台约有200个,数量之多、形式之美、建筑之精,在全国也不多见。作为女子越剧诞生地的甘霖镇施家岙村,村里的“八卦台门”是当年女子越剧的培训基地,如今由镇村投资40多万元进行了整修。这里将重开越剧培训班,对村民进行免费培训。越剧最后的走向应该是多元的,未来的越剧当既能表现“阳春白雪”,又能体现“下里巴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越剧都在草根环境中生存发展,是一种地道的市民文化。很少有一座城市能像绍兴这样,把一种表演艺术张扬如斯,浓缩为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符号,进而浓缩成一种区域精神。正是因为这样的普及,越剧获得了百年复兴的广泛社会基础。在这块遍地越剧气息的土地上,能否重振下一个百年辉煌?我们拭目以待。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