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艺术教育面临“整体滑坡”

日期:2009.07.28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生源大幅减少

规模逐年减缩

近年来,戏曲教育生源大幅减少。福建省莆田艺校莆仙戏班曾拟招生30人,可报考者才15人;某阿宫腔剧团几年前的一次招生中,剧团要求团里凡是领工资的人每人必须带3个孩子来考试,否则不发工资,这样才勉强招到了50名学员。越剧的情况同样不言乐观。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分院曾经准备为上海越剧院招收10年制本科越剧专业学生,其中2006年中专读书期间学费全免,本科毕业后直接落户上海,到上海越剧院工作,如此优厚的招生条件却乏人问津。满怀希望到越剧故乡来寻找“好苗子”的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在杭州却遭遇了意料不到的冷落。整整一个月,仅有两人报名,而且全都是外地考生。“1980年,我们计划在上海地区招收28名越剧专业的学生。当年,报考这一专业的考生人数有2000多人,可以说,光是考试就累得我们满头大汗。到了1984年、1985年,报考的人数锐减到了200多人;而在1995年和1998年,整个上海地区报考越剧专业的考生只有四五十人,为了完成招生工作,我们不得不去邻近的浙江、江苏去寻找生源。”这是上海戏校范老师说出的无奈。招生难已成为越剧教育的瓶颈。

在生源不断减少的压力下,有许多学校只能停办,或者采取阶段性办学。本次调查显示,在全国14所越剧专业学校中,停办的有4所,占总数的28%;阶段性办学的有4所,占了总数的28%,剩余的6所连续性办学的学校,采取的更多方法是减少招生人数,延长招生的间隔时间,以缓解生源不足所带来的影响。

师资出现断层

教学质量下滑

越剧教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学校都拥有当时在越剧界顶尖级的教师,如上海戏校为越剧院培养的学生就一直由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越剧流派的创始人亲自执教,浙江艺术学校也有诸如“越剧皇后”姚水娟及张茵、屠笑飞、王爱琴、裘大官、陈佩卿、王瑗、钱鑫培等老师亲传,而且每个学校都会有很好的京、昆老师介入越剧教学,如:上海的俞振飞、浙江的沈传坤、王传松、盖叫天等,教学的生师比基本维持在2至3比1;完成6年学制每个学生所学的戏基本保持在20出折子戏与3到5台大戏;至上世纪90年代,由于剧团演出经营的困难,也有许多人从剧团调入戏校教学,学校教师比较充裕;到现在,根据这次调查的统计,每个学校的教师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现有全部越剧在校生人数542人,专任教师数46人,生师比是11.3:1;这些老师有极少部分是由高一级艺术院校毕业的,大部分是剧团调入,专任教师中50岁以上的11人,40岁以上的29人,40岁以下的有6人;学生6年大约学习8出折子戏,排1到2个大戏,3年制的基本学4出折子戏,不排大戏;很多学校限于教学经费与条件,最后一年就直接让学生到剧团实习,有的甚至是一年半学习,一年半实习。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同时,学校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合作,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由于办学体制与办学环境的限制,许多学校之间多年以来都缺少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教育资源上,如:师资的培训、学科的建设、教材的建设等方面都缺少合作;在办学层次与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也都是从学校自身的需求出发,缺乏对越剧教育整体发展的统一思路与全盘的考虑。在越剧表演与越剧演奏人员的培养上也不能很好地协调,越剧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缺乏调查与研究。

另外,学历层次偏低,不适应越剧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一大问题。从相关调查来看,14所学校中,只有一所是本科学历,而且是刚开办还没有正式进入教学;两所高职,其中一所还是挂靠,发的是他校的文凭;其余均为中专或职高。

院团、学校面临现实困境

从近几年的越剧发展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专业越剧剧团萎缩,观众数量日益减少,很多优秀演员禁不住??苦与寂寞纷纷改行等。

戏曲表演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都比较高,先天条件十分重要,有时千百个人才有一两个好苗子,而报考人数的减少,使得人才的选拔空间很小,有时只能将就,这样就造成了没有好材料培养不出好演员,培养不出好演员缺乏号召力,学生更不来报考的恶性循环。

另外,学习时间长、学习过程苦、成材率低、淘汰率高是戏曲教学的特点,也是戏曲后继乏人的又一个原因。学生往往要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接受系统的学习,经过不间断的5至6年的苦练,直至十七八岁才能正式上台演出,就是这样,往往一个班几十个学员最后也只能出一两个角儿,所以古人以“十年出一个状元,百年出一个演员”来形容优秀戏曲演员培养的困难性。

从学校的角度看,首先,教育资源分配过于分散,许多学校教师资源不足,同时又由于戏曲教育规模小,招生不稳定,在校学生数时多时少。其次,随着戏曲整体的不景气,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就业成为了学校的新问题,所以,很多学校虽然还有戏曲专业,但已经不再作为重点,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把更多的资源与注意力转向了音乐、舞蹈、影视表演等。再者,戏曲专业秉承“口传身授”的教育方法,教学多实行一对一,或者多对一,一位老师最多能带3到4名学生,这就使得戏曲教育的成本比较高,学生学费根本不能满足教学所需。也正是戏曲教学这种高成本的资源配置模式与低效率的使用与产出,带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困境,师资行当不全,青黄不接。

越剧教育现状很不乐观,越剧发展之路充满坎坷,然而,在一个新的越剧百年里,在文化与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展开的时期,也是越剧教育迎来新的春天的时期。这需要我们政府行政部门与社会各界、各专业学校共同的协作与努力才能实现。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这些不良的现状会得到缓解,越剧的下一个一百年将会充满辉煌。

沈 勇

编者按:越剧艺术的发展近些年虽然受到重视,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沈勇日前对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四地的越剧学历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