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兰亭论辨》信札的价值

日期:2011.07.1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作者】 曹洋

【关键词】 兰亭 

【地址】 地址1

【来源】 泰州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 曹洋

出生姜堰市兴泰镇小甸址的当代诗人、学者、书法家高二适先生,因在1965年与郭沫若就王羲之的《兰亭序》真伪展开论辨而名震士林,高二适的胆识、学识、书法也由此为天下景仰。“兰亭论辨”因学术的、艺术的多种元素参与一直成为学术界、书法界关注的焦点。2005年,社会上流出一批高二适的恩师章士钊的信札,其中不少是直接反映“兰亭论辨”事实真相的,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前不久,“北京九歌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出当代书法单价世界纪录1380万元的《兰亭论辨·前奉谕教》就是其中的一件。该信札长198厘米,高15.5厘米,其内容如下:

孤桐老人师座前奉谕教,因适有驳议文而牵连到政治仇恨,此何物与公为敌,可闻有暗潮陡起。适累日惶惶不安于室,我师自前一癸卯即与闻国事,口诛笔伐虽政局云翻雨覆,公复何自幸人间,今主席毛公倡百家争鸣,值有兰亭真伪之辨,难报端表,曝诸文,有能压士林之望乎。适人微言轻,知文坛有人把持,顾为书艺兴废,不甘作寒蝉,所以才求公,乞将鄙文呈现政府,冀待采纳,非有他望也。孰料南北有人腾口诽谤,甚不斋口,暗中阻挠政策,中伤我师门一代风仪,适在南都也,尚有为恐吓之辞,人民政权正当复,存留阿谀陷溺士类,吾深耻之,适再遭逼侧,已另寄两文仍请代为设法发表,表示拥护领袖文艺教导,特再呈此篇,知无逃于犯颜矣,附剪人民日报按语一纸乞纳,敬为道安。题识:适叩呈。十二月十二日。

此信写于1965年12月12日,处于“兰亭论辨”正酣之际。这段文字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1)“兰亭论辨”牵连到政治斗争。高二适向郭沫若发难,本意是秉承毛主席倡导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仅在学术与书法范畴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却意想不到“牵连到‘政治仇恨’”,各方势力“暗潮陡起”,这让高二适十分错愕,而由此可能牵连到恩师章士钊先生更令他“惶惶不安”。联系当时“文革”前夕的政治气候看,这场“兰亭论辨”来得不同寻常。在此以前,关于“兰亭论辨”的界定众说纷纭,其中具有代表性之一的就是“兰亭论辨”是一场纯学术争鸣,但从这件信札看,这个界定并不十分确切。(2)论辨双方已显出严重的不对称。支持高二适(包括高二适本人)的文章很难发表,而声援郭沫若观点的文章接二连三地被刊出,各种原因是“有人把持”论辨的局势,且采用“诽谤”、“阻挠”、“中伤”甚至“恐吓”的手段,可见当时的论战已经脱离了正常的轨道。信中提及“另寄”的两篇驳文,至今未见踪影,实为憾事。若有朝一日能见天日,则是史学大幸。(3)高二适耿介无私的个性跃然纸上。此时高二适已经身处中伤、恐吓之境,但他仍以“阿谀陷溺”为耻,婉拒章士钊善意的“谕教”,甚至宁可犯恩师之“颜”,再撰两文,想继续论战,俨然一副斗士的形象。2004年北京某教授撰文向高二适发难,说高二适的“文德”有问题,进而推断高二适“圆滑”,鄙人当时从高二适的个性、人品与之辩驳。今见此信,对高老的这种非难不攻自破,我们非但看不到高老夫子的一丝“圆滑”,相反见到他的“天真”——他以为把载有领袖“双百”方针的《人民日报》剪下,附在信后就可以自由学术论争了。

由于当时诸多条件的制约,高二适的书法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信札上,这件信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此信高老情于其中,发于毫端,自由挥洒,一泻千里,浑然天成,它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从章草发展史看,汉代的张芝、元代的康里夔夔、杨维桢、明代的宋克、晚清的沈曾植、当代的高二适、王邃常都是其中代表性书家,高二适对章草的贡献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合理的创新,他以“二王”为底蕴,取康里夔夔、杨维桢、宋克之长,弃沈曾植之短,另辟蹊径,开创章草新气象,形成了集“二王”之雅、章草之古、狂草之势的独特“高体”,这将章草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丰富了草书的形式与内涵,高老被称为“草圣”,恰是名至所归。该信札是高二适上世纪60年代精品之一,它在高二适书法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高二适于1953年年过半百,始攻章草。此后的十多年,他把对章草的研究与创作结合在一起,他以宋克的“四体书”为底子,以全新的面貌进行书法创作,并取得非凡成果,从这件信札看,他已经将楷、行、章诸种字体很好地糅合在一起,点画精致、结体古奥、气势畅达、才情四溢,自家的风格已经初步形成。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高二适在此基础上强势介入狂草,并由此将自己的草书创作推向高峰,完成了他作为书家的神圣使命。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