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兰亭

日期:2008.07.23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 兰亭 

【地址】 地址1

【来源】 淮安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季忠民

提起兰亭,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地。有诗为证,1751年乾隆皇帝游兰亭时曾留下“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的赞美诗句。

兰亭名声之大,盖因王羲之《兰亭集序》而名闻中外,还因此有了“中国书法圣地”美称。由于《兰亭集序》书法艺术的深远影响,加之这里环境极其幽雅魅人,文人雅士寻踪访迹,追求风流者络绎不绝,兰亭因此盛名不衰。

仲夏之初,笔者路过此地,慕名前往寻古,果然名不虚传。兰亭位于绍兴(古为山阴)西南13公里处,占地3万多平方米,因越王勾践种兰渚田于此,汉代建驿亭而得名“兰亭”。走进兰亭就像走进一个多彩的生态植物园,这里岗峦起伏,群峰叠翠,环境幽静胜似陶潜悠然之南山。步入兰亭入口,柴门木匾,上书“兰亭古迹”四字,仿佛将你带进悠久的岁月。踏着蜿蜒小道曲径向前,两边草木榛榛,竹林茂密,古木参天之下,恍惚进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仙境。山重水复之际,忽然一泓清水跃入眼帘,池面上群鹅嬉戏,“曲项向天歌”,岸边,三角形“鹅池”碑亭矗立其旁,相映成辉,在此驻足凭栏,充满诗情画意。诚如王右军《兰亭集序》所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丽的风景着实让人流连忘返。

置身兰亭有如倘佯在中国书法历史画廊。一个个动人的传说令人神驰,一尊尊精美的古碑令人观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父子碑”、“君民碑”、“祖孙碑”和“太字碑”。相传,一天王羲之凝望池中白鹅正饱墨临书,刚写完一“鹅”字,忽闻皇帝诏至,即出接诏,时其子王献之八岁,见父已写“鹅”字,即提笔续上“池”字。细观“鹅池”二字,“鹅”瘦“池”浑厚,风格虽有小异,情趣却别有一番,此乃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

同是父子所为,“太子碑”却成就了另一段佳话。当年王献之随父学书,因其自幼聪颖,进步很快,渐生骄情。一日,他将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看,本想得到赞扬,不料王羲之一言不语,只在其所写的“大”字中随手加上一点。王献之转而拿给母亲看,母亲说:“我儿练字8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令献之羞愧不已,自此他虚心苦练,终成一代书法大家。“君民碑”讲述的是康熙御笔“兰亭碑”与百姓的故事,“祖孙碑”则是康熙与乾隆御碑的故事。除了拥有世间罕见的古碑外,兰亭还建有现代书法博物馆,珍藏着古今书法名品及数千年中国书艺的流变。在此浏览,你可领略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了解到书体的发展嬗变。

信步兰亭犹如漫步在中国书艺的神圣殿堂,得以窥见中国书法之瑰宝。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后人尊称为“书圣”,其书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以流美遒劲、用笔细腻,结构多变,开行草一代之风气。其书《兰亭集序》是他在永和九年、癸丑暮春之初修禊事时,为文人骚客创作的《兰亭诗集》所作的序,被誉为墨冠中华的“天下第一行书”,古人赞此:“飘如游云,矫如惊龙”,似“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又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兰亭集序》共324字,其中20个“之”字,神采各异,无一雷同,其书法的多样变化与统一可谓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传说,王羲之本人事后多次复写,均无以超达。

《兰亭集序》之珍贵,成为王氏传家之宝,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死后,传给弟子辩才。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极爱王羲之的书法,尤其想得到《兰亭集序》,然而辩才坚决不肯拿出来。之后,唐太宗设计将墨宝骗取到手,辩才因此气绝而亡。得此墨宝,唐太宗命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当代书家多次临摹,作为珍品赠送爱卿,临死还嘱太子将此殉葬。从此《兰亭集序》真迹不见人间,成为千古悬案。如今兰亭右军祠内,陈列着唐、宋、元、明、清多朝书法名家临摹《兰亭集序》的各种手迹,两旁长廊,壁嵌历代书法家所摹《兰亭集序》刻石,恰似奇珍异宝,令人大开眼福。兰亭以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成为中国书法和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为弘扬中华文化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兰亭久负盛名,除了书法艺术与生态环境因素,其《兰亭集序》的文学性、思想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诵读《兰亭集序》,不仅文字优美,语句流畅,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字里行间还流淌着大自然清新隽美之气,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之情;同时,主人对“一死生,齐彭殇”的批判,发出的“死生亦大矣”的感叹,隐含了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从中也折射出珍爱生命、只争朝夕、不要虚度光阴的积极意义。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