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亦兰亭 千古觅知音 石溪摩崖石刻新发现:“琴泉”二字为岭南学者张维屏手书

日期:2013.10.21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 兰亭 

【地址】 地址1

【来源】 珠江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本报讯(记者吴晓云)《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名篇,绍兴兰亭因此成为千古名胜,珠海石溪的“亦兰亭”因鲍俊这位书法大家也格外引人注目,10月18日,重建的亦兰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石溪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文化景观。

亦兰亭“今按旧制复建”

昨天,记者在石溪公园看到,重修的亦兰亭矗立在半山腰,为一座四角凉亭,木质匾额上镌刻的“亦兰亭”三字潇洒灵动,四根石柱上有三根刻有楹联,极有古风。据珠海中国书学院院长、知名书学专家张法亭介绍,石溪亦兰亭匾额、石柱楹联的修复项目,是香洲区委托珠海中国书学院完成,其文字复制是依据他十多年考证研究成果,以“今按旧制”的原则完成的。

记者看到亦兰亭牌匾落款为“石溪亦兰亭始建于道光辛丑,今按旧制复建,癸巳中秋”,张法亭说:“亦兰亭三字是集王羲之的书法而成,一是为了向这位书法大家致敬,二是亦兰亭与兰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亦兰亭原本有四根石柱楹联,缺失的一处“尚未出土或不知去向”,张法亭说:“就让他空白着吧,哪一天找到了再补刻上去。”

惜字社“发思古之幽情”

张法亭一直致力于石溪摩崖石刻的研究,已出版多本专著,他考证出亦兰亭始建于道光辛丑(1841年)桂月,而亦兰亭复建于“癸巳(2013年)中秋”,他笑着说:“始建重修都在秋天,是不是一种历史的巧合?”

据介绍,石溪原本还有一处惜字社,修建时间为道光乙巳(1845年)秋月,惜字社是晚年鲍俊在石溪修行会友的场所,后来只剩下断壁残垣,遗留下来一对完整的楹联珍藏在市博物馆。这次重修亦兰亭也没有忽视这一景观,在原址集鲍俊字刻下“惜字社”三字,这块石头也成为人们“发思古之幽情”的所在。

据张法亭考证,道光辛卯(1831年)9月,鲍俊在这座山上的奇石上题写大字“石溪”,石溪由此得名,道光庚戌(1850年)3月,来自新会、番禺、南海、儋州等地的文人名士聚集于此,仿东晋名士“兰亭雅集”题诗作书,形成香山独具特色的石溪文化。

“琴泉”由岭南学者张维屏所书

张法亭说,石溪摩崖石刻是香山文化宝库,他研究十余年常常有“新发现”,石溪摩崖石刻的具体数字众说纷纭:“百度”注明32处,有的资料写明34处,有的志书又说35处。2010年,“重修石溪亦兰亭”第一期工程启动,珠海中国书学院师生在考证中新发现两处石刻,一处是黄培芳的七言诗,一处是“枕流”石刻。目前,石溪摩崖石刻最权威的数字为“共有37处,其中诗18首,佳句19处。”

石溪摩崖石刻有一处竖写的“琴泉”,笔法灵动潇洒,但石刻严重风化,此二字出自谁人之手一直是谜,1994年和2007年出版的《珠海文物志》都将此处注明为“番禺张某某”,有些专家左考证右考证考证出作者为“张某翰”,因为竹仙洞有一处年代相同的石刻落款为“张之翰”。

今年,张法亭几次三番到现场考证,考证出此处石刻出自岭南学者张维屏之手,他说:“石刻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会呈现不同字迹,我是经过多次考察反复研究才得出这个结论。”中大教授、古文字博导陈斯鹏到现场考证,也认同张法亭这一说法。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