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兰亭”

日期:2006.03.13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 兰亭 

【地址】 地址1

【来源】 解放军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圈内人说:《兰亭序》是风流名士的字,《祭侄文稿》是忠臣义士的字,《黄州寒食帖》是学富才子的字。这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排列在魁首,是当之无愧的。书法具备了世界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即是它的抒情性。《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首先是它溢满了书圣的旷达情感。羲之53岁辞官,归隐田园,寄情山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羲之等42位人在激光会嵇山阴之兰行“修禊”之礼,即到水边嬉戏,以求消灾弭祸。修禊的内容有二:一是“浴”,即“洗濯祓除去宿垢”;二是“水嬉”,即“立流杯曲水”,将酒杯放在流动的水面上飘浮,酒杯流到谁面前不动了,谁就要当场赋诗一首,如赋不出来,便要罚酒一杯。参加这次修禊活动的,大都担任着官职,很多都是社会名流。其中有当时或后来成书法名家的王玄之、王徽之、王凝之、王献之、谢安、谢万、郗昙八人。年龄最小的是王献之,当时才十岁,最大的是庾蕴,已经“年甚其耋”。东晋的文人和官员,就是玩,也玩得高雅,即使是喝酒,也喝出了诗意,在崇山峻岭和茂林修竹之间,谁不想多喝几杯。说不清当时羲之喝了几杯酒,赋了几首诗,总之是有些微醉了,于是乘着酒兴,提起鼠须笔,在蚕纸上写起来。一气呵成,写成了《兰亭序》。当然在书写过程中,由于情绪饱满,也出现了几处差错,卷面上有涂改的墨点,但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也有瑕疵,如同一个美人脸上也会生出一颗黑痣来一样,这些涂抹的墨团不但没有损害作品的美观,反而显得其更有意韵和墨趣。如最后一句:“也将有感于斯文”的“文”字,就是在一个墨团上写成的,但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挣脱了胎衣的小蝌蚪,灵动而极富生命。像这样涂改的墨团,在倒数第四行还有一处,而且占着两个字的位置,似一块信笔蹭抹而成的大写意的岩石,增添了作品的立体感。我在临写的过程中,每每笔到此处,总是停下来再三观望,就像一个行者走到了一处悬崖处,抬头观望,只见岩石嶙峋,无限风光,令人留连忘返。

兰亭之美,美在天真自然。就像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劳动着的少女,布衣粗衫,不事雕饰,不似那些城里的贵妇人,浑身珠光宝气,脸上的胭脂厚得直朝下掉,就连身上洒的香水也是进口的。但兰亭的气质又是高雅的,它与世俗无缘,它一点儿也不作秀去讨好某些人,因为它的作者就是一个超脱于红尘之外的高人。这些年,我临兰亭,案头临写的元书纸,少说垒起来也有几尺高了,可还是没有真正进入。开始临写,我并没有什么功利,只是想调养心情,滋补一点文气,这样写着,就觉得心地很坦然,写得人心静气顺,超然物外。可临了一阵,自己又浮躁起来,想早点将兰亭拿过来,形成自己的所谓风格,也好当个什么家。带着如此杂念,就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写在纸上的,尽是躁气,兰亭也似乎看出我心里的小盘算,离我也越来越远了。当我将临的作品,拿给师大的老师看,得出的结论反而是越临越不像了。书法的艺术就是这样的残酷,有的人写了一辈子,到最后留下的,只是一堆废纸;有的人想成为大家,但方法不对,或者成名心切,走火入魔,反而越写越糟;还有的人,学书心不正,不是为了修炼自我,而是想通过书法,去达到自己的某个目的,结果是白搭了一生光阴,也没有走进兰亭,只是在它的外围转来转去。就拿我来说,虽然也写了几年了,但得到的,也仅仅是它的皮毛,这主要还是自己境界不高,整天缠在红尘里,为虚名奔忙,再则临帖的动机也不纯,妄想着能临出点名堂,将来在书法上也闹出点动静。一边在临,一边就做着书法家的美梦,想着能在某一天也加入中国书协,加上一个中国书协会员的头衔。一身的俗气,还要去攀附一个美神,自然要遭到冷落。后来,我那一颗浮躁的心渐渐沉静下来,把学书的杂念打扫干净,再临写起来,似乎就找到了感觉,而一旦进入,心里的火气也就渐渐地消了,越临,心里就越舒畅,越临,就越有滋味。

人的一生,能有一部好的法帖伴随,时时临摹,天天阅读,就像守着一个挚友,总有谈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你烦恼的时候,它能给你心灵的抚慰;你痛苦的时候,它能给你说上几句知心话;你去远方旅行,它能跟着你一道风雨兼程;假如你去坐牢,它也会守着你共度铁窗生活,一直伴着你出狱迎接人生最灿烂的阳光。总之,我带着“兰亭”去行走自己的人生,就不感到世事的艰难,就能越活越有滋味。至于能不能成为书法家,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