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武兰亭》的定州缘

日期:2011.10.30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 兰亭 

【地址】 地址1

【来源】 保定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华明琪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书圣”王羲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影响极大的书法作品,民间曾流传着多幕传奇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而《定武兰亭》为王羲之《兰亭序》帖石摹刻,有关它的故事以及与定州之缘更是丰富多彩。 

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 ,时任会稽内史的大书法家王羲之邀江南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 ,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礼”)。文人雅士们畅叙幽怀,饮酒赋诗,王羲之在微醺之际,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便是名噪天下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该序文,共28行,324字。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七世孙智永手中。后来,智永出家为僧,他自然没有子嗣,便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据《定州志》记载,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浙江永新寺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里,便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十分珍爱,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遂令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临摹,其临本分赐于亲贵近臣,其中将欧阳询临本勒石置存于宫中。五代梁时将此刻石移置汴都,后因契丹军攻破汴京,掠“兰亭”刻石等珍宝回国北上时遗失。 

宋庆历年间,定州学人李学究在荒野发现“兰亭”刻石,搬回家中深埋。李学究死后,其子因贫困,掘出刻石拓印,将摹本卖钱,后被时任定州刺史的宋景文发现,用官银替李学究之子还“缗债”,赎回“兰亭”刻石置于官库保管。薛向任定州路安抚使时,将“兰亭”刻石镶嵌在州属东园葵亭西墙上,他又嫌听摹拓声心烦,便照样又刻一石镶嵌于府外谯楼下。不久其子薛绍彭又刻一石,将真石换去,并故意损坏石刻中湍、流、带、右、天五字以资识别。凡拓本中此五字不全者为“定武”真本。这样,“定武石刻”则有真一假三共四石。欧阳修在所著《集古录》中称,“定武兰亭又有别本在定州民家,二家各自有石较真本纤毫不异”。 

因定州在宋时为定武军节度驻地(军也是宋代州、府同级而隶属于路的一级行政区划名称),故后人将此刻石称为“定武兰亭”或“定武石刻”,其拓本简称“定本”。苏东坡诗云:“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可见“兰亭”版本之多。在《兰亭序》诸多摹本拓本中最具传奇色彩,首推公认精品的当属欧阳询据王羲之真迹临摹上石的“定武兰亭”。此刻浑朴、敦厚,为诸刻之冠、书法极品。北宋知名官吏韩琦、薛向、吕公著、李之仪等在定州为官时,对“定武石刻”情有独钟,反复临摹,受益匪浅,其书法均有晋王之风。

据史料记载,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与其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持有“定武兰亭”拓本。金兵南下,李清照寓居奉化时,曾失落“定武兰亭”拓本。元代学者袁桷在《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六《跋定武禊帖·不损本》云:“赵明诚本,前有李龙眠蜀纸画右军像,后明诚亲跋。明诚之妻李易安夫人避难寓吾里之奉化,其书画散落,往往故家多得之。后有绍勋(即史弥远)小印,盖史中令所用印图画者,今在燕山张氏家。”李清照失落的“定武兰亭”,上面有李龙眠画的王羲之像(李龙眠即李公麟,北宋时著名画家),后面有赵明诚的跋文。失落的“定武兰亭”为史弥远(南宋丞相)所得,上面有史弥远的图章印文。在清代的时候,“定武兰亭”拓本又流入皇族宗室贝子书斋中。“定武石刻”拓本流传至今,版本众多,可信的有元代柯九思(元代最负盛名的书画家、鉴藏家)版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定武兰亭五字损本”,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