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

资料时间:2015 点击数:36

【姓名】 任伯年

【性别】男

【个人简介】

任伯年,任伯年,我国近代杰出的画家,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字伯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的生卒年月说者不《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绘画图录》均说生于公元一八四○年;《艺林年鉴》则为公元一八四一年。但根据徐悲鸿写的《任伯年评传》和一九三九年在上海举办的《任伯年一百周年纪念展览会》来看,任伯年生于鸦片战争的前一年的清道光十九年(公元一八三九年)是比较准确的。卒年也有三说:《越中历代画人传》①定为卒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九六年);《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②也认为是公元一八九六年卒;徐悲鸿《任伯年评传》中则谓“伯年卒于光绪乙未(公元一八九四年)”。按光绪乙未,应为公元一八九五年;根据吴昌硕手书杂稿十册,其中有《哭任伯年先生七律一首,上有吴氏自注:“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十一月初四日殁”。综上所记,证明任伯年确系卒于公元一八九五年。他十几岁毅然投奔太平军,直到天京沦陷,任伯年才回到家乡,寄居宁波四年。这段火热的斗争生活,对他后来的创作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任伯年在宁波时,结识了江南大画家任熊③、任薰④兄弟,从其学画,开始了早年创作生活。其实,任伯年的肖像画源出家学,自小受到他父亲的传授和薰陶。据传说:画家十岁左右,他父亲外出,恰有友人来访,年幼的伯年盛情接待,来客坐了片刻,就告辞了。他父亲回来知道有人来访,问他:“来者是谁?”伯年答不上姓名,他便拿起一张纸,把来访者的像貌画了出来,他父亲看了,欣然,“嗯”了一声,说:“原来是他”。这说明伯年幼年时就非常注意对人物形象和内在的观察,继承了我国写真画的优良传统。任伯年在创作上非常重视形和神的处理。有一次他在农村看到两牛相斗,当时没有画具,就撩起长衫,用手指把“斗牛”的动态画到长衫上。回家后,创作了《斗牛图》。画上题有跋语:“丹青来自万物中,指甲可以当笔用,若问此画如何成?看余袍上指刻痕。”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末画坛,陈陈相同,临古风气,盛极一时,青年时代的任伯年能继承和发扬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优良传统,是难能可贵的。任伯年后来长期在上海以卖画为生,除了得到名师任阜长的循循善诱外,还学陈洪绶、华,也吸取了西画的优点,能融西画于中国画中,使他的中国画造型更为丰满充实,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创作中虽然画面署有:“略师山静居笔”、“仿梅道人意”、“拟宋人没骨”。他的所谓“师笔意”,不是照搬,不是表面摹拟,而是撷取前人菁华,进行再创作。任伯年的花鸟画,发扬了民族艺术传统,他的花卉,活色生香,他的动物,则尽态极妍,跃然纸上,为人们喜闻乐见。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是任伯年创作的鼎盛时期。在创作题材上范围扩大了,并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常以比较隐晦的手段,寄寓深情。但这时任伯年在上海,仍是门第卑微,社会地位低下的落泊画师。据说他贫苦到有时“断粮无为炊”的地步。这期间他一再画《送炭图》,用白雪皑皑的冰天雪地,严冬凛冽,寒气袭人的画面,配以手捂鼻子,呵气取暖的人物动态,来反映劳苦大众的贫困生活。任伯年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数量很多,但从作品的思想性看似乎没有超出八十年代的。不过,在艺术手法上则更加熟练、大胆、概括,特别是花鸟画,达到“炉火纯青”的佳境。任伯年三十多年的绘画创作,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遗作,是历史上少见的多产作家。最早的作品是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最晚的作品为光绪乙未年冬十月(公元一八九五年)(即其逝世的前一个月)。他的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是他创作的准备时期,吸取了民间艺术传统;七十年代是他融会中西进行变法时期,研究古代传统,博采众长;八十年代则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这期间他不拘泥古人,勇于创新,被誉为“海派”艺坛的班头。“海派”艺术,过去被一些人贬为“低俗”,至今还有人认为:“任伯年是以卖画为生的,他的作品为了适应顾主的需要,所以,作品的格调是不高的。”其实,格调的高低,卖画固有影响,但也不能绝对化。从他绘画服务的对象来说,应该是一大进步。他和人民的联系赢得了当时和今天许多革新画家的爱戴和钦佩。任伯年的(观刀图》,纸本,设色,现藏上海博物馆。画的右上角题记:光绪戊子首夏,江阴任颐为沪上点春堂之宾日阁下补壁。”这是他四十九岁那年夏天为上海“点春堂”画的。“点春堂”一度为上海小刀会起义首领之一陈阿林的司令部所在地。小刀会的起义,当时正是与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相呼应的,而任伯年在少年时代就做过太平军的“旗手”。因此,这幅画确是发人深思的作品。期:《美术史论丛刊》,第辑;《中国绘画图录》,《艺林年鉴》,《寒松阁谈艺琐录》,《海上墨林》,《韬养斋笔记》。年第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