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

资料时间:2015 点击数:48

【姓名】 刘宗周

【性别】男

【个人简介】

(1578—1645)初名宪章,字起东,号念台。因讲学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礼部主事、尚宝司少卿、顺天府尹、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等职。一生尚气节,重操守,刚直敢言。熹宗天启间,参与东林党活动,上疏指斥魏忠贤擅权。毅宗崇祯间,因上书谏陈革除弊政,被革职为民。南明弘光政权初建,又疏陈时政,为马士英所不容。南明政权覆灭后,绝食而卒。宗周通籍四十五年,实立朝者四年。为官正直清廉。长期在野,同情人民疾苦,主张“重民命”,“厚民生”(《刘子全书》卷十五《祈天永命疏》)。曾筑证人书院,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是其学生。为学宗陆、王,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学”(《刘子全书》卷四十《先君子蕺山先生年谱》)。提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也是产生精神性的“理”的根源,认为“离气无所谓理”(《刘子全书》卷十一《学言》)。反对宋儒“理在气先”说,指出“理即是气之理,断然不在气先,不在气外”(同上)。主张“道不离器”,认为“道理皆从形器而立。离形无所谓道,离气无所谓理”(同上)。其人性论,主张人性是人出生之成形成的,是以人的身体和气质为依据的,并提出“有心而后有性”,“性者,心之性”(《刘子全书》卷十三《会录》)。认为“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二者是“俱善”的关系,“无理”与“人欲”是相统一的,将“人欲”看作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主张遏人欲,存天理。在认识论上,刘氏提出“离物无知”,针对王守仁“良知不由见闻而有”的命题,提出“良知何尝离得闻见”的命题。在致知问题上,反对王守仁的“心悟”,提倡“学而知之”和“读书为格物致知之要”(同上卷十二《学言》下)。然而他又提出,“求道之要,莫先于求心”(同上卷十九)“识不待求,反之即是”(同上卷六)的“内省”“反求”的认识功夫。在道德修养上,提倡“慎独”、“敬诚”之说。对学持批判态度。临终对“心学”与禅学合流趋势有所认识,指出“良知之说,鲜有不流于禅者”(《刘子全书》卷四十《先君子蕺山先生手谱》)刘氏为明末著名儒家大师,其学问之渊博和气节之高尚,为当时和后世所称道。《明史》赞曰:“其论才守,别忠佞,足为万世龟鉴”(本传)。刘氏作为蕺山学派的创建者,其某些背离理学思想的进步观点,被他的学生所继承和发展,成为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著有《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