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越剧缘何越唱越红

日期:2011.12.02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今日嵊州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上接第1版)

政府助推育新苗

流派传承有后人

传统文化传承,光有浓浓的社会氛围还不够。人才梯队建设、剧目推陈出新、表演形式因时而变……这一切,离不开政府助推。

深谙这一点的嵊州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立越乡文化名市发展战略,全面实施越剧人才集聚、越剧精品培育、越剧教育建设、越剧之乡推介、越剧演出产业打造……

从娃娃抓起,嵊州做得尤其到位。“班班有越剧,人人会唱戏”,这在嵊州城南小学一点也不夸张。城南小学的“小小越剧团”,已经成为该校办学的一块金字招牌。10多余位剧团小演员还荣获了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从墙上贴的一张张秀美俊俏的“小梅花”的演出剧照,你会发现如水的越剧,正在这所坐落于剡溪之滨的美丽校园里欢快地奔流……

为实施好全市性的普及型特色教育,嵊州市教育部门在城南小学试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崇仁中学、罗星幼儿园等10多所学校组成的越剧教育网络学校。对外,网络学校聘请文化馆、民营剧团演员等担任指导老师;对内通过外出进修、上岗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越剧业务能力,培养更多的越剧苗子。

此外,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嵊州市在全市各所小学的四年级中,推广使用《小学生学越剧》这一地方特色教材,将越剧学唱、传承越剧知识、介绍越剧名家、欣赏越剧流派进行多元整合,让学生了解越剧、喜爱越剧、会唱越剧,从而使越剧教育大大方方走进了学校的课堂。

“下个一百年越剧怎么演?”已故越剧表演大师袁雪芬提出的问题,同样令越剧故乡嵊州人深思。

嵊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国英说:“要使越剧在戏曲天地里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不仅要普及越剧、让越剧有发展的土壤,还要设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让他们成为推陈出新、传承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够出更多的名角大戏,去赢得观众、抢占市场。”

在新落成的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今年7月,中国戏曲学院首个越剧表演专业大专班在这里正式开班,拉开了培养高素质越剧流派传承人序幕。在筹备期间,“越剧十姐妹”和各流派创始人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王文娟、金采风、毕春芳等纷纷表示支持,主动提出由自己来挑选学生,亲自指导学生。

培养高素质人才,嵊州舍得花大钱:4年来先后投资500多万元,排练了《貂蝉与吕布》《柳永与虫娘》《蔡文姬》《汉文皇后》《王羲之》等大型历史剧目,让青年演员担纲主演。新近创排的《大漠骊歌》,演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

因为政府的大力助推,黄美菊、陈岚、何英、王桂萍、裘巧芳、刘志霞等一批知名演员脱颖而出。一个县级市的剧团就有多人获得了“梅花奖”和“白玉兰奖”。

戏曲产业化成链

文化经济双丰收

为使越剧成为产业,嵊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每年安排200万元越剧繁荣发展资金,并出台优惠政策,对民营剧团按其当年实缴税收的额度予以返还作为补助,助推民营剧团转型升级。

嵊州还开展民营剧团星级评定和演员职称评聘。被评上星级的民营剧团可以得到政府补贴,如果在国家、省、市级比赛拿了奖,政府还另给予奖励。嵊州市越剧艺术中心一团团长陈正庆说,外出演出时,有星级这块金字招牌的话,就比其他的剧团更有竞争力。另一个民营剧团的团长说得更到位:“过去民营剧团总被人看低,现在演职人员都获得了国家认可的演员职称,在艺术上得到应有的荣誉和尊重,演起戏来劲头更足了。”

像候鸟一样常年在外演出,是嵊州市民营剧团的一个特点。经过多年发展,民营剧团在不断地适应市场,成为浙江省的一支文化产业劲旅。目前,全市有民营剧团120多个,从业人员4500人,相关产业总产值超过亿元。

靠山吃山。在嵊州,靠越剧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如今,越剧产业所包涵的内容越来越广,产业链延伸到戏曲培训、道具与戏服生产、旅游等相关领域。嵊州市宏越戏具厂女老板梁晓英,不但在黄泽镇上开了家戏剧服装店,还在淘宝网上开了3家网店。在黄泽镇,剧装戏具的生产和销售成为新的文化产业,大到官服蟒袍,小到头饰珠花,上到各式盔头,下到绣鞋高靴,品种齐全,应有尽有。仅黄泽镇渔溪村就有剧装戏具加工厂18家,今年的销售额有望超过2000万元。

越剧文化对旅游业的推动,更是功不可没。眼下,越剧表演已经成为嵊州各景区的一大特色,游客络绎不绝……以“山水越剧”为主题的现代休闲旅游板块的打造,让嵊州在省内旅游占居重要一席,荣获首届浙江旅游城市“金名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