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水乡印象

日期:2008.02.14 点击数:36

【类型】报纸

【关键词】 绍兴水乡 

【地址】 地址1

【来源】 天津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吕家?

早就听说绍兴是有名的水乡,而今有幸暂住绍兴,闻着从运河飘散出的湿湿的略带鱼腥的气味儿,我已经嗅到了真正水乡的味道了。内城河,外城河,把整个绍兴城环绕着、网络着,河河相通,水水相连。几年前刚整修完的内外城河,河岸平整,生机盎然,像一条玉带环绕着灵秀姑娘的颈间。据听说,为修这环城运河,绍兴老百姓纷纷出力、捐资。正是当年的众志成城换来了如今水清河宽岸绿的美景,每天吸引成千上万的慕名而来的游客。这运河水的源头便是有名的八百亩鉴湖。

提起八百亩鉴湖,不能不提到一个响亮的名字――马臻,他是为修鉴湖而被问斩的功臣。东汉时期,马臻是当时的会稽郡太守。当时,会稽地方旱涝成灾,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马臻决定筑坝蓄水修工程,旱能灌溉,涝能开闸泄洪。就在工程建设时淹没了一些土地,其中有一部分是地方豪绅的祖坟地,他们认为这样破坏了家族的风水,便联合起来到皇帝那里告马臻的“黑状”。当时的皇帝听信谗言,下令处死了马臻,马臻的英魂从此陪伴这川流不息的鉴湖水,长眠在了鉴湖边。留下了这惠及世代百姓的“民心工程”――八百亩鉴湖,而今已成为绍兴著名的风景区。每当人们看到这浩浩的鉴湖,不禁会想起这位鉴湖魂,缅怀他的功绩。

每天清晨,我们都要沿着环城河走上一段路。伫立河边,远远望去,河边风景跃入我的视野,虽然时值冬日,却生机无限,幸运的南方的树啊,还是那样的墨绿,与浅绿的运河水浑然一色。抬眼望去,总能看到勤劳的洗衣大姐,在那揉搓衣物;总能看到河面的船只在你的眼前穿梭而过:有运沙石料的,有运黄酒坛的。看那深深的吃水线,可以猜到它的载重有多大,但速度却相当快,想对着大船拍张照片,须快手才行。当船驶过时,会甩下一道深深的水沟,船帮两边飞溅起高高的水花。运河边最常见的是清污船,每天都能看到,主要用来清除漂浮于水面的垃圾和靛青碧绿的水葫芦,这种水生植物生长速度极快,假如几天不捞,就有可能铺满整个河面。

河中还有一种较大的游船,一般是和旅游公司挂钩,专门为环城游览提供服务的。我们乘着这样的大船,沿着环城河游览绍兴。那天天空下着小雨,顺着船舱玻璃窗向外望去,河岸的建筑、公园中的亭台楼阁全都笼罩在灰蒙蒙的烟雨之中,这景致不禁使人想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别有一番意境。沿岸许多造型各异的住宅依水而立;历史老街、新修的仿古建筑,相得益彰。那石砌坎,那仿古楼,那青古路,那杂色树,构成了环城河独特的风景线,让人心动,让人回味。我们一行三十几人,是从会稽山公园码头登上游船的,运河时而宽些,时而窄些,宽处达20来米,窄处也有10余米,深度就不得而知了。船在河里的路线长度为12.5公里,经过28座桥,足足行驶1个小时,才又回到出发的码头。

在绍兴,乌篷船是众多船只当中最有特色的。绍兴有三乌,即乌篷船、乌纱帽、乌干菜,乌篷船是其中之一。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提到过的,现得以亲眼看见。船体不大,两头尖尖的向斜上方翘去。上面罩着一拱乌乌的篷子。据当地人讲,在很久很久之前,陆路交通欠发达,在水乡,人们的交通很多是在水路,因而船便成了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最初都是些敞口船,南方雨天多,怎么办呢,聪明的人们就在船上倒扣一个大盆子用来挡风挡雨。久而久之,就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乌篷船。停泊这种乌篷船的多是景点码头,坐着乌篷船游荡于各个景点之间,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消费,如果从大禹陵乘船到鲁迅故里,要250元才可以。在水乡绍兴,有几处是以“水上游”为特色的风景区,那里的乌篷船会泊靠的多一些。东湖就是其中一景,一片不大的长条状水域,两岸以石桥相连,其中秦桥最为古老,相传当年秦始皇南巡时来到山下停车喂马,秦桥因而得名。东湖水之南是壁立陡峭的山岩,几个天然形成的洞穴隐藏于崖壁间,若隐若现,不知是谁给起了诸如“仙桃洞”等悦耳引人的名字作为景点,只有乘船方可到达。因此,乘船游湖是东湖的主要游玩项目。东湖泊船的地方是一个方形池子,并排停靠着至少有50余只乌篷船,拱形船篷上印着诸如“东湖001”的番号。船老大一律是头戴乌纱帽,身穿蓝布裤褂的打扮。船划起来了,只见船老大一脚划动,一手掌舵,动作娴熟,手脚配合默契,悠哉闲哉,看了让人赏心悦目。乘船游览东湖,只需十几分钟,你已在返航的途中了。

绍兴水乡,水乡绍兴,令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水乡的水是母亲的乳汁,哺育了绍兴数不胜数的英才名流,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动人故事,同时,也滋养了这厚厚的文化底蕴,世代传承,享用不尽。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