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叽磨叽《兰亭》

日期:2014.08.29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关键词】 兰亭 

【地址】 地址1

【来源】 承德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李凤勇, 1972年生于承德。从事雕塑、古建工程工作。

现为承德市青年书协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准会员。

2013年书法作品入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中书协);

2014年书法作品入展金山岭杯全国书法大展(中书协)。

书家档案

ART

临摹《兰亭序》作品局部 李凤勇 书

有个朋友网名叫“兰亭磨叽”,今天我也要磨叽磨叽兰亭。

痴迷书法,尤其是近几年下了些功夫,可谓临帖不辍。临摹次数最多的就是兰亭序。案头总放着一本。去年某天,一位老朋友来玩,问我:“怎么总临这个?”我回答“好呗!”。又问:“好在哪里?”“就像一座宝库,你想要的宝贝不敢说都有,也差不多。”我笑答。

与兰亭序第一次结缘大约在十四五岁,语文老师案头上放了一本,是那种放大的单字练习字帖,我随手一翻,惊讶得呆住了,那时候还没认真学过书法,最多就是翻翻父亲抽屉里的颜真卿多宝塔和柳公权玄秘塔,偶尔描摹涂抹几下而已。当时问老师:“这字咋这么好看啊”,老师笑了:“这是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现在回忆起来,我是天生喜欢兰亭序的,或者说兰亭序的美甚至是可以打动书法门外汉的。

当时只是感觉美,却说不出美在哪里。

二十多年过去了,书法已渐渐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帖子见得多了,临的也多了,尤其是前些年,见到知名的行书帖就临(当然是瞎临,没多大效果),现在冷静下来了,知道该怎样临帖了,守住几个帖不乱换了,兰亭序仍然是我的最爱,不过现在不都是感性的感受了,多了些理性的分析,用笔、结体、章法和气韵方面都思考过。综合来看,还是觉得没有哪个作品可以与它媲美。

兰亭序书于公元353年(东晋),是年王羲之50岁。具体时间应是三月初三,与文人朋友一众踏春,到兰亭行“修契”之典。众人即兴作诗,汇成诗集,右军为诗集作序文,即此兰亭序,作品中有几处涂改,推断应是草稿,或许是现场措辞书写。兰亭序文辞优美,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于淡淡的感伤中慨叹自然之美好、生命之短暂,一派晋人的萧散情怀,可谓书文双绝。

此情此景,可想象右军当时心情是轻松的,与书写《姨母》、《哀祸》、《丧乱》时的沉痛大不同。全篇用行书书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故下笔爽利灵动,结体变化多端,重复的字最明显,如“不”、“事”、“以”、“为”、“怀”、“畅”等,尤其是十九个 “之”字各具神采,即使姿态略同,也会在疏密、轻重、收放等关键细节作出变化,观者若能细查,即信我言。如此穷极变化而又能做到自然而不留痕迹,古今法帖未见他者。

看来“天下第一帖”的名头不是虚的。那么“天下第一”是何时开始称颂的?书法史记载是唐太宗李世民。太宗的《王羲之传赞》有云“所以详查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天子登高一呼,天下响应。“古今第一”由此而得。至于“天下第一行书”之名,贞观年间,褚遂良编纂的《右军书目》记载内府收藏的王羲之行书五十八卷,二百五十二帖,兰亭序被列为第一卷第一帖。古今第一人的第一帖!“天下第一帖”美誉由此而得。后有好事者排序“天下第一行书”第二、第三……

太宗本人就是诗人和书法家,于文学和艺术颇有深刻见解,他认为艺术“释实求华从人以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真正的艺术应该“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浮放”。

倡导王字,代表了初唐书势斟酌古今,融合南北的要求,并且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广泛支持。正和太宗初定天下,文治的需要。

书法角度,我想他看中的应该是王羲之书法的中和之美:不激不厉,有骨有肉,似正反奇,爽利而不尖刻,俊美而不失硬朗,风骚而不失沉稳,生百姿而非狂怪,点画间尽显君子之风。太宗爱之入髓,以至于死后要将它带走……

有唐以来,凡习行书,帖学者(碑学自清代开始盛行),多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正脉,今亦未改。兰亭序一直都是行书的最高标准之一!圣教序虽然字数多、名气亦大,但因为是集字,又是刻版,自会有误导,未能体会和掌握真正书写性者,反受其害。凡见写二王一路矫揉造作、生硬死板者,多出自圣教。

前面我说过:兰亭序像一座宝库。我是深有体会的,兰亭虽好,然字数有限,自然需要其他帖来补充,当然也需要尝尝后世书家嚼过的晋人味道。每临一段时间别的帖,比如米芾的、赵孟頫的,细察自己的字就会觉得笔法字法都简单,感觉有缺失,于是只好回头再整兰亭,再临就会有惊喜,原来兰亭中还隐藏着以前未曾察觉的妙处……

确实够磨叽了,自己感觉比“兰亭磨叽”还磨叽了,朋友们见谅。

李凤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