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萍:越剧,怎一个情字了得

日期:2014.06.09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作者】 潘建萍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舟山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记者 潘建萍

人 物 名 片

姓名:陈艳萍

年龄:35岁

籍贯:舟山定海

简介:自小喜欢越剧,组织成立市青年越剧团,现任省戏剧家协会越剧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市青年越剧团团长、定海区戏剧演唱协会理事长、浙江海洋学院青衣社专业指导老师等职务。曾获得“‘利群杯’全国票友大赛”三等奖等奖励。

因奶奶与越剧结缘

小时候,陈艳萍跟奶奶住。奶奶喜欢听越剧,每次村里来了草台班子,她总会带小孙女过去听。慢慢地 ,年幼的陈艳萍对越剧有了感觉。

中专毕业后,陈艳萍回家开了家推拿诊所。十八九岁的年纪,闲不下来,陈艳萍喜欢到海山公园等地晨练,总能看到一群戏迷在那里“吊嗓子”,她觉得好玩,就随口唱了两句。没想到这一唱,在场的好几个戏迷觉得她是个好苗子,建议她好好学学。就这样,陈艳萍找到了市越剧团的老师,进行专业学习。学了几年,陈艳萍发现,自己闷头练和在舞台上表演给大家看是不一样的,舞台表演更能提高自己,还能为别人带去乐趣,便萌生登台表演的念头。

“青越”惊艳央视

2008年11月,陈艳萍和几位戏迷联合创立了市青年越剧团(下称青越),现有演员20多名,乐队成员10多名,加上后勤,人数总计达到60人。“青越”网罗了不少舟山业余越剧界年轻戏曲人才,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6岁左右,一改群众戏曲文艺普遍老龄化的面貌,且还有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想加入“青越”。

2013年6月,陈艳萍带团亮相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获得周冠军。

去年8月,陈艳萍再次带队赴京展演,受到越剧名家萧雅老师、中国著名编剧赵保乐老师高度好评,并被评为“最佳优胜票房”。

2013年12月,“青越”承办了由市戏剧家协会主办的首届“舟山群岛新区全国青年越剧名票折子戏展演”,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越剧票友代表参演。陈艳萍还十余次组织剧团演员赴上海、杭州、宁波等地交流,丰富舞台表现手段,提高演出水平。

因为喜欢,所以执著

陈艳萍说,“青越”起初只是她的兴趣,而现在,它已成为自己的一种责任。“青越”是一个业余组织,成员来自各行各业,陈艳萍是开诊所的,还有医生、职员、导游、学生……剧团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演出前后安排、车辆接送、演职人员的工作餐、演员排练、舞台布置等事务,陈艳萍样样都要关注,因此经常摔倒在杂乱的台上,被撞出乌青或出血了。

今年74岁的翁召武在剧团年纪最大,他是主胡老师。剧团成立之初,为了请他“出山”,陈艳萍几次登门拜访,但翁老师那时已退休在家,拉了一辈子主胡,不想再拉了。

在陈艳萍的几番软磨硬泡下,翁老师最终答应到剧团指导一下,等剧团上了正轨就走人。现在问翁老师还走不走,翁老师的回答很肯定:“不走了。 ”

台上的陈艳萍帅气逼人,但这背后的付出让人唏嘘,演出中受伤数都数不清了。有次演出,她在后台不小心撞伤了鼻子,顿时鲜血直流。团员们心疼她,她则忍痛当什么事都没发生,“没事的,不疼,东撞西碰撞习惯了! ”而演出完,她才发现鼻子已经肿了。

每次演出等拆完台,她往往都是最后一个回家休息,且次次都已是深夜,家里的生意只能让父亲照看。“现在‘青越’已经是我的责任,我要对得起热情的戏迷朋友。 ”

自掏腰包请戏迷进剧院

每个周日晚上,定海双拥戏曲角人头攒动,陈艳萍和团员的越剧表演,吸引了众多戏迷,他们至今已经义演200多场。“我们已经有了一批忠实的戏迷,也有一些年轻人被越剧这种古典艺术所吸引,台下的观众出现了新鲜面孔。 ”陈艳萍欣慰地说。

陈艳萍还经常带团送戏到渔农村,好多小岛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演出时,演员往往顾不上吃饭,饿着肚子一演就是好几场。

5月24日晚上,“青越”在沈家门荷外社区演出,演到第三场下起了雨,大家心疼音响、布景和服装,商量着停演。可现场1000多个观众一个都没走。陈艳萍说继续演,不能冷了观众的心。那天,他们冒雨演了2个多小时,观众也淋雨2个多小时。有居民站在音响设备旁,用雨衣雨伞给它们挡雨。

副团长俞静回忆说,这场演出,团里损失很大,音响、功放,演员的靴子,加起来少说也要三四千。一位戏迷阿姨拿出1000元钱硬要塞给陈艳萍,她说什么也不肯收。那天的损失,陈艳萍一个人承担了。“夏天天气变化快,演第一场的时候天气好好的,第二场雷阵雨下来了,我不忍心让戏迷失望,一般都会继续演下去。 ”

两年前,陈艳萍出资把戏迷们请进了舟山小剧院,让他们能坐在舒适的座位上看戏。

而小剧院只有200多个座位,远远满足不了观众需求。陈艳萍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演出,一位年近九十的老太太在亲人的搀扶下找到陈艳萍,称自己年纪大了,看一场少一场了,这次没能领到戏票,央求陈艳萍让她坐在后台听戏。陈艳萍立马把准备给父母的戏票放到了老太太的手上。而门口还有不少没领到票的戏迷,哀求保安放行。陈艳萍不顾只化了一半的妆来到门口,向戏迷们道歉,承诺再演一场,让大家都能看到戏。

而此后,陈艳萍下定决心要上舟山大剧院演出,让更多的戏迷进场看演出,但几万元的租金实在承担不起,陈艳萍失眠了,脑海里都是戏迷。

考虑再三,她最终不顾家人的反对,把家里准备装修房子的钱拿了出来。“钱可以再赚,戏迷们的热情无价呀! ”

她让越剧撼动了青春

要繁荣戏曲事业,就要培养年轻观众。 2003年开始,陈艳萍到浙江海洋学院义务进行戏曲教学。由于越剧本身有地域差异,而海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的不但不会唱越剧,甚至没有听过越剧。

陈艳萍耐着心,从最基本的咬字发声开始教起,到“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发、步,是越剧的基本功),再到排演折子戏、全剧大戏,她硬是把一些毫无根底的学生培养成不仅会唱还会演的越剧演员。

陈艳萍记得,海洋学院有个叫思思的学生,毕业后,她怎么也不肯回老家工作,要留在舟山工作生活,继续学越剧。后来家长妥协了。

这几年,陈艳萍协助海洋学院青衣戏社举办了7届戏曲折子戏专场演出,成功演出大型越剧古装戏《何文秀》和《红丝错》。“培养出了200多个戏曲骨干,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 ”

正攒钱排原创大戏《海山忠魂》

在央视参加“一鸣惊人”的时候,陈艳萍结交了不少外地票友,其中一个剧团的原创戏曲给了她不少启发,“青越”能不能排一出跟舟山有关的原创戏曲?

回到舟山后,陈艳萍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有一次,她在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散步,看到“三总兵”简介,一下子来了灵感,“我要让人们知道这段历史! ”

追梦的人生,充满着动力、活力。陈艳萍现沉浸在排演原创清装大戏《海山忠魂》工作中,忙得不亦乐乎:查阅历史资料,读英雄故事、组织团员讨论拟写剧本……“剧本已经改到第五稿了,我有很多很多的想法,一定要排一出最精彩的戏! ”

陈艳萍说,三总兵的故事深深打动着她,她要通过越剧的形式把这段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

灯光怎么打,要用到哪些道具,舞台形式又该如何展现,历史与艺术要如何融合……这些,陈艳萍心中有过无数的思考。“越剧一般演的是才子佳人,我这个英雄主义的清装大戏,要尊重历史,展现历史,难度非常大。我现在真的满脑子都是这件事,生活全部被这个戏占据了。 ”陈艳萍笑着说,最大的困难,还表现在资金上,这出戏的曲谱得找专门的老师,服装要专门定制,道具也要花钱,加起来没几万元不行。

“现在一边攒钱一边改剧本,希望能早日实现这个梦想。 ”陈艳萍说,她会尽最大的努力,排一出最好的戏,带着这出戏走出舟山,让更多的人了解舟山这段英雄的历史。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