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绍兴样本”三道发展履痕

日期:2012.04.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产业绍兴 

【地址】 地址1

【来源】 绍兴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制图 高晓建

■首席记者李菲

2011年底,人民日报记者顾春再次走进古城。过去3年,她所供职的党中央机关报,以罕见的高频率,每年刊发来自绍兴的产业转型观察。但这一次,她的笔调没有了往昔的沉重。 

从“绍兴危机”到“绍兴突围”再到“绍兴样本”,《人民日报》不同时点的醒目标题,勾勒出一个传统产业大市借新兴产业发展实现“涅槃”的履痕。

第一道履痕,来自思想的解放。

2008年2月份开始,一场自上而下发动的大规模“创业创新、走在前列”讨论活动在绍兴展开。政府、企业、市民平等参与的这次思想涤荡,完成了对长久形成的“产业短腿”的深刻反思。绍兴人意识到,产业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节能降耗任务艰巨,已经成为绍兴“走在前列”的巨大障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时不我待。

“是选择传统产业的10%增长,还是新兴产业的100%速度?”这句话,如今被绍兴人广为熟知,并被媒体反复引用,成为绍兴坚定迈向新兴产业时代的思想号角。

第二道履痕,来自政策的突破。

5年100亿元扶持新兴产业,此举催生了“新旧产业”转换的一系列大动作。5年时间,绍兴在全省率先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决定、政策、导向目标,构建包括统计、考评、工作督查、组织保障等一系列推进体系,奠定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基石。

以500平方公里滨海新城开发建设,及袍江新区、绍兴经济开发区相继升格“国家级”为标志,绍兴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和部门职能限制,合力打造平台支撑体系。全市规划建设了1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敞开怀抱拥抱新兴产业资本。

第三道履痕,来自科学的实践。

2008年,绍兴以“亩均”为标尺,对上马工业项目举行集体会审。2011年,全市构建起涵盖用电、占地、排污等在内的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通过建立“亩产论英雄”的导向、约束、评判等机制,倒逼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亩产论英雄”理念的提出、践行、完善、深化,成为绍兴科学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解。

5年前,呼啸前行的绍兴经济列车,60%的动力来自于工业,其“燃料”又有50%来自于轻纺。人们怀疑,这种特殊的产业模式,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重重险阻?

5年后,绍兴的答案堪称优秀。2011年,绍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规模以上产值1861.6亿元,同比增长30.4%,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3.6%;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65亿元,同比增长44.8%,已经占到工业投资总量的35.6%。

比数字更可贵的,是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延伸向远方。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