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资料时间:2015 点击数:57

【姓名】 蔡元培

【性别】男

【个人简介】



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 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 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生平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近代民主 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 浙江 绍兴山阴县。17岁考取 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 举人、取 进士、点 翰林、授 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初任 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 剡山书院院长、 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 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 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04年组织 光复会,1905年参加 同盟会。1907年赴 德国 莱比锡大学研读 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 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 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1915年与 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 吴玉章等发起组织 华法教育会,提倡 勤工俭学。1916年回国,任 北京大学校长。1921年, 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 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在1924、1926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1927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 故宫博物院理事长、 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1932年,同 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 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 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 香港病逝。

蔡元培像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 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 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 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 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 科学 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 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 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主要经历

少年

  少年时曾在 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

早期

  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 《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 上海建立 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三十年赴德意志帝国留学。

民国初年

  民国元年(1912)任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

  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 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被迫辞职后,多次赴欧洲 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参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蔡元培与友人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与当地外侨发生冲突。有看法认为是共产党着意挑衅所致(事实证明此说法无法成立)。蒋介石下令追查负责任者,25日,程潜指责为共产党员较多的第2、第6军所为。英美军舰以此为理由炮击南京,遂形国际冲突,是为“南京事件”。蒋严电阻止事态扩大,静候政府以外交方式解决。在蔡元培等国民党元老举发“共党破坏革命,危害国本之逆谋”后,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决议通过“非常紧急处置案”。

  1927年3月28日,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吴稚晖提出发动“护党救国”运动。4月2日,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参加者包括 蔡元培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李济深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等人,在上海会议中提出检举“共产党连结容纳于国民党之共产党员,同有谋叛证据”,吴稚晖呈文控告共产党且谴责鲍罗廷,阴谋使中国变成苏联殖民地。广州政治分会主席李济深首先发言赞同。会议订立“清党原则”及组“清党委员会”,进行反共清党准备工作。3月29日,中共请示苏联,强调准备抵抗。4月1日,汪精卫穿越西伯利亚再转苏联邮轮,从欧洲赶回上海。蔡元培与蒋介石、吴稚晖、等向汪投诉中共问题。

“九·一八”事变后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 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曾电救 杨开慧烈士,援救 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 丁玲朱宜权共产党员。1940年3月5日在 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培植家乡青年

蔡元培画像

  蔡元培培植家乡青年不遗余力,先后主办过绍郡中西学堂、绍兴府学堂、越郡公学、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学名誉校董。绍兴城区笔飞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为纪念馆,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新建“元培小学”“元培中学”以示纪念。遗着辑有《蔡元培全集》。《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有录(中共绍兴县委宣传部供稿)。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一.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二.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北大生涯

北大校长委任状

  蔡元培1916年回国,次年任 北京大学校长,改革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他采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大量引进新人物,不拘一格招聘众家。北大很快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他还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赞成文学革命,反对封建复古主义,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终使北大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孙中山致蔡元培函赴任前,蔡元培的众多友人认为北大校方腐败,如赴任有碍名望。孙中山认为,“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教育。”蔡元培慨然领命。

  由于延聘和支持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任教讲学,使北大不仅成为全国重要的学术研究中心,而且成为新文化运动摇篮。五四运动中同情学生爱国斗争。1923年1月因抗议教育总长彭允彝提案逮捕财政总长罗文干,提出辞职,出走欧洲。

  1926年2月回国,参加国民革命军 北伐工作。

  1927年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奔走呼号,倡导抗日。11月27日和萧友梅于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即现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音乐院校。

  1928年于杭州西子湖畔创立国立艺术院(即现中国美术学院)。

  1932年,与 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特务统治,积极开展爱国民主抗日活动,拥护国共合作。他被选为副主席。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

  1936年,与陶玄、 张静江李石曾等人在上海创办世界学校,实行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把学生从小培养成出国留学及有用的人才。

香港生涯

  1937年11月27日由 庄长恭丁燮林2位研究员陪同,从 上海香港

  妻周峻(养浩)和子女在12月29日也到英属香港。

  1938年5月20日,“保卫中国同盟”及“香港国防医药筹赈会”于圣约翰大礼堂举行美术展览会。宋庆龄邀请他出席并且公开发表演说。时任港督为罗富国爵士。

  1940年3月3日,年迈的蔡元培于寓所失足跌倒。3月4日便被送入香港养和医院。3月5日病逝,卜葬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其著作辑有 《蔡元培选集》

家庭婚姻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一生经历了3次婚姻,这3次婚姻正好印证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变革,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第一次婚姻

  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 王昭。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说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此时的蔡元培在婚礼之前甚至从来没有和王昭见过面。王昭有洁癖,而且花钱极节省,但蔡元培却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他更有大男子主义,常常要求王昭在所有事情上对他无条件服从,两人婚后经常发生口角。 1900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开始重新思考女权的定义,他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裂痕。可惜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

第二次婚姻

蔡元培、黄仲玉及其子女

  王昭去世的时候蔡元培刚满33岁,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已经颇有名气了,

  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素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也许是姻缘天定,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秀丽、题字极有功底。他一打听,作者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又名仲玉。黄仲玉出身书香门第,不但没有缠足,而且识字又精通书画、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于是他请朋友从中撮合。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这次婚礼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红幛缀成“孔子” 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 1907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4年,他编着了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黄仲玉可谓对此作用不小。

  1920年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就在这期间,黄仲玉去世了。

第三次婚姻

  在蔡元培54岁时,时任北大校长的他决定续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这时一个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进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来在上海成立的爱国女校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对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种敬佩与热爱的情感,她一直到33岁还没有结婚,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蔡元培和周峻两人年龄相差22岁。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后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携子女赴欧洲学习。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美术课程,她把对蔡元培的爱倾注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1940年3月5日,也就是离周峻50岁生日还差两天的时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

大事年表


青年时期的蔡元培

  1868年1月11日,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

  1871年,同治辛未十年4岁的蔡元培入家塾。

  1878年,光绪戊寅四年,蔡元培11岁,父亲蔡光普因病早逝时,长兄元金13岁,小弟元坚9岁。

  1879年,光绪五年蔡元培12岁时,寄居到姨母家读书。

  1880年,光绪六年蔡元培13岁时由姨母家转到李姓塾师家读书。

  1884年,光绪甲申十年蔡元培17岁时,考取秀才。

  1885年,光绪十一年蔡元培18岁时,设馆教书。

  1889年,光绪己丑十五年蔡元培22岁时中举人。 同年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

  1890年,光绪十六年,蔡元培23岁时,进京会试得中成为贡士,未殿试。

  1892年,光绪十八年蔡元培25岁时,经殿试进士及弟,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殿试策论成绩为二甲三十四名,内容是“西藏的地理位置”。

  1894年,光绪甲午二十年蔡元培27岁时,春应散馆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 就在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受到毁灭性打击。

  1898年,戊戌二十四年,蔡元培31岁,当在朝廷上无法说服统治者革新图强之后,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同年六君子被害,除京师大学堂以外的所有百日维新产物均遭慈嬉太后为代表的保守派迫害。

  1900年,庚子二十六年蔡元培33岁,由于之他的妻子受封建思想约束使他们之间的感情一直处在不和状态,而当他逐渐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后,便开始重新思考女权的定义,于是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裂痕,之后两人关系转好,但同年夏天,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也就是在这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1901年夏,辛丑二十七年,蔡元培34岁时,到上海代理澄衷学堂校长。

  1901年9月,被聘为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

  1902年1月1日,壬寅二十八年,蔡元培在与他往日的学生黄仲玉女士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

  1902年,蔡元培35岁时,同蒋智由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

  1903年,癸卯二十九年,蔡元培36岁时,爱国学社的活动引起清政府的警觉,下令侦讯。蔡元培辗转青岛、日本、绍兴、上海等地,一方面学习德语,准备赴德留学以躲避风头,一方面仍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03年,蔡元培为抗拒俄国政府觊觎中国北方领土,与上海反清革命志士以对俄同志会的名义办了《俄事警闻》(后改《警钟日报》)

  1904年,甲辰三十年37岁时,他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光复会。

  1905年,乙巳三十一年38岁时,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907年5月,丁未三十三年40岁时,他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一面学习,一面教授唐绍仪(后任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4个侄子的中文教师,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4年,他编着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

蔡元培故居

  1911年11月上旬,宣统三年辛亥年,辛亥革命爆发,在陈其美去电催促下,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亚回国。

  1912年1月4日,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教育部在蔡元培之下对公众征求可能的国歌,后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拟稿,歌名《五旗共和歌》(中华民国国歌)

  1月19日,民国元年,他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他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键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

  2月,鲁迅被他邀请到教育部任职。

  1912年7月,蔡元培因不愿与袁世凯政府合作而辞职。

  1913年,民国二年蔡元培46岁时,再次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在留欧的三年时间里,又编撰了不少哲学美学着作。

  1915年6月,民国四年,蔡元培48岁时,他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在法国倡勤勤工俭学,希望以次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后来的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是通过这个组织的帮助后顺利在法国进行学习的。

  1916年夏,黎元洪的北京政府终于明令恢复了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孙中山、黄兴等一大批流亡海外的革命党人纷纷相约回国,一些浙江籍议员还发电给远在法国的蔡元培,说是要推选他当浙江省督军。

  1916年11月8日,蔡元培与吴玉章一起乘船由马赛回国,抵达上海。

  1916年12月26日,民国五年,蔡元培49岁时,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

  1917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

  1917年,蔡元培邀请着名哲学家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

  1917年,徐悲鸿应蔡元培之邀从日本东京返北京,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1917年7月,胡适从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

  1917年7月3日,蔡元培在北大发表热情洋溢的就职演说的余热未散,就向黎元洪总统提出辞职了,措辞委婉,但动因沉郁,那就是抗议张勋复辟。

  1917年10月,民国六年,蔡元培50岁时,主持教育部召开北京各高等学校代表会议,讨论修改大学规程,北京大学文科提出废年级制,采用选科制的议案,会议议决通过,决定在北大试行。北大选科制规定每周一课时,学完一年为一个单位,本科应修满 80个单位,一半必修,一半选修(理科酌量减少),修满即可毕业,不拘年限;预科应修满40个单位,必修占四分之三,选修占四分之一。选修科目可以跨系。

  1918年,他更明确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1918年5月22日,蔡元培为“中日防敌军事协定”这个破事,反对政府变相卖国,又向大总统提出辞呈。

  1918年11月16日,民国七年蔡元培51岁时,“一战”刚结束,在天安门前组织集会庆祝,发表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鲜明提出要“认识劳工的价值”,并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

  1919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废除科,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设立1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原来的文、理、法三科分别改称第一、二、三院,仅作为各系所在地区的标志(因原来三科分布在不同地区),不代表一级机构。

  1919年5月8日,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议政府逮捕学生,于5月8日提交了辞呈。并于9日悄然离京。

  5月13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于5月13日向政府齐上辞呈,支持蔡元培。

  1919年6月15日,民国八年蔡元培52岁时,在他发布的《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中说:“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后由于北大师生极力挽留,蔡元培答应只做北大师生的校长。

  1920年初,蔡元培与李石曾、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蔡元培任校长。

  1920年2月,蔡元培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3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1920年5月,蔡元培聘任地质学家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邀着名作家莎菲回国任北京大学文学教授,8月,聘鲁迅为北京大学讲师。

  1920年年底,民国九年,蔡元培53岁时,被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Herriot),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Lepine)等,合作设立里昂中法大学协会,决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

生平著作


名人往事--蔡元培

  1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着) 传记文学出版社 民国67

  2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着) 台湾商务印书馆 民国70

  3 蔡元培教育论着选(蔡元培,着)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4 蔡元培先生全集.续编(蔡元培着)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民国80

  5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着) 上海书店 1984

  6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 着) 传记文学出版社 民国56

  7 蔡元培语萃(蔡元培, 着) 华夏出版社 1993

  8 蔡元培随想录 : 人生的启示(蔡元培, 着)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4

  9 文化融合与道德教化 : 蔡元培文选(蔡元培,着)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4

  10 蔡元培文集(蔡元培, 着) 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5

  11 蔡元培选集(蔡元培,着)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12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着) 东方出版社 1996

  13 蔡元培学术文化随笔(蔡元培, 着)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14 张元济蔡元培来往书信集(张元济, 着/蔡元培, 着)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992

  15 商务印书馆九十年 : 我和商务印书馆(蔡元培着/蒋维乔着/庄俞着) 商务印书馆 1987

  16 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着(蔡元培着)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17 玄圃论学集 : 熊十力生平与学术(蔡元培着) 三联书店 1990

  18 蔡元培选集(蔡元培着) 中华书局 1959

  19 蔡元培论科学与技术(蔡元培着)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20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 着)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21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蔡元培卷(刘梦溪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22 蔡元培学术论着(蔡元培,着)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23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101,美育代宗教说(娄子匡编/蔡元培,着) 东方文化书局 1973

  24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121,妖怪学讲义(娄子匡编/蔡元培着) 东方文化书局 1974

  25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141,中国伦理学史(娄子匡编/蔡元培,着) 东方文化书局 1974

  26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 : 专号.(2),民族篇(娄子匡主编/蔡元培,着) 东方文化书局 1976

  27 蔡元培张元济往来书札(蔡元培,着/张元济,着)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民国79

  28 蔡元培美育论集(蔡元培/高平叔) 湖南教育 1987

  29 蔡元培哲学论着(蔡元培/高平叔) 河北人民 1985

  30 蔡元培美学文选(蔡元培着)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31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着/高平叔编) 中华书局 1984

  32 蔡元培政治论着(蔡元培/高平叔) 河北人民 1985

  33 石头记索隐(蔡元培着/胡适着)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34 孑民自述(蔡元培着)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35 蔡元培美学文选(蔡元培,着) 淑馨出版社 1989

  36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着) 商务印书馆 1998

  37 未能忘却的忆念 : 《宇宙风·自传之一章》《人间世·名人志》合集(蔡元培着)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38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着) 商务印书馆 1999

  39 蔡元培民族学论着(蔡元培, 着) 台湾中华书局 5/12

  40 蔡元培教育论集(蔡元培, 着)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41 简易哲学纲要(蔡元培编) 商务印书馆 民国13

  42 哲学要领(科培尔讲) 商务印书馆 民国8[

  43 哲学大纲(蔡元培编纂) 商务印书馆 民国10

  44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着) 上海商务印书馆 民国26

  45 美术的起源 : 学术讲演录(蔡元培着) 4414

  46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编) 商务印书馆 民国16

  47 石头记索隐(蔡元培编纂) 商务印书馆 民国23

  48 伦理学原理(蔡元培编译) 商务印书馆 民国8年

  49 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胡适编辑/蔡元培/王云五编辑) 商务印书馆 民国26

  50 蔡元培书信集(蔡元培, 着)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51 文明的呼唤 : 蔡元培文选(蔡元培,着/聂振斌选注)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52 大学精神 : 五四前后知识分子论大学精神之经典文献(蔡元培,着/胡适,着) 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民国90

  53 哲学大纲(蔡元培编纂) 商务印书馆 民国15

  54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编) 商务印书馆 民国17

  55 现代教育思潮(吴敬恒主编/蔡元培主编/王云五主编) 商务印书馆 民国20

  56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着)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57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蔡元培着) 良友图书公司 民国34

  58 蔡元培讲演集(蔡元培,着)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4

  59 王国维 蔡元培 鲁迅点评红楼梦(王国维,着/蔡元培,着/鲁迅,着) 团结出版社 2004

  60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着) 商务印书馆 2004

  61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着)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62 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蔡元培,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3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Cai Yuan Pei ,)着) 传记文学出版社 民国67

名言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以普通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

  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蔡元培、黄炎培 :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蔡元培红学研究成果:

  蔡元培先生明确提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

  蔡元培(1868-1940)在1917年9月出版的《石头记索隐》一书中得出的结论是: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之状况。”

  蔡元培提出自己索隐时的三条标准:一是品性相类者,二是轶事相征者,三是姓名相关者。他索隐出的结果是:贾宝玉,言伪朝帝之系也;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祁(康熙帝之太子,后被废),林黛玉影朱竹宅也;薛宝钗,高江村也;王熙凤,余国柱也......《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所影射的都是康熙朝的诸位知名人士。

  蔡元培是怎样“索”出“隐”在《红楼梦》中的诸位知名人士的呢?且看他是如何索出林黛玉即朱竹宅,薛宝钗,即是高江村的:

  “林黛玉,影朱竹宅也,绛珠影其氏也,居潇湘馆,影其竹宅之号也。竹宅生于秀水,故绛珠草生于灵河岸上。

  薛宝钗,高江村(高士奇)也。薛者,雪也。林和靖《呤梅》有曰:‘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用薛字以影高江村之姓名也(高士奇)。”

  关于《红楼梦》的政治意义的推论,《石头记索隐》也是牵强附会:“书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又进一步附会说:“宝玉有爱红之癖,言以满人而受汉族文化也,好吃人口上胭脂,言拾汉人唾余也!”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