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越剧的悲喜“三幕剧”

日期:2012.06.22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闽北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1955年时代剧团音乐组合影,右3执三弦的就是沈富康。

吕美君在《三看御妹》中扮演小生封加进。

年轻演员兰豫琴越剧剧照。

“末代团长”郭隐龙在剧团废墟中,端起一把道具刀,感慨万千。

越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她继承了传统戏曲精华,博采众长,具有优美、抒情、清新、细腻的特色和浓郁的江南气息。

由于毗邻浙江的缘故,政和这块本没有越剧的土地,在解放初期从浙江引进了一批越剧艺人,萌生了越剧的种子。曾经是那样红火的政和越剧团,起起落落,最后的结局逃不脱曲终人散。政和越剧30多年的兴衰历程,融入了第一代演员的白发苍苍。

8,对于经商的人可能是吉利的数字,但对于政和的越剧,8既是吉利数字也是凶煞的数字。1954年8月1日成立“时代剧团”一年后并团到松溪;1958年正式成立政和越剧团,1968年遭遇文革被撤销;1978年结束十年动乱文化春天到来,政和越剧团恢复并红红火火排练演出了几年,可是1988年在电影电视等新兴娱乐潮水般来袭的时候,又轰然倒下。30多年,上演了一场悲喜三幕剧。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有喜有悲;这是一段特别的记忆,有忧有愁。 

第一幕缘来缘又去 

1954年成立“时代剧团”,1955年被合并到松溪改名“艺光越剧团”。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青云刚出岫。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1954年夏天,一群来自浙江的姑娘小伙子来到政和,播撒下越剧的种子。 

1、爬山涉水

十七位浙江姑娘小伙子唱着越剧来到政和

1954年,新中国刚刚成立5个年头。

这年7月,18岁小姑娘吕美君步行一百多里翻山越岭从庆元来到政和。随父亲在庆元读完初中的吕美君听说政和要成立越剧团,报名来了。

吕美君老家在浙江缙云,学习成绩很好,本来可以上高中读大学,可是由于她的父亲、叔叔,还有2个哥哥都是国民党军官,这样的家庭背景破灭了她的大学梦。

“我们第一批来了3个人,我是唯一一个女的,是龙泉越剧团的朱永禄带我们来的,剧团成立后大家选他当了团长。”已经76岁高龄满头白发的吕美君回忆说。接着第二批来了8个人,第三批来了6个人,都是从浙江招聘来的。十几个人组建了越剧团,名称很响亮:时代剧团。

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时候给吕美君开了一扇窗,从小就酷爱音乐尤其喜欢越剧的花季少女,被政和时代剧团录取为剧团演员。后来成为吕美君丈夫的沈富康也是从浙江来时代剧团的成员之一,他的特长是二胡、三弦,是剧团音乐组的干将。

2、时代剧团

1954年8月1日在中山堂成立并公演亮相

中山堂,年轻人觉得陌生的名字,而老一辈政和人对他的记忆却很深。

中山堂位置就在今天的县政府,是当年政和县城最漂亮的建筑。中山堂前有舞台,大门进去有个阁楼。剧团的十来位演职员都住在阁楼上。

“当时的文化局长是赤峰,演员们才来几天,赤峰局长要求我们排一台戏,8月1日成立剧团的那天晚上演出。”吕美君回忆说。

以前剧团排练没有剧本,都是演些“路头戏”和“骨子戏”。“路头戏”就是说个故事梗概,演员自由发挥,“骨子戏”则是由师傅传给徒弟,代代相传,“骨子戏”里面很多是越剧。

今年81岁的沈富康说,赤峰局长很爱我们这些小演员,常到中山堂来看大家排练。当时团里最出色的是叶淑梅,她从小就学唱戏,整个团只有她一个人算是“科班”出生,所以很多的角色都落在了她的头上。其他人围着她打下手,跑龙套,也不亦乐乎。

8月1日晚,中山堂人头攒动,济济一堂。政和县有史以来第一台越剧正式演出。亮丽的演员们在台上认认真真地演出,台下不时爆发阵阵掌声。

“那天演出什么剧目都忘记了,记得最牢的就是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和响亮的掌声。”沈富康说。

3、喜结连理

结婚当天新郎沈富康依然在台上演出

都是一群青春萌动的年轻人,成天在一起摸爬滚打排练演出,年轻的心悄然地靠近。1955年6月1日,19岁的吕美君和23岁的乐器手沈富康喜结连理。

那时候演出很红火,每天都要上台。因为是吕美君的结婚大喜日子,团里例外没有安排她上台,但是穿着一件崭新白衬衫的沈富康没有休息,照例在后台拉二胡和三弦。演出完了,团里开个座谈会,大家围着吃糖吃宵夜,完了吕美君和沈富康羞羞答答地进了自己的房间。

“我们就是把原来的单身宿舍用门板隔开,放一张床,被子抱在一起就算结婚了。”沈富康说。

1955年下半年,遵照上级的指示,政和时代剧团和松溪越剧团合并,演出和生活就在当年的江西会馆,现在的松溪中学隔壁。剧团名称改为“艺光越剧团”。

到松溪第二年,吕美君和沈富康的大儿子诞生,取名沈建松,纪念在松溪剧团的难忘岁月。 

第二幕风雨十年路 

“我这里浅身听声在墙东,却原来西厢的人儿理丝桐。”浙江平阳眉峰越剧团的到来,泛起了政和人喜欢越剧的波澜。1958年10月经建阳专署文化局批准登记,改眉峰越剧团为政和县越剧团,全团演职员达50人。在顺利走过10年后,1968年8月,政和越剧团被撤销,演员们伯劳飞燕各西东。

1、专署批准

1958年10月改眉峰越剧团为政和县越剧团

1955年时代剧团合并到松溪后,没有剧团演出了,政和的夜晚又归复了往日的宁静和肃穆。

但是2年后,一群浙江平阳县年轻人的到来,又燃起了政和越剧的火焰。

陈呈龙,平阳县顺溪镇人。部队退伍回家后,他组织镇里十几个爱好越剧和音乐的年轻人,组建了“眉峰越剧团”。陈呈龙角色是花旦,演技出众,要哭就哭,要笑就笑。挑着戏担,卷着铺盖,一年四季风餐露宿到处演出。

“陈呈龙当剧团指导员,曾雪霜当团长。”今年80岁的林基惠回忆说,他是眉峰越剧团最早到政和的小伙子之一。

1957年开春,剧团又上路了。从平阳演到泰顺,再到屏南、寿宁,演到政和的时候已是冬天。剧团在政和的乡镇村挨着进行演出,大受欢迎。县领导看了眉峰剧团这帮年轻姑娘和小伙子的精彩演出后,萌生了挽留的念头。

留下就留下,20多人全部留在政和。

1958年10月,经建阳专署文化局批准登记,改眉峰越剧团为政和县越剧团,全团演职员达50人。

2、两县合并

政和越剧团与松溪合并2年后又自立门户

1960年11月,因松溪、政和两县合并为松政县,两县的越剧团也合并为松政县越剧团。1962年8月,政和县恢复建制,政和县越剧团也恢复原名。

原来在政和时代剧团的吕美君、沈富康夫妇回到政和越剧团。政和越剧团进一步扩充人员,全团演职员增至75人。

1963年剧团随地区春节慰问团到三都澳海军基地为海军部队作慰问演出,受到欢迎。

1964年剧团开展戏改工作,整理出《金山战鼓》、《白罗衫》、《蟠龙剑》、《何文秀》等一批传统剧目,排练上演。还创作演出现代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反映政和县革命斗争历史的《茶花姑娘》,反映农村题材的《栗林风波》。同时移植演出《杨立贝》、《白毛女》等现代戏,曾先后在闽东、闽北及浙南地区演出,屡演不衰。

3、遭遇“文革”

1968年8月剧团被撤销,演员们伯劳飞燕各西东

从1958年10月正式成立,到1968年8月撤销解散,正好10年整。政和越剧团,经历了与松溪合并又恢复、红红火火又曲终人散的跌宕起伏。

朝气蓬勃是年轻人的热情,红红火火是日臻成熟的标志。可是,一场史无前例运动的开始,政和越剧团演的是古戏,破“四旧”要彻底,一个不能留。

1968年8月,政和越剧团撤销,越剧艺人被迫离开舞台遣散回家。

浙江平阳来的演员,大部分回到平阳,团长曾雪霜回平阳老家。

吕美君到石屯镇赤岐村小学当民办老师,沈富康到东峰水泥厂当了一名工人。

政和越剧团的团员们和全国人民一样,走进了最困难的岁月。 

第三幕知音成遗梦 

1978年,政和越剧团恢复《杨门女将》首亮相1988年改制演职员再次解散各奔前程。

“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2012年3月,越剧团办公大楼拆除,人去楼不再,旧日知音成遗梦。 

1、下军令状

《杨门女将》首演成功政和越剧团恢复

动乱的十年结束,笼罩在中国上空的阴霾彻底驱除。老艺人们迎来了越剧的春天,越剧电影《红楼梦》《天仙配》在全国公演,各地的越剧团也纷纷恢复。政和越剧团也在酝酿恢复中。

1977年底,在小学当老师的吕美君被时任县委书记唐利民叫到他办公室开会,要求尽快排练一台越剧,并筹备恢复政和越剧团。

给吕美君调用的都是文革时期文宣队的队员,对越剧一窍不通,吕美君说,任务无法完成。

你不答应,会就一直开下去。唐利民下了军令状。

会开到凌晨2点,熬不过县委书记,吕美君应承了艰巨的任务。第二天吕美君赶到丽水越剧团,托朋友拿到了《杨门女将》的剧本。

要演出就需要人才,越剧团的老艺人都分散各处。吕美君通过县委宣传部借调来了几位老艺人,主要角色和职员有了着落,吕美君松了气。

《杨门女将》1978年开春的4月8日在南门电影院首演。

“演出非常成功,3天的票一下子就卖完。”才被招到剧团的兰豫琴对《杨门女将》的演出,记忆犹新。“我那时候还是小姑娘,在剧中演小角色。那是我第一次出演越剧,很兴奋。”

《杨门女将》在南门电影院,连续演出一个星期。一个月后,政和越剧团正式恢复,吕美君等一批老艺人被召回到越剧团,重新回到热爱的舞台。

2、创作新剧

被省电视台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向省内外播放

越剧团新楼在越剧团恢复的同时,投入使用。

位于南门飞凤山脚下的政和越剧团办公大楼,依山而建,靠街道为办公和排练大厅,两侧建有宿舍和食堂,形成一个U字型。1954年7月来到政和的越剧老艺人吕美君出任业务团长。

崭新的剧团,崭新的环境,排练出:《打金枝》、《金水桥》、《红鬃烈马》、《蝴蝶杯》、《秦香莲》、《半把剪刀》等剧目相继与观众见面。

政和越剧团迎来了艺术的第二个春天。

从1980年到1982年,连续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传奇剧《霹雳剑》、《鹊桥仙》、《冷月照秦宫》获得成功。

1980年创作演出的《霹雳剑》参加地区专业剧团巡回观摩会演,荣获省文化局颁发的“创作”、“完成任务”及“上山下乡”等三项奖。

1981年创作演出的《鹊桥仙》参加地区剧团创作剧目会演时荣获演出奖,剧团也被评为全省农村文艺工作先进集体。

1982年创作演出的《冷月照秦宫》获省颁发的创作和完成任务两项奖。

1983年5月《冷月照秦宫》参加省调演,被福建省电视台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在省内外播放。

1984年在《梁祝》中饰梁山伯的金月萍参加省首届青年演员艺术表演赛获一等奖,另有2名演员获三等奖。

剧团影响逐渐扩大,演出活动范围由建阳地区各县扩展到宁德、三明及浙江省的温州、金华、丽水等地区。浙江省松阳县、遂昌县等剧场曾辟专栏介绍政和越剧团。

3、“末代团长”

含泪送别十几个刚从浙江招来的新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高潮和低潮。“文革”十年是越剧最低潮的十年,而文革结束后,随着艺术春天的到来,政和越剧团很快步入了高潮时期。

但是高潮的到来,也预示着危险的临近。从1985年开始,越剧市场直线下滑。

大家都记得,1984年夏天武侠电影《少林寺》在政和上映,可谓万人空巷,一遍不够再看第二遍第三遍。

就在电影、电视冲击着越剧市场的时候,时任宣传部副部长黄文忠找郭隐龙谈话,要他出任团长。虽然年纪只有22岁还是一个小伙子,在剧团摸爬滚打8年的郭隐龙也算是老剧团了,对剧团的窘境他一清二楚,这个团长不好当。但是不当不行,9月1日孩子们开学上课的那天,郭隐龙走马上任“末代团长”。

为了挽救越剧的观众,满足群众的需求,郭隐龙买了架子鼓、电子琴等现代乐器,排练了一些现代歌舞,在越剧演出之前热场子。

但是,全国越剧都是一样的萧条,政和越剧团也无力回天。

1987年底,县文化局放出改制风声,要求演职员们自己去联系单位,政府负责协调调动。但是剧团有50多人,一时间人心惶惶。

“末代团长”郭隐龙含泪送别十几个自己亲自从浙江招来的姑娘和小伙子,他们试用期还没满就被宣告离开剧团。

退休的退休,调走的调走。1988年4月,“末代团长”郭隐龙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调到了县国土局。这时候,大部分人都找到新的工作岗位,唯有张水琴和杨亚玲两人留守。

从1978年恢复越剧团到1988年越剧团人员的解散,刚好是10年。

如今,位于南门的越剧团办公大楼,在屹立了35年后已经破败,2012年3月被拆除。越剧团改制20多年了,每年还是有很多剧团艺人到越剧团办公楼,追忆自己的艺术岁月和美好往事。但是,往事已然成了悠远的记忆。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