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萍 宁夏·见证宁夏越剧 沉浮

日期:2008.05.21 点击数:45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银川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王玉萍:女,1932年生,原宁夏越剧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演员。

1958年来到宁夏,40多年扎根边疆为繁荣和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戏剧艺术事业。常年带领越剧表演队上山下乡,足迹踏遍了宁夏的山山水水,为宁夏回汉各族人民带去了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越剧曲目。在多次的江南巡回演出中,以地道的“尹派”唱腔、鲜明的个人特色深受江南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1998年浙江省嵊州市(越剧发源地)全国越剧博物馆将王玉萍同志越剧艺术表演成果予以收藏展出(西北地区唯一一人)。

2003年9月因病在银川逝世,享年71岁。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国家号召浙江等东部省市青年支援宁夏建设,浙江省动员5万青年支援宁夏建设。在前往宁夏的人群中,有希望在边疆开创新事业的热血青年,有身怀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有才华横溢的知识青年,还有携妻带子全家报名参加的青年人……

这些人和江南一些越剧流行地区的人一道来到宁夏,他们能否在宁夏听到自己喜爱的越剧呢?

为了让这些远离家乡前往宁夏的越剧爱好者能听到越剧,上海华艺、光芒两个越剧团组织了一个新的越剧团(后增加了红花越剧团部分人员)来到宁夏,这个团的演员队的队长就是来自浙江的王玉萍,从此,她就将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了宁夏的越剧事业。

崭露头角

越剧对当时的宁夏来说,完全是陌生的,王玉萍和其他队员一踏上宁夏这片土地,就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排练了现代戏《五姑娘》、《徐秋影案件》、《红色风暴》、《泰雷》等。王玉萍在这些剧中都担任了主要角色,他们的演出受到那些来到宁夏支边的南方青年观众的好评,也使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开始关注越剧这个新的戏曲种类。同时,他们的演出也赢得了宁夏有关领导的重视,称赞她们给来宁夏的所有越剧爱好者送上了一份精神食粮。

当时的越剧团编在宁夏京剧院属下,称为“宁夏京剧院三团”。他们精湛的演技和顺应时代潮流创作出的一些新剧目,很快就使他们将演出范围扩大到银川之外的地区。从1958年到1960年,剧团先后到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和宁夏南部山区,为工人、农民进行演出。演出的剧目有《刘海戏金蟾》、《裴航遇仙记》、《水仙宫》、《武大郎之死》、《吕布与貂蝉》、《三不愿意》等,此外还排练演出了《陈琳与寇珠》、《情探》、《桃花扇》、《梁山伯与祝英台》、《穆桂英挂帅》等创新剧目,使宁夏大地上的越剧之花绽放得越来越美丽。王玉萍在这些剧目中大多担任主要角色,大家开始关注这个越剧演员,关注这个演员到底是哪里的?她的越剧传承是从哪里来的?

“头肩小生”的来历

1932年2月,王玉萍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个普通贫民家庭。在祖国河山部分沦陷的年代,父亲被日本人拉去做苦力,受尽折磨,家庭生活极其艰难,姐姐为生活所逼,拜当地艺人章天宝学戏,她懂事时就常跟随姐姐,受到了熏陶,逐渐迷上了绍兴戏。

1949年,刚从外地演出回家乡的姐姐,把她介绍进了“红星剧团”,拜曾任浙江嵊县越剧之家艺校教师的王云英为师。为求师父教点本事,她一面干活一面学艺,靠自己勤学苦练,学到一些唱、念、做、打基本功的表演技巧,便开始跟随剧团四处演出,跑龙套,当配角,走上了戏曲艺术的道路。有一次,剧团上演《唐伯虎点秋香》时,缺少了一个丫环演员,她便毛遂自荐,担任起这个角色,虽然只有6句唱段,她在台上竟唱得字正腔圆,博得观众喝彩!师父们感到非常满意,从此,经常派她演出比较重要的角色。

1949年秋天,为了能有更多的担任重要角色的机会,王玉萍转到上海一个民间剧团,该团人少,行当不齐,却给她这样并不起眼的人提供了可喜的舞台实践机会。她扮演过小生、花旦甚至老生、花脸。有一次上演传统戏《沉香扇》,剧中有一个由彩旦扮演的贵夫人,担任此角的演员因故不能上场,临时由她顶替登场。由于心中非常高兴,她竟忘了开场那段台词,但凭着对所扮演角色的自我感觉,她随口编了两句道白:“老太婆年纪四十八,算来属老鸭”,引得观众哈哈大笑。下场回到后台,刚才曾为她担心的老师也高兴地拍着她的头夸奖说“真聪明”。

1954年,王玉萍转到上海“朝民越剧团”后,开始在《梁祝》中扮演梁山伯、《庵堂认母》中扮演徐元宰、《杜十娘》中扮演孙富等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角色,表演艺术获得进一步的提高。1955年夏天,经上海戏剧界人士胡宝山推荐,她转到上海“光芒越剧团”担任“头肩小生”,从此,成了“头牌演员”,掀开了她从艺以来新的历史篇章,这也是我国继尹桂芳之后又一次小生担任“头肩小生”(注:尹桂芳是广大观众熟悉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尹派”艺术,开创了小生艺术在越剧艺术中担任头肩的局面)。

解放后,戏曲团体优越的艺术环境为她提供了成才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靠自己勤学苦练、努力求索的拼搏精神,王玉萍的戏路越来越宽。为了在《武松与潘金莲》中演好武松,她专门向上海大舞台的京剧武生王剑武学习了铜棍和单刀的武功技巧。每天早起刻苦练习,手被打伤,脸被打肿,坚持练功。碰到尹桂芳、徐玉兰等著名演员演出时,她就千方百计挤出时间赶去观摩学习,这样,她在《荆钗记》、《珍珠塔》、《何文秀》等剧中,较好地塑造了“王十明”、“方卿”、“何文秀”等各具特色的鲜明人物形象,获得上海观众的好评。

见证了宁夏越剧团的“10年冬眠期”

出色的演出,为王玉萍赢得了声誉,也为宁夏越剧团赢得了声誉。1960年,她作为宁夏文艺界的代表出席了第三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及其他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

1969年,宁夏越剧团被强行撤销,王玉萍被分配到银川市房产公司当了一名房管员。但她不甘心放弃自己热爱的越剧艺术,利用业余时间,邀集了原越剧团几个演员和乐队,排练了当时准予演出的现代戏《半蓝花生》、《红军帽》等独幕越剧,在“样板戏”统治舞台的年代,她们的演出使观众耳目一新,也再次亮出了宁夏越剧团的实力。

1976年1月,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她怀着深切的悲痛连夜创作了越剧表演唱《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唱词,剧团乐队同志用越剧“弦下调”配曲后,由她自己设计,自己演出。这个节目在银川市总工会举办的职工业余文艺会演中连演多场,还进行了电视录像。她用歌声倾诉着对失去了人民的好总理的哀痛和悼念之情。在后来的一次演出中,《十里长街送总理》引起时任宁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霍士廉同志的注意,随后她和一些老同志组织专场演出,请有关领导看戏,终于获得上级的批准,于1978年10月正式恢复了宁夏越剧团。这一年恰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新生的宁夏越剧团立即赶排越剧大型传统戏《宝莲灯》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她扮演了刘彦昌和梁山伯两个主要角色。由此,王玉萍的个人艺术生涯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宁夏越剧团南下巡演中的勤奋身影

为准备1980年宁夏越剧团到江南巡回演出,排练剧目有《钗头凤》、《文武香球》等,她扮演了陆游和龙官保等主要角色。为更好塑造人物的形象,尤其是著名诗人陆游在国破家亡的情境中,忧时伤怀的悲愤之情和他失去唐婉后的内心痛苦,她放弃了自己声音宏亮的声腔优势,特地设计了以中低音为主的唱腔和低沉凄切的道白语调,来塑造此时此地人物的音乐形象。为此,她专门对尹派唱腔进行钻研,并找到尹派唱腔的录音资料,反复地听,认真琢磨,重新构思出了陆游在《钗头凤》全剧中具有尹派特色的音乐形象。

到达上海后,尹派艺术创始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亲临现场指导排练,并作亲范表演,不但帮助她更好地掌握与运用尹派唱腔及其表演风格去创造角色,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她在《文武香球》一剧中所扮演的龙官保的角色,使宁夏越剧团在南方各地的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情赞扬和喜爱。

宁夏越剧团自己创作的新编历史剧《康熙访宁夏》中,她反串老生,扮演剧中主人公康熙皇帝。南京、苏州等地剧协分会专门为此召开座谈会,热情地肯定这出戏的艺术成就,中央电视台还向全国播放了《康熙访宁夏》的演出录像。

1982年5月,宁夏越剧团在宁夏全区创作剧目会演中,上演了宁夏越剧团创作的新编历史题材大型越剧《霓裳恨歌》,王玉萍扮演了主角———李上源,该剧被会演大会评为五好剧目。那年,50岁的她在谈到获奖感受时说:“我只有一句话:愿为宁夏的艺术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晚报记者 唐荣尧/文 黄峻/图

见证

50

剧照

青春无悔

剧照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