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古镇,镜头说话文|楼莹·图|步恩撒

日期:2010.04.29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都市周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越剧古镇,镜头说话 文|楼莹·图|步恩撒 4月,春雨和阳光互相推搡。所幸,上周五“行摄江南”的第一次活动,老天爷很给面子地赏了个大笑脸。从9:00到17:00的8个小时中,我们庞大的摄友团穿梭于书法盛会、千年古村、艺术村和越剧古戏台。 用眼睛记录,用镜头说话。 书圣故里,翰墨留香 到达嵊州那天,正遇上第七届中国嵊州国际书法朝圣节。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四十多位文人雅士在兰亭雅集,曲水流觞,品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兰亭集》,并一挥而就传世之作《兰亭集序》。两年后,王羲之辞官归隐,和妻儿游山玩水,最终定居嵊州金庭,修学、习字、炼丹。七年后,书圣辞世,葬于金庭山麓,终年59岁。 这王羲之故里旅游区,在原来他归隐的旧址上翻新而成。金庭观、书圣殿、右军祠、雪溪书院、潺湲阁等古建筑与参天古柏相辉映。今谓朝圣,自有风格。沿鹅卵石小道前行,十米一岗,须发花白的老人持黄色布幡,肃穆而立。不足千米的步道,几度拾级,走得庄严沉寂。在王羲之墓前,书圣的第51代到第60代子孙着宝蓝色唐衫,齐齐列队。红烛、酒盅、全鸡全鱼。上香,敬酒,行礼。摄友们的镜头对准了这一幕罕见场景,连连赞叹这般排场的纪念活动稀奇,评委张望对摄友盛怀义的作品《祭祖人》给出了“体现了炎黄子孙的人伦美德”的评价。 在祭祀一项项流程之后,来自国内的数十名书法家,身穿青白色长衫,在金庭观摆开阵势,挥毫泼墨,和围廊之中系着红领巾的小孩子相映成趣。摄友的快门一点儿也没闲着,收录下书法家们庞大的气场,和形形色色的看官或快乐或惊喜或讶异的表情。摄友张煦芳把镜头对准了三位青春美少女,照片上,少女们神情丰富而饱满,画面集中,虚实得当,小画面反映出丰富的内涵,得到了本次“行摄江南”4位评委的一致推崇。 老街小巷,古村祠堂 当年书圣结庐金庭,不仅让许询、支遁、孙绰、李允、谢安等同朝名士相继唱和,更留下了王氏一脉在华堂的生息传承。王羲之后裔的最大聚居地华堂村,又名羲之村,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行走在华堂村中,保存完整的民居和祠庙深深刻画着岁月的痕迹,令心灵承沐起千载的诗韵墨香。村中主要街道、民宅、巷弄和手工作坊都保持了明清时期的风格。摄友任重远在牌坊前拍摄的一幅《老人孩子和狗》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自然不做作,让人看到了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建于元代的王氏宗祠供奉着书圣像,左右上百个王氏牌位让人立马联想起明清影视剧中的骇人情节。阳光下,天井青石上泛起绿意的苔衣,浅绿色的兰花,又让这座老宅子吐露出不绝的生命气息。摄友徐珍拍摄的作品画面中,古朴的院子、木质结构的房子、楼上和楼下拍摄者的摄影情趣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摄友们对老宅子的偏好不在话下,牌坊、老墙、飞檐、雕花木门,都成为镜头中不容错过的美景。摄友金涛的两帧作品,突出展现了古老的屋檐、精致的灯笼和半扇精致的门框,用剪影的方式表达出来,构图新颖,在评委傅拥军老师眼中,看到了古建筑的沧桑和神气。评委陈君也给出了“取景独特,明暗对比强烈,从而使主题更为突出,诠释了历史时空的深邃和幽远”的高度评价。 越剧源头,踏歌而行 “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为先。”剡溪之美,不仅在于这如画风景,更在于剡溪承载的浓浓文化。或许只有这般温婉诗意的山水,才能孕育出柔情似水的越剧。 到了嵊州,越剧是不能不听的。从“小歌班”(“的笃班”)到嵊剧、剡剧,越剧一直是嵊州当地人的一种全民性娱乐活动。在路上拉一个路人甲,都能哼上几句。1925年9月17日,上海的《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为此剧种定名,逐渐被国人接受,“越剧”成为我国知名的戏曲种类,流传至今。 在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施家岙,我们未进古戏院,便听到了咿呀之声。跨过高高的台阶,只见一米多高的古老戏台上,越女轻舞水袖,曲韵悠扬。 朴实大气的古戏台,繁复的藻井、牛腿,做工讲究,架构完整,蕴意丰富,展现出江南民间建筑的卓越艺术风格。翩翩越女走下舞台,行走于古老的村落,在斑驳的灰墙前嫣然而笑,在老旧的民居前轻展欢颜。摄友们的激情被点燃,最终获奖有三帧照片来于此。山河之滨和楠木的两张照片,按照动、静,明、暗的原则,取景俱佳,来顺兴的《越女茶说》也得到了评委很高的评价,唯一遗憾的是色彩对比度处理偏强。 嵊州之行,为我们的“行摄江南”活动作了很美妙的开篇。回味啧嘴,音韵婉约,沁透着柔美纯厚的越乡风情;水袖蹁跹,舞不尽红尘情缘百转千回。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