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通 民国时期越剧在台州的发展 屈映光功不可没

日期:2012.04.29 点击数:24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台州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屈映光

李尔昌先生介绍屈氏家祠历史

周才双

屈映光(1883~1973年),字文六,临海东塍人,幼年受传统家塾教育,及长入杭州赤城公学肄业,后步入仕途,先后出任浙江都督府民政司长、内务司长、浙江民政长、浙江巡按使、浙江都督、山东省长。后皈依佛门,读经学佛,弘扬佛法,很少从事政治活动,多参与社会赈灾救济事务,被称为“临海辛亥革命第一人”。在皈依佛门前,凡事均讲究按照场面办事。

民国6年年底(1917年),屈映光在今天为东塍镇上街村建成“家祠”门楣上镌刻“屈氏宗祠”,落成典礼宴请达官贵人、乡绅贤士等社会名流,场面十分气派,但在屈映光的眼里这样似乎还不够,他想搞一些新鲜的、有创意的节目来助兴,于是决定请越剧戏班助兴,当时京剧是深入人心的,越剧对当时的台州府是受排挤的,更不必说在偏远的乡村。原因有:一,越剧从“落地唱书”发展过来,源于民间流传的说唱形式,以口口相传。范围也只是在嵊县一带的农村草台、庙会。二,民国6年是越剧的起源时期,用佛曲、道卷、道情、莲花落等俗曲小调,沿门卖唱。三,戏班人员简单,演员清一色的女人,后台也只有两三个人,故人们称越剧戏班为“的笃班”,在当时台州人的心目中是看了清一色的女人的戏是要交“霉运”的,为了适应观众,后来才有“男小歌班”。据查,首先出现介绍越剧的文献是1917年5月13日的报纸,即上海《申报》刊登男班首演广告。这是报刊上第一次出现越剧演出宣传,与此后出现的还有1918年4月在《新闻报》广告上标出“特请浙绍著名的笃班”一语。证明越剧那时已开始从嵊县一带扩大到杭州、上海等城市。而此时屈映光刚好在上海,熟知越剧戏班的情况。

可事与愿违,请来的“的笃班”戏虽好却无多少观众。这让平时十分注意面子,讲究按照场面办事的屈映光大伤脑筋,于是他想了一个绝招,做戏期间包下东塍所有的小吃到戏棚下摆摊,观众免费吃。当时石板殿豆腐干煮镬、小路廊的火烧饼、花戏棚的绿豆糆碎等东塍招牌小吃均云集到“屈氏宗祠”的戏棚前,只见人群前前后后地簇拥在小吃摊前,在喧闹的戏棚下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喧闹的间隙里,有些观众也不经意地瞧了一眼台上的“的笃班”,那“的笃班”好戏伴随着传统东塍小吃食欲的香气,有着一些或许不知名的诱惑,像传染病似的,一传十,十传百,邻近的一些村民说着到东塍白吃的味,“的笃班”的戏。观众是越来越多了,可屈映光包下小吃摊是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了,屈映光只好改成发铜钱——凡是到场的观众每人3个铜钱,以缓解小吃摊主的人手不足,那段风景就一直延续到“的笃班”谢幕。屈映光请“的笃班”为“家祠”落成助兴,不经意间为越剧发展作了推广和宣传。从此这个女子文戏——越剧,以东塍为起始,在整个台州流行起来。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