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凤 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老生泰斗”,2012年3月4日在上海去世,89岁

日期:2012.03.06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东方早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西厢记》中,张桂凤饰崔夫人的扮相

 

她是当年大名鼎鼎的“越剧十姐妹”之一,被誉为“性格演员”、“越剧老生泰斗”。她前后为六代越剧演员配过戏,几乎当过所有主角的爸爸。在越剧界,素来有“十老(老生)九张”的说法,因为十个老生中有九个都学习她的流派——她就是越剧表演艺术家、新越剧改革的参与者和践行者张桂凤。3月4日早上6时18分,89岁高龄的张桂凤在徐汇区中心医院去世。当年的越剧十姐妹如今又走了一人,只剩下傅全香、范瑞娟和徐玉兰依然在世。

张桂凤是浙江萧山县坎山镇人,1922年11月出生,14岁就开始了越剧生涯。1936年,她在嵊县招龙桥科班学戏,工老生,兼习小生、花脸,因勤学苦练而冒尖。出科后参加越明舞台,演出于绍兴、金华、兰溪、常山等地,名声初扬。参加月月高升舞台后,向徽班出身的邢胜奎师傅学习武功基本功,演出了武戏《关公显圣》和功架戏《包公打銮驾》等剧目,打下能文能武的功底。

1941年,张桂凤来到上海,在东安越艺社任头肩老生,拜绍剧名演员筱芳锦为师,学会了《二堂放子》、《斩经堂》等绍剧。1942年转到袁雪芬从事新越剧的大来剧场演戏。1945年加盟了雪声剧团。在1946年演出的《祥林嫂》中,她突破了老生行当,出色地创造了卫癞子一角,蜚声越坛。1947年,上海越剧十姐妹为筹款创办实验剧场和越剧学校,张桂凤参与了《山河恋》的联合义演,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越剧十姐妹”之一。继而加入范瑞娟、傅全香领衔的东山越艺社,任头肩老生。

上海解放后,张桂凤进入了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上海市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1950年随团赴北京演出,第一次进中南海为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演出。1951年参加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3年投入彩色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拍摄。在上海越剧院期间的艺术生涯中,张桂凤积累了很多代表剧目,包括《金山战鼓》、《西厢记》、《李娃传》、《凄凉辽宫月》等。1991年,她将其拿手的折子戏及片段,摄制成6集电视片《张桂凤艺术集锦》。2008年2月,她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由于唱腔刚劲挺拔、善于创造富有特点的唱腔来刻画不同的人物个性,表演个性鲜明,张桂凤有着“千人千面”、“性格演员”的美誉。她的戏路很宽,擅演剧目众多,从帝王将相到无赖地痞,她塑造了诸多角色。除了老生行当,对丑角、老旦也多有涉猎,为越剧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忆。《西厢记》中的崔夫人、《祥林嫂》中的卫癞子都是她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上世纪中期,越剧从歌剧改编移植了《江姐》一剧,张桂凤在剧中饰演双枪老太婆,得到了广泛赞誉,歌剧《江姐》甚至反过来向她学习怎么演这个角色。

关于老生的爱情戏很少,但张桂凤的《凄凉辽宫月》算是一出。戏剧评论家沈祖安曾评价她的表演:“戏中,张桂凤的道宗皇帝与萧皇后情深意笃。那种爱,在她的眉目之间浓烈地散发出来,那火辣辣的深情目光,那妒火中烧的疑忌眼神,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小生。” 与此同时,她还善于根据人物感情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曲调、板式,使唱腔富有新意。如《凄凉辽宫月》中道宗猜疑皇后时唱的“一石投水激波涛”这段弦下腔,以尺调式、正调式、北调式、自由式的“弦下腔”混合组成,旋律丰富,节奏多变,唱腔深沉、粗犷,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运腔又十分细腻。

越剧作曲家陈均说,“张桂凤善于广泛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她曾说自己受周信芳创立的麒派影响,才能将程式化与生活化结合演好。”而张桂凤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源于她对艺术的严谨到了严酷的程度。陈均回忆说,排练后张桂凤经常边走路边吃饭边背戏。由于严谨的艺术态度,她在抠戏时挖得深看得准。有一次,陈均与吕瑞英排越剧《穆桂英》,排到穆桂英久违沙场再见帅印,回忆战场杀敌的一段唱。剧组主创人员听后交口称赞,却只有张桂凤一个人说不好。她说:“这里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穆桂英久不上战场,回忆应该是逐步明朗起来的。”这一番话,陈均和吕瑞英顿时深感赞同,整整呆坐了三刻钟,才想出了以“由慢变快”的节奏来表现。

据说,张桂凤不仅对自己严酷,对别人的艺术要求也很严苛。袁雪芬曾经说:“张桂凤这个人脾气大,本事也大,她在业务上的钻研和成绩是不可替代的。”而与张桂凤合作过的编剧几乎都与她争执过,但编剧还是喜欢把剧本送到她手里,因为“本子到她手里转一圈,总会有所提升”。

在才子佳人戏当道的越剧界,老生行当常常只能是个配角,但张桂凤却确立了她独特的艺术地位。对此,青年编剧余青峰的微博是很好的总结:“越剧界,金生银旦比比皆是,如张桂凤老师这般,在老生领域,造诣非凡,一枝独秀,更是越剧珍稀财富,是钻石老生。”而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也感叹说:“越剧行里常说‘十老九张’就是说张桂凤桃李满天下,就算不是张桂凤自己的学生,也多有学张派的。上海越剧院今天还有深厚的老生力量,张桂凤老师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张桂凤的学生众多,包括王金萍、章海灵、费禄姣、乐彩珍、张国华、张承好、吴群等。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浙江小百花的董柯娣。在董柯娣的记忆中,作为张派掌门人的老师张桂凤根本不在乎董柯娣的程式化动作是不是规范,只是一个劲地强调,要演成这个人物,而不是刻板的一招一式。“老师拿到剧本后,不是先背台词,而是先分析戏的主题、风格、人物特征、关系、心理活动等等,理清线索,然后设计唱腔、形体动作。”时隔30年,董柯娣依旧记得老师的这句口头禅,那就是“讲究人物”。

张桂凤是个严师,学生个个都怕她。在指导学生时说话常常直抵要害,不给人面子,而她们最怕她说的一句是——“你不是唱戏的料,你好改行了”。甚至在董柯娣的印象里,老师的要求都很苛刻。1982年,董柯娣去张桂凤家里学《二堂放子》,老师吃饭也在说戏,晚上睡觉聊天说的还是戏,达不到要求,就会一遍遍地教,一遍遍地叫她重来。

而上虞越剧团的老生孙伟娟回忆,“2000年时,老师给我们排《白兔记》,就住在我家。每天清晨5点起床练功,比我都早。”孙伟娟说,张桂凤教她的时候,在台上跑圆场,脚步比她还快,完全不像80岁的老人。

作为张桂凤最小的一名正式弟子,上海越剧院的吴群回忆:“张老师在专业上真是非常严厉,她认为演员是没有资格生病的,会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的身体管好而批评我们。但是一下台,老师就会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慈祥的‘外婆’,会用冬虫夏草炖了鸽子给我们补身体。虽然老生没有小生花旦如此夺目,但张老师曾告诉我们,行行出状元,只要认真演戏、摆正位子,一样会赢得观众的喜爱。”

只是,这位越剧界的老生霸主,在最近10年罕有音信。深知恩师性格的董柯娣认为这一切都很正常:“老师只是对演戏偏执,其他一切,她都很无所谓。而且她知道自己性格急,怕不小心说错了伤害别人,所以就不很爱在公共场合露面。” 

不过,董柯娣也透露,晚年的张老师最爱做的两件事,一是保养身体,一是看历史书。每天早上,张桂凤都雷打不动一杯牛奶、一个玉米、两个鸡蛋,晚上从不熬夜,偶尔的娱乐就是和王文娟等老姐妹打打小麻将,这样的结果就是皮肤雪嫩,脸上一颗老年斑都没有。看了历史书后的张桂凤则会对徒弟们发表自己的读后感,以及诠释这个人物该怎么演。 

这两年身体一直不好的张桂凤,如今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张桂凤的女儿表示,葬礼一切从简。所有热爱张桂凤表演艺术的人都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把她的老生表演艺术和精神传承下去,或许,这是对她最好的纪念。文/潘妤

张桂凤

1922.11.13-2012.3.4

生于浙江萧山坎山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