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心兰亭翰墨缘

日期:2002.09.06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作者】 李雪梅

【关键词】 兰亭 

【地址】 地址1

【来源】 海峡导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不久前,路遇朋友王元,谈起近况,他悠 悠淡淡地说起他的一幅书法作品近日入选了 “兰亭奖”的作品展。凭着多年交往的经验,我 断定这件事并不如他的表情一样那么淡然, 一定又成为了他书法生涯中的一道重彩。后 来,据了解,“兰亭奖”是中国书法最高奖,与 电影的“金鸡奖”、戏剧的“梅花奖”一样崇 高,令人生敬。今年是“兰亭奖”的首届评奖, 全国有3万余件作品投稿,入选500件,其中 福建的10幅佳作中,厦门有两幅。而王元就是 这荣幸的两幅作品的作者之一。$$ 其实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只是王元从 不表露喜悲,在他看来,这没什 么,以至于我这个多年的朋友都 从不把他当作“家”来看待,只是 在一次次大奖之后诧异于自己 的洞察能力,怎么就把这么一个 书法能人给看“扁”了?有时候, 我也会附庸风雅想用肤浅的书 法皮毛来看王元的字,想找到一 些容易让人观念定格的某某类 型,可总是无所收获,混沌之中 却忽然开了窍,王元平易、执着 的为人就是他的书法气质。$$ 我从不奇怪有些人不以为 然地认为书法这门“国粹”不过 是用毛笔来写汉字,可一直惊讶 王元作为一个公务繁重的机关党务工作者是 如何把事业与艺术追求巧妙地平衡的。对此, 王元曾平静地说,书法艺术教给了他淡定自如 的心态,再以这样的平常心来对待名利也就无 所谓得失了。虽然是一两句轻松作答,可我清 楚地知道,在现实中,执着面对纸墨的黑白和 五彩的社会,心态平衡的孰重孰轻显得相当关 键。把书法当作一种虚荣逢场作戏的大有人 在,可他却把书法作为生命的血脉来维护。在 王元眼里,书法不是简单纯粹的汉字书写,而 是一个人综合学养和审美追求的体现,是一个 人品格、气质、修养的定位,他相信这也是判断 一个人书法水平的最终标准。因而,在创作之 余,他在理论上也多方涉猎,在专业报刊上发 表了不少颇有见地与深度的书法美学论文。$$ 作为书法的圈外人,我无从谈论书法作 品中专业技法的如何如何,但我却常常被他 作品中细致的笔画和书写的情绪打动,因为 相信人字相通,所以我能感受到他一点一画 的力度、字里行间的流动和挥毫时无声的节 奏,能想像那专注的眼神一定是心灵激情的 四溢。他的书法追求干净纯粹的用笔,开张的 结体和大气的内涵,而我却想这样的追求大 概有着特别的用意:在挥之不去的社会喧嚣 和浮游中,他用干净的笔法寻求纯静;在当前 中国书法界渐失传统文化的底蕴下,他以大 雅的气质坚守这片土壤。他的这份执着一如 我喜欢他草书中的“竖”,一冲到底。$$ 著名画家吴冠中曾打过这样的一个比 喻,艺术犹如一间大房子,只有将所有的门窗 都打开,才能八面来风,进出自如。王元平和 随意、善交鸿儒,旁类艺术也就如一扇扇打开 的天窗,在他心中通透,所以他的书风不拘一 格显大家之气。其实能有这样的结果,他也曾 波经三折。自10岁习字起,他一直苦练楷书8 年,进大学后,随着眼界的开阔,渐向行、隶发 展,打下扎实的临摹基本功,这是其一。毕业 工作后,书法界流派和风格渐趋多元,有了社 会工作经验的王元又加入到流行的大潮,杂糅 地学习各家之长,并开始了树立自我风格的思 考,这是其二。近几年来,王元从百家之风中跳 脱出来,进入了纯粹的书法审美理想状态。虽 然是字面上的短短几笔,可这种孜孜以求,不 断否定自我,从单纯、杂糅到纯粹的漫长过程, 不恰恰应证了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关于书 法追求的三段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 正分追险绝、险绝之后复归平正”,由此看来, 每一个潜心研究书法并能大彻大悟之人都经 历了如此苦行僧般、类似凤凰涅槃的历练。$$ 常人眼里,这般苦苦追求是一件痛事,而 在王元看来,与笔墨结缘却是人生一大乐事。 字清墨香不仅没有使他变得仙风道骨般令人 无法接近,也没有改变他平易执着的方向,他 依旧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坚持把停了17年的 厦门青年书法研究会恢复起来,探寻书法的新 思路;他向现代刻字艺术迈进,很快就入选国 际大展;他倡导成立了以“诗意空间”为生存方 式的7人组合“虎溪七闲”,用古老的笔墨在浮 躁的空气中圈出一个纯静的艺术氛围;他组织 或参与希望工程书画义卖、下乡义务为农民写 春联……然而这一切,在他看来,都没什么。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