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之“兰亭雅集”

日期:2001.11.14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作者】 杨永平

【关键词】 兰亭 

【地址】 地址1

【来源】 中国文物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大凡知道一点书画常识的人,想必不 会没有听说过王右军的《兰亭集序》的;大 凡读过这篇短文而又具有一定想象能力 的,可能都会不由自主地在眼前浮现出这 样的场景来:在绍兴郊外一个叫兰亭的地 方,茂林修竹,曲径通幽,一群憨态可拘的 文人士大夫正在纵酒狂欢,曲水流觞,觥 筹交错。$$ 傅抱石大概是属于那种特别富有想 象力的人的,要不然,他怎么能够创作出 这么生动而又丰富的画面,来描写那场雅 集:画面上方虚化了的青山在氤氲的烟岚 之中隐隐绰绰,几进黑瓦红梁的楼榭亭 台,半掩在葱笼的竹木之间。实写之亭,内 置矮桌一方,桌上摆老酒几壶,栏边立侍 女两名。亭下是一弯幽溪,曲折蜿蜒,溪畔 便是雅集着的文人及他们的侍从了。整个 画面,共59人,为传世傅氏画作中人物最 多的,几乎遍布画面的各个角落。他们三 五成群,或盘坐于溪畔小憩,或立于桥头 借着酒兴纵论指点,或沿通幽之曲径信步 吟哦,或于树下静静探讨诗歌曲赋,或俯 身悬杆取觞,或袒衣仰天长啸,或掩面长 叹息,或纵情高歌唱,或持酒,或搏弈,或 睥睨,或谵笑,或欠身,或入定,或得意,或 落魄,远者神韵宛然,近者须眉毕现,长者 温文儒雅,童子少不经事……文人们酒后 的痴态,让傅抱石的笔墨,摹写得入木三 分,淋漓尽致。$$ 当然,与大多数描述这一故事却又流 于俗弊刻板的作品相比,本件拍品具有更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与其时的傅抱石与 其时的王羲之之间一定程度上的能够感 同身受不无关系。$$ 东晋偏 安江南一隅, 由于有大量 从北方过来的知识分子,所以文化发达。 这些流亡的文人及其后人一方面在曹魏 以来一直延续着的政治高压的打压下,郁 郁不得志;另一方面,报国无门复国无望, 又使得他们在精神上承受了更大的痛苦。 所以,他们往往选择或纵情酒色,或归隐 林泉,或寄情文章曲赋,这种对现实的逃 避成了当时士大夫们一种无奈的崇尚与 流行。但声色犬马的“雅集”,并不能掩饰 他们内心的惶恐、无助、绝望以及对故土 的深深依恋。傅抱石是很能体会这种复杂 心理的。本件拍品作者自题“甲申(1944 年)长夏写于重庆西郊金刚坡下 新喻傅抱石”。其时抗战烽烟正 浓,枪声正烈,傅抱石以一介教 书匠寓居重庆后方,虽然得以免 于浴血,但是,江山只剩半壁,作 为传统的知识分子,傅抱石内心 的痛苦可想而知。所以,他常常 在醉酒的同时,用笔墨宣泄心中 的愤懑与痛楚。这或许正是我们 所见的傅氏人物总是满面愤世 嫉俗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件拍品的众多人物似乎 也定格于这样的一种程式。但 是,细细赏玩,却又能读出中 间的无穷异趣来。文人们虽在 身材、面容、衣饰、发式、表 情、动作乃至衣襟之色泽上几 无相同处,但一样地透着孤高、 迷茫、失落与悲伧。这种外部 形式的多样化与精神世界的抽 象化,都被傅抱石以极其简约 的笔墨,形象深刻地刻画出来 了。而微雨过后山峦迷蒙,树 木的葱茏,空气的润泽,在大 片氤氲而不粘滞的烘染中,在 痴狂而不迷乱的“抱石坡”中, 透出清新自然的田园气息来。 这是王羲之理想的归宿吗?在 一样的醉酒中,后世的画者与 前世的书者心神相接了。世人 皆醉我独醒,傅抱石真圣手也。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