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68098)
期刊 (20039)
图书 (9922)
抓取新闻 (236)
学位论文 (232)
会议论文 (206)
人物 (55)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0021)
绍兴文化 (26102)
经济发展 (14348)
社会生活 (9522)
绍兴动态 (4702)
绍兴名仕 (4093)
按年份分组
2022 (81)
2021 (110)
2020 (45)
2019 (37)
2017 (436)
2016 (1465)
2015 (3853)
2014 (46053)
2013 (3819)
2012 (4073)
2011 (4269)
2010 (3728)
2009 (3317)
2008 (2715)
2007 (2360)
2006 (2271)
2005 (1377)
2004 (1221)
2003 (1033)
2002 (871)
2001 (819)
2000 (845)
1999 (792)
1998 (687)
1997 (606)
1996 (687)
1995 (568)
1994 (525)
1993 (430)
1992 (327)
1991 (369)
1990 (323)
1989 (311)
1988 (380)
1987 (308)
1986 (359)
1985 (331)
1984 (313)
1983 (376)
1982 (356)
1981 (370)
1980 (261)
1979 (247)
1978 (114)
1977 (126)
1976 (151)
1975 (53)
1974 (65)
1973 (97)
1972 (95)
1971 (18)
1970 (6)
1969 (2)
1968 (12)
1967 (22)
1966 (84)
1965 (78)
1964 (102)
1963 (189)
1962 (358)
1961 (360)
1960 (981)
1959 (874)
1958 (262)
1957 (146)
1956 (83)
1955 (36)
1954 (27)
1953 (15)
1952 (22)
1951 (75)
1950 (40)
1949 (21)
1948 (34)
1947 (54)
1946 (61)
1945 (4)
1944 (19)
1943 (19)
1942 (4)
1941 (19)
1940 (11)
1939 (11)
1938 (16)
1937 (21)
1936 (36)
1935 (21)
1934 (26)
1933 (18)
1932 (9)
1931 (9)
1930 (14)
1929 (12)
1928 (11)
1927 (5)
1926 (5)
1925 (4)
1924 (3)
1923 (6)
1922 (3)
1921 (3)
1920 (15)
1919 (6)
1918 (3)
1917 (3)
1916 (2)
1915 (1)
1914 (1)
1911 (18)
1902 (1)
1898 (40)
1896 (1)
1887 (1)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130)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5)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35)
北京:中华书局 (105)
文物出版社 (100)
中央文献出版社 (97)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91)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79)
陕西人民出版社 (7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4)
天津人民出版社 (71)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68)
人民出版社 (67)
浙江人民出版社 (54)
上海文艺出版社 (52)
上海人民出版社 (50)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49)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49)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8)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47)
北京:作家出版社 (47)
北京:中国书店 (46)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4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5)
北京大学出版社 (44)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44)
青岛:青岛出版社 (43)
中华书局 (42)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42)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42)
中国青年出版社 (41)
吉林人民出版社 (41)
北京:文物出版社 (39)
越剧 (39)
湖南人民出版社 (38)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38)
中共党史出版社 (36)
东海文艺出版社 (36)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36)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6)
人民美术出版社 (35)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35)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35)
宁波:宁波出版社 (34)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4)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34)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34)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34)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3)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3)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3)
山东人民出版社 (32)
重庆出版社 (32)
荣宝斋 (31)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1)
浙江文艺出版社 (30)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30)
北京:华夏出版社 (30)
北京:北京出版社 (30)
四川人民出版社 (29)
上海:学林出版社 (29)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9)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9)
福建教育出版社 (28)
河北教育出版社 (28)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8)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8)
辽宁人民出版社 (27)
上海书店 (27)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5)
鲁迅全集出版社 (25)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5)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5)
中国华侨出版社 (24)
华文出版社 (24)
浙江大学 (24)
上海书店出版社 (24)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4)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4)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4)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4)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4)
河南人民出版社 (23)
贵州人民出版社 (2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3)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3)
北京:人民出版社 (22)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2)
河北人民出版社 (21)
商务印书馆 (21)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1)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1)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1)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21)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1)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1)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1)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
巴蜀书社 (19)
花城出版社 (19)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19)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19)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19)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北京:金盾出版社 (19)
吴越 +文化 (19)
百花文艺出版社 (18)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8)
合肥:黄山书社 (18)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8)
长沙:岳麓书社 (18)
南京:凤凰出版社 (18)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8)
福建人民出版社 (17)
北京出版社 (17)
红旗出版社 (17)
东方出版社 (17)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7)
线装书局 (1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7)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7)
广州:花城出版社 (1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7)
兰亭 (17)
安徽人民出版社 (16)
山西人民出版社 (16)
江苏教育出版社 (16)
天一出版社 (16)
华夏出版社 (16)
杭州:杭州出版社 (16)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6)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6)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6)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6)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6)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6)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6)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6)
上海书画出版社 (15)
人民日报出版社 (15)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5)
新文艺出版社 (15)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5)
北京:学苑出版社 (15)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5)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5)
北京:新华出版社 (15)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5)
广州:广州出版社 (15)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5)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5)
北京:科学出版社 (15)
上海:百家出版社 (15)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5)
山东文艺出版社 (14)
山东大学出版社 (14)
江苏文艺出版社 (14)
南开大学出版社 (14)
益民书局 (14)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4)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4)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4)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4)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4)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4)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4)
湖南文艺出版社 (13)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3)
中国文史出版社 (13)
岳麓书社 (13)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3)
外文出版社 (13)
宁夏人民出版社 (13)
远方出版社 (13)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3)
沈阳:辽海出版社 (13)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3)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北京:京华出版社 (13)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13)
北京:台海出版社 (13)
绍兴 +经济 (13)
广西人民出版社 (12)
长江文艺出版社 (12)
河南大学出版社 (12)
文化艺术出版社 (12)
山东教育出版社 (12)
东方出版中心 (12)
吉林文史出版社 (12)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2)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12)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12)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2)
沈阳:沈阳出版社 (12)
武汉:武汉出版社 (12)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12)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12)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2)
北京:商务印书馆 (12)
北京:线装书局 (12)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2)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2)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2)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2)
绍兴 +旅游 (1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1)
辽海出版社 (11)
解放军出版社 (11)
齐鲁书社 (11)
中国电影出版社 (11)
山东画报出版社 (1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1)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1)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1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1)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1)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11)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1)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1)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1)
北京:东方出版社 (11)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1)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1)
北京:团结出版社 (11)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1)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1)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11)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11)
北京:海洋出版社 (11)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1)
上海文化出版社 (10)
文汇出版社 (10)
太白文艺出版社 (10)
四川文艺出版社 (10)
学林出版社 (10)
中国戏剧出版社 (10)
漓江出版社 (10)
江西美术出版社 (10)
春风文艺出版社 (10)
辽宁大学出版社 (10)
团结出版社 (10)
江西人民出版社 (10)
光明日报出版社 (10)
浙江教育出版社 (10)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10)
济南:齐鲁书社 (10)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1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0)
北京:群众出版社 (10)
济南:明天出版社 (10)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0)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0)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0)
西安:三秦出版社 (10)
开明书店 (10)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10)
科学出版社 (9)
作家出版社 (9)
世界知识出版社 (9)
新蕾出版社 (9)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9)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9)
天津古籍出版社 (9)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
安徽教育出版社 (9)
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绍兴县绍剧搜集小组 (9)
上海古籍书店 (9)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9)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9)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9)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9)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9)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9)
深圳:海天出版社 (9)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9)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9)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9)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9)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9)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9)
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9)
上海:文汇出版社 (9)
绍兴 +桥 (9)
绍兴 +黄酒 (9)
中国画报出版社 (8)
辽宁教育出版社 (8)
甘肃人民出版社 (8)
广西教育出版社 (8)
吉林大学出版社 (8)
花山文艺出版社 (8)
安徽大学出版社 (8)
云南人民出版社 (8)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8)
湖南教育出版社 (8)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中州古籍出版社 (8)
四川大学出版社 (8)
泥土社 (8)
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 (8)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8)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8)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8)
成都:巴蜀书社 (8)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8)
济南:济南出版社 (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8)
北京:现代出版社 (8)
北京:九州出版社 (8)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8)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8)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8)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8)
北京:外文出版社 (8)
郑州:文心出版社 (8)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8)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8)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8)
北京:知识出版社 (8)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8)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8)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7)
海南出版社 (7)
中国工人出版社 (7)
上海辞书出版社 (7)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7)
新疆大学出版社 (7)
荣宝斋出版社 (7)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7)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7)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7)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7)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7)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7)
北京:红旗出版社 (7)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7)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7)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7)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7)
北京:华文出版社 (7)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7)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7)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7)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7)
北京:同心出版社 (7)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7)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 (7)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7)
北京:朝华出版社 (7)
王羲之 (7)
新疆人民出版社 (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浙江古籍出版社 (6)
江苏美术出版社 (6)
南京大学出版社 (6)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6)
河南文艺出版社 (6)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6)
武汉大学出版社 (6)
人民教育出版社 (6)
青海人民出版社 (6)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6)
浙江大学出版社 (6)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6)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6)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6)
长春:长春出版社 (6)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6)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6)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6)
北京:金城出版社 (6)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6)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6)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
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6)
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6)
厦门:鹭江出版社 (6)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
桂林:漓江出版社 (6)
北京:西苑出版社 (6)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6)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6)
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6)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6)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6)
文字改革出版社 (6)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6)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6)
北京:华龄出版社 (6)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6)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6)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6)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6)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6)
绍兴 +产业 (6)
中原书局 (5)
武汉出版社 (5)
书目文献出版社 (5)
少年儿童出版社 (5)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
人民中国出版社 (5)
宁波出版社 (5)
大象出版社 (5)
时代文艺出版社 (5)
作家书屋 (5)
中山大学出版社 (5)
西苑出版社 (5)
黄河文艺出版社 (5)
宝文堂书店 (5)
北京:中国ISBN中心 (5)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5)
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 (5)
武汉:崇文书局 (5)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5)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5)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5)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5)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5)
北京:研究出版社 (5)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5)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5)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5)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5)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5)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5)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5)
太原:希望出版社 (5)
北京:蓝天出版社 (5)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5)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5)
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5)
北京:农业出版社 (5)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5)
北京:长征出版社 (5)
大连:大连出版社 (5)
北京:测绘出版社 (5)
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5)
轻工业出版社 (5)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5)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5)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5)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5)
绍兴 +农业 (5)
西泠印社出版社 (4)
绍兴鲁迅研究学会 (4)
云南教育出版社 (4)
华龄出版社 (4)
海峡文艺出版社 (4)
百家出版社 (4)
广东鲁迅研究小组 (4)
中国文联出版社 (4)
贵州教育出版社 (4)
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 (4)
教育科学出版社 (4)
凤凰出版社 (4)
上海大学出版社 (4)
中国书店 (4)
重庆大学出版社 (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4)
当代中国出版社 (4)
崇文书局 (4)
四川教育出版社 (4)
南京出版社 (4)
西北大学出版社 (4)
杭州出版社 (4)
北新书局 (4)
上海百家出版社 (4)
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4)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4)
万里书店 (4)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4)
北京:长城出版社 (4)
正中书局 (4)
天津市古籍书店 (4)
西安:未来出版社 (4)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4)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北京:学习出版社 (4)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4)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4)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4)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
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4)
海口:海南出版社 (4)
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4)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4)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
北京:长江出版社 (4)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4)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4)
南京:南京出版社 (4)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4)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4)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4)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4)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4)
北京:华艺出版社 (4)
扬州:广陵书社 (4)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4)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4)
绍兴师范专科学校 (4)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4)
绍剧 (4)
上海译文出版社 (3)
近代中国出版社 (3)
中国书籍出版社 (3)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
中国言实出版社 (3)
古典文学出版社 (3)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3)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3)
文史哲出版社 (3)
中国商业出版社 (3)
今日中国出版社 (3)
京华出版社 (3)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3)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
党建读物出版社 (3)
群言出版社 (3)
广东经济出版社 (3)
江苏古籍出版社 (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3)
吉林美术出版社 (3)
广西美术出版社 (3)
四联出版社 (3)
新星出版社 (3)
传记文学出版社 (3)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
石油工业出版社 (3)
中州书画社 (3)
现代出版社 (3)
广东旅游出版社 (3)
中央编译出版社 (3)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3)
河北美术出版社 (3)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3)
郑州:大象出版社 (3)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3)
音乐出版社 (3)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3)
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 (3)
名望出版社 (3)
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3)
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3)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3)
二玄社 (3)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3)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3)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3)
济南:黄河出版社 (3)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3)
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 (3)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3)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3)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3)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3)
武汉:长江出版社 (3)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3)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3)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3)
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3)
珠海:珠海出版社 (3)
北京:地震出版社 (3)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3)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3)
北京:新星出版社 (3)
北京:民族出版社 (3)
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3)
广州:新世纪出版社 (3)
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3)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3)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3)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3)
沈阳:白山出版社 (3)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3)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3)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3)
西安:西安出版社 (3)
北京:群言出版社 (3)
上海书籍出版社 (3)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北京:龙门书局 (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3)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3)
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3)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3)
越瓷 (3)
蔡元培故居 (3)
兰亭序 (3)
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 (2)
中国致公出版社 (2)
苏州大学出版社 (2)
大众文艺出版社 (2)
安徽文艺出版社 (2)
中西书局 (2)
通俗读物出版社 (2)
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
哈尔滨出版社 (2)
文津出版社 (2)
杭州大学出版社 (2)
长征出版社 (2)
上海鲁迅纪念馆 (2)
成都出版社 (2)
全球书店 (2)
峨嵋出版社 (2)
台湾学生书局 (2)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
山西教育出版社 (2)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出版社 (2)
知识产权出版社 (2)
气象出版社 (2)
吉林书店 (2)
中国档案出版社 (2)
上海全球书店 (2)
广陵书社 (2)
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 (2)
台湾商务印书馆 (2)
金盾出版社 (2)
中国纺织出版社 (2)
大中书局 (2)
东南大学出版社 (2)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
江西教育出版社 (2)
宗教文化出版社 (2)
兰州大学出版社 (2)
沈阳出版社 (2)
香港万源图书公司 (2)
平明出版社 (2)
金城出版社 (2)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
河南师范大学函授部 (2)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
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 (2)
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2)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
新华书店 (2)
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2)
北京:劳动出版社 (2)
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 (2)
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2)
中国美术学院社 (2)
北京:气象出版社 (2)
中国轻工业年鉴社 (2)
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
济南:泰山出版社 (2)
北京:语文出版社 (2)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2)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
中国出版社 (2)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
北京:档案出版社 (2)
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
北京:凤凰出版集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
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
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2)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
北京:中华地图学社 (2)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
香港:银河出版社 (2)
柯岩 (2)
绍兴 +商业 (2)
绍兴 +书法 (2)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
中正书局 (1)
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1)
古吴轩出版社 (1)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室 (1)
大连出版社 (1)
淮阴县文教局教研室 (1)
巴盟教师进修学校 (1)
邳县文教局教学资料编写组 (1)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1)
北平文化学社 (1)
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 (1)
白山出版社 (1)
?众图书公司 (1)
山西出版集团 (1)
平顶山市图书馆 (1)
华欣文化事业中心 (1)
抗战出版部 (1)
汕头大学出版社 (1)
文通书局出版社 (1)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1)
曲阜师范学院图书馆 (1)
济南出版社 (1)
中国民航出版社 (1)
柯文出版社 (1)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
武汉大学经济系七二级工农兵学员 (1)
复文图书出版社 (1)
各埠中华书局 (1)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1)
中原农民出版社 (1)
波文书局 (1)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陕西旅游出版社 (1)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 (1)
铁岭市艺术研究所 (1)
专利文献出版社 (1)
广东师范中文系函授教材编写组 (1)
西南民族学院语文系 (1)
东北书店 (1)
珠海出版社 (1)
中亚书店 (1)
大中华书局 (1)
延安新华书店 (1)
台湾文化协进会刊 (1)
文光书局 (1)
新象书店 (1)
安徽工农大学中文系 (1)
人物出版社 (1)
生活导报社 (1)
陕西师范大学革委会政宣部 (1)
生活书店 (1)
山西省《运城地区报》拼音版编辑部 (1)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
光华出版社 (1)
泰山出版社 (1)
开封师范学院革命委员会 (1)
云南大学出版社 (1)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处 (1)
湖北省图书馆 (1)
辽宁大学中文系评论组 (1)
山西师范学院 (1)
甘肃师范大学科学研究科 (1)
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 (1)
通辽师范学院出版 (1)
江苏师范学院 (1)
郑州大学图书馆 (1)
重庆人民出版社 (1)
清华大学出版社 (1)
民馨书店 (1)
启智书局 (1)
新时代书局出版 (1)
生物出版社 (1)
离骚出版社 (1)
青光书局 (1)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
江西省广昌县印刷厂印 (1)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兵器工业出版社 (1)
安徽美术出版社 (1)
党建读物出版 (1)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1)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室出版社 (1)
东北戏曲新报社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
棠棣出版社 (1)
星洲出版社 (1)
云南民族出版社 (1)
旅游教育出版社 (1)
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1)
万卷出版公司 (1)
光明书局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
上海仿古书店 (1)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
中国农业出版社 (1)
上海北新书局 (1)
北京大学中文系 (1)
学海出版社 (1)
南充师范学院鲁迅作品浅析编写小组 (1)
苏州市第四十二中学 (1)
天津市南开区文教局教育教学研究组 (1)
吉林图书馆 (1)
华艺出版社 (1)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天天出版社 (1)
云南美术出版社 (1)
辽宁民族出版社 (1)
石油化工工业出版社 (1)
北京师范学院 (1)
丹东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1)
阿坝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
汶川县旅游局 (1)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大光出版社有限公司 (1)
长安出版社 (1)
河南省文联筹委会 (1)
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民间文学教学组 (1)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 (1)
绍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 (1)
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 (1)
浙江省艺术研究社 (1)
上海:新美术出版社 (1)
新知识出版社 (1)
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1)
福州:海风出版社 (1)
北京:时事出版社 (1)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1)
中国儿童书店 (1)
《戏剧界》杂志社编辑出版 (1)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
苏南人民出版社 (1)
艺术出版社 (1)
天下书报社 (1)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
上海天下书报社出版 (1)
中国出版集团;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1)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
上海:世界图书上海出版公司 (1)
潮锋出版社 (1)
厦门越剧团 (1)
厦门越剧团翻印 (1)
杂志公司 (1)
汇文书店 (1)
中央文化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印发 (1)
世界书报出版社 (1)
上杂出版社 (1)
上海:上海火星出版社 (1)
上海倡明书局出版 (1)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1)
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1)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 (1)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
国际村文库书店有限公司 (1)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
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 (1)
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1)
海鸥出版公司 (1)
成都古籍书店 (1)
益群书店 (1)
有正书局 (1)
武汉古籍书店 (1)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 (1)
北京:北京书籍出版社 (1)
武汉市古籍书店 (1)
香港:名人出版社 (1)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
郑州:海燕出版社 (1)
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1)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
香港昆鹏有限公司 (1)
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
北京:工商出版社 (1)
中国轻工业年临鉴社 (1)
浙江年鉴社 (1)
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 (1)
新业书局 (1)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 (1)
商务出版社 (1)
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 (1)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1)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1)
黄山出版社 (1)
历史教学社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图书资料室 (1)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
东南亚研究所 (1)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
慈溪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1)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1)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
江苏研究社 (1)
南京:译林出版社 (1)
上海:上海书店 (1)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1)
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 (1)
辽东文学社 (1)
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1)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非正式出版物 (1)
郑州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1)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
杭州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1)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
亚洲文化艺术出版公司 (1)
北京:中国线装书局 (1)
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 (1)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 (1)
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1)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芒:德宏民族出版社 (1)
浙江省高等师范院校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会 (1)
湘潭大学教材科 (1)
北京:地质出版社 (1)
水利水电出版社 (1)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
喀会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 (1)
水利出版社 (1)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北京:昆仑出版社 (1)
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
江汉石油报社 (1)
华乐出版社 (1)
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 (1)
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现文学教研组 (1)
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 (1)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
中国人民文化出版社 (1)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1)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
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
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天津:新蕾出版社 (1)
人文出版社 (1)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
江苏年鉴杂志社 (1)
汉文正楷印书局 (1)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
人民画报社 (1)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
台湾:台视出版社 (1)
大冶市诗词楹联学会;西塞山诗社 (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
《西湖》文艺编辑部 (1)
中华国际出版社 (1)
香港南苑书屋 (1)
石笕茶 (1)
鲁迅故里 (1)
大禹陵 (1)
沈园 (1)
绍兴 +工业 (1)
绍兴 +水乡 (1)
绍兴 +戏曲 (1)
相关搜索词
[2图]“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描述: 天一阁神龙本《兰亭序》 和丰坊临《兰亭序》 天一阁博物馆内藏有两种《兰亭序》帖石,现在游客均能看到,一在东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设计)的凝晖堂,即神龙本《兰亭序》。神龙本《兰亭序》是唐冯承素摹本。首部有“神龙”二字左半印,所以又称“神龙兰亭”或“神龙半印本兰亭序”。此本乃冯承素影印王羲之
全文:

天一阁神龙本《兰亭序》

和丰坊临《兰亭序》

天一阁博物馆内藏有两种《兰亭序》帖石,现在游客均能看到,一在东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设计)的凝晖堂,即神龙本《兰亭序》。神龙本《兰亭序》是唐冯承素摹本。首部有“神龙”二字左半印,所以又称“神龙兰亭”或“神龙半印本兰亭序”。此本乃冯承素影印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之上,以笔依原迹轮廓钩摹,然后填墨而成,最接近原作,故此本历来最受推崇。嘉靖初年,丰坊以冯承素摹《神龙兰亭》为底本上石,现存帖石。后一块还有清嘉庆十八年金石学家翁方纲鉴赏后的诗跋,“唐临绢本极纷拿,始信朱铅态莫加。漫执神龙凭诸印,不虚乌镇说文嘉。书楼带草明兰渚,玉版晴虹起墨花。今日四明传拓出,压低三米鉴赏家。”末有“覃溪”钤印。另外嵌于天一阁前的兰亭墙壁之上,为丰坊摹的《兰亭序》,落款为“嘉靖五年八月十日丰坊临”,另有“丰坊”、“存礼”等印。近来,根据文物专家王开儒先生的研究,天一阁收藏的神龙本《兰亭序》是真品。

丰坊字人叔,明代宁波人,是藏书家范钦的好友,是一个奇才,也是一个怪人。丰坊博学多才,尤精书法,家有万卷楼。黄宗羲在《丰南禺别传》对丰坊有如下描写:“读书注目而视,瞳子尝堕眶外半寸,人有出其左右,不知也。”可见读书之用功。但丰坊性情怪僻,不善治家,晚年家财丧失殆尽,其万卷楼藏书为门生窃去十之有六,后又不幸遭遇大火,所存佳本已无多。丰坊与天一阁范钦交往颇深,早年范钦曾从万卷楼抄书,故万卷楼劫余之书尽售给天一阁。丰坊为人愤世嫉俗,孤傲不羁。而且聪明过人,据说他常常伪造古书,说是家传,因此也留下了许多恶名。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则指责丰坊:“谬作朝鲜尚书,日本尚书”,讥为“贻笑儒林,欺罔后学”。其实据考证,《朝鲜尚书》、《日本尚书》均确有其书,并非臆造伪作。丰坊晚年穷困潦倒,贫病交加,客死僧舍。其实在封建专制社会里,丰坊的怪僻行为完全可以理解为魏晋人的风骨,更值得人惋惜。

林宅藏有董其昌临《兰亭序》

在宁波紫金街的省级文保单位林宅的西花园有两方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临的《兰亭序》,董在帖后有跋:“每以修禊日,临写兰亭,今春仲,游武林,候梅花,经旬风雨,遂缓归棹,三月三乃在雨篷,了无书兴,以正午补之。其昌。”并有篆文方印两枚“宗伯学士”、“董氏玄宰”。董其昌,字玄宰,明松江府华亭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天启时累官南京礼部尚书,以阉党柄政,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他把临摹的《兰亭序》送给好友陈继儒。

陈继儒是明松江府华亭人,自命隐士,居住小昆山,而又周旋官绅间,当时人颇有讥诟。清代文学家蒋士铨的传奇《临川梦·隐奸》的出场诗中有“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许多人认为是讽刺陈继儒。陈继儒与董其昌齐名,也精于书画文学。陈继儒也在此帖上写了一个跋:“宋内帑所藏禊帖有百七十刻,惟率更令逼真。勒石不可得,独褚河南摹本留传人间,曾在董宗伯家,或疑双钩。今宗伯用褚法。宜抚右军之神第一。烜赫书也。右军以鼠须写茧纸,此卷亦写高丽镜面笺。转变悉异,转赠谢象三使君,使君知兰亭,近幸善藏之,勿落萧翼手!眉道人陈继儒题。”后有篆文方印“陈继儒印”、“眉公”两方。

这篇跋文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即陈把董其昌临的《兰亭序》转赠给谢象三,谢象三即谢三宾,鄞人,工山水画。但为人品格被后人诟病。那谢三宾收藏的董其昌临《兰亭序》又怎么会到林宅里呢?林宅的主人是同治年间的举人兄弟林钟华、林钟嵩,他们的祖父是林廷鳌。据《四明谈助》记载,林为人“读书尚义,工音律,淡于名利”。民国《鄞县通志》说他“性慷爽,有得辄散诸戚族邻里之困乏者”。现在郁家巷里的盛氏花厅即是林廷鳌的藏书楼近性楼(林氏后人卖与清学政盛炳玮,故名盛氏花厅),林宅是宁波老城里最见精雕细琢的宅子。那董其昌临《兰亭序》又是如何得来,如何刻石上墙,这一切均成一个谜。

汤先甲临《兰亭序》

在莲桥街俞宅发现两方刻石,也是《兰亭序》,是汤先甲临摹的。汤先甲是江苏宜兴人,清乾隆十六年进士,官侍读学士,乾隆三十五年五月,因皇八子擅自进城,时任上书房行走的汤先甲被罢职。汤书法工秀,曾经手写赵秋谷《谈龙录》一卷。而且在这个《兰亭序》边上还有陈兆崙、俞棠的跋。陈兆崙,清钱塘人,清雍正八年进士。选为知县,分发福建,受闽浙总督器重,主持鳌峰书院,十三年,入京都任中书兼撰文,充军机章京,著有《紫竹山房文集》。陈跋写道:乙酉夏五,承汤学士萼南临欧褚二帖时教,前辈临书法贵得其意,不必字样求肖,即如米老称禊帖为“不”字最多,无一似。以深观之,则“之”字更多,“不”字尚过,似去“之”字,则随处变相,极横溢有趣,可见作者即不无强同,况摹古者乎?萼南于相似中存本色,良善感,言兴趣,辄亦仿定武本为之不慙,老丑可叹也!中伏日识。

俞棠是镇海人。据他在跋中写道:“洗读之,知为先生(陈兆崙)临定武本石刻。”民国《鄞县通志》同此说,将其定名为“陈兆崙临定武本兰亭集序石刻”。而在移赠拓片中,仅有陈兆崙题跋,并没有俞棠的序跋。有可疑之处,期待更多的史料来证实。而且两方帖石上有“三、四”字样,可见还有“一、二”两方帖石,但发现时“一、二”帖石已不知去向。

除了宁波老城的兰亭帖石和奉化余姚的兰亭掌故,在清代还有慈溪书法家姜宸英的兰亭序也十分有名,世称“姜本兰亭序”。清末书法家梅调鼎则被日本书坛誉为“清代王羲之”。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生前挑选作品捐赠家乡时,其中之一就是所书的《兰亭序》精品。宁波当代书法家曹厚德先生也摹过兰亭序,并有刻石,印有字帖,后面有书法家沈元魁先生的跋。

宁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从宁波的兰亭掌故即可窥豹一斑。拾掇起来,全祖望所谓“是吾乡兰亭掌故也”,令人自豪。

[4图]“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与宁波之缘(上)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描述: 图①:兰亭八柱本第一虞本兰亭序 图②:王羲之像 图③:六诏晚香岭右军祠旁的民宅 永和九年,岁在暮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江左名士谢安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礼”(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
全文:

图①:兰亭八柱本第一虞本兰亭序

图②:王羲之像

图③:六诏晚香岭右军祠旁的民宅

永和九年,岁在暮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江左名士谢安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礼”(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名士们畅叙幽怀,饮酒赋诗,王羲之在微醺之间,欣然为大家所写的诗写了一篇序,该序就是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又称《兰亭叙》、《禊帖》。唐时,因为太宗皇帝十分喜欢该帖,死后带入昭陵。所以现存的《兰亭序》主要是唐人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的摹本。千百年来,凡是学习书法的人,几乎都要临摹《兰亭序》,对其顶礼膜拜,还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版本,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诗云:“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可见兰亭版本之多。历代文人墨客不光喜欢右军飘逸的书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所以人们喜欢在构建园林时把亭子命名为兰亭,喜欢摹刻《兰亭序》。在宁波,我们在文物帖石中发现许多《兰亭序》,另外还可以拾掇许多关于书圣王羲之的奇闻逸事和兰亭掌故。

书圣王羲之曾隐居奉化六诏

奉化剡源九曲,风光秀丽。山水清音充满着诗情画意,千百年来,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流其间。

剡源一曲,名六诏。这个名字的来源就是因为书圣王羲之,据邑志上的记载是因为书圣王羲之曾隐居此地,当时的皇帝下六次诏书召他回朝廷做官,他坚辞不去。元代陈沆的《剡源九曲图记》中记载道:“水一曲而为六诏,晋右将军王公逸少隐居其间,诏六下而不起,地由是名。后人为之立庙,有砚石存焉。”据《奉化县志》上载:“奉化县西有水曰剡源,夹溪而出,其地近越之县,故名。以曲数者凡九,一曲曰六诏,有晋王右军祠。右军隐于此,六诏不赴,故名。山有砚石,右军所遗也。右军宅在金庭,其去六诏密迩,故别业在焉。”现在的嵊州金庭为王羲之后人聚居之地,金庭离六诏不远。

根据《晋书》里的记载,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受会稽郡刺史王述排挤,愤然辞职。辞职后“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最后“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见《晋书·王羲之传》)

因为王羲之与六诏的一段缘,以后的文人学者写了无数的诗歌歌咏这件事。元代陈基曾有一首《一曲六诏》诗:“一曲溪头内史家,清泉白石映桃花。当时坚卧非邀宠,六诏不朝百世夸。”内史即指王羲之。清代全祖望的《句余土音·剡源九曲诗·六诏》:“右军泼墨处,一昔来金庭,九曲自兹始,六诏想清风。”

兰亭八柱本第一为余姚人虞世南摹写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摹的《兰亭序》被称为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虞世南得智永和尚真传,有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虞本兰亭原无摹写人名款。因历代屡经装裱刷洗,字迹墨色已极暗淡。帖后有元人所题“臣张金界奴上进”小字一行。上钤元文字“天历之宝”印。所以明清人也称之为“天历兰亭”或“张金奴本”。拖尾有宋代魏昌、杨益的题名,后有明代宋濂、杨嘉祚等十二家题跋十三则,董其昌题跋中曾提出“似虞永兴所临”。清初梁清标题称“唐虞永兴临禊帖”。后流入清廷内府,有乾隆皇帝题识玺印。乾隆时列为“兰亭八柱本第一”,也直接称虞世南所作。

虞世南的书法继承二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唐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历代对他的书法均有所评论。《书后品》云:“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书断》卷中列其隶。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述书赋》云:“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宣和书谱》还把虞世南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提并论,又以欧、虞相论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李清照避难明州丢失定武本《兰亭序》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喜欢收藏,谙于鉴赏,并有不少古董书籍字画。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她常与丈夫赵明诚比赛看谁的记性好,能记住某事载于某书某卷某页某行。经查检原书,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有时举杯大笑,不觉让茶水泼湿衣裳。

只是好景不长,金人南下,李清照跟随高宗皇帝避难江南,辗转台明之间,失落无数珍贵古玩。她寓居奉化时,失落定武本《兰亭序》。定武本《兰亭序》,相传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摹勒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定武军(今河北定县),故称定武本《兰亭》。军是宋代与州、府同级而隶属于路的一级行政区划名称。据元代宁波学者袁桷在《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六《跋定武禊帖·不损本》云:“赵明诚本,前有李龙眠蜀纸画右军像,后明诚亲跋。明诚之妻李易安夫人避难寓吾里之奉化,其书画散落,往往故家多得之。后有绍勋小印,盖史中令所用印图画者,今在燕山张氏家。”

李清照失落的定武《兰亭序》,上面有李龙眠画的王羲之像,李龙眠即李公麟,北宋时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后面有赵明诚的跋文。失落的定武兰亭为史弥远所得,绍勋即史弥远的图章印文。史弥远是南宋丞相,越王史浩之子,宁波人。南宋时,四明史氏家族一门三宰相,权倾朝野。这件事,同样在清代宁波学者全祖望的《鲒埼亭集·诗集·李易安兰亭叹》里得到论证。该诗上有序:“前有龙眠所作《右军小影》,毫发无损,易安流寓奉化,遂归史氏。宋亡,流转入燕。是吾乡兰亭掌故也。京邸曾见之于宗室贝子斋中,谷林劝予以诗记之。”

在清代的时候,这本定武兰亭又流入皇族宗室贝子书斋中。全翁的诗里又写道:“兰摧芝焚亦天孽,孤鸾飘泊剡源栖。剡源山水虽然好,孰为夫人慰累唏。箧中何物甲万卷,内史禊帖良绝奇。六诏词宫香火近,展卷荐以秋江蓠。”说李清照在六诏右军祠中展开禊帖,祭拜王羲之。这恐怕是诗人一种艺术想象罢了。在《剡川诗钞续编》还有一首孙士伦的《寓夫人》也写李清照寓居剡源一事:“吾乡多寓介,亦有寓夫人,居士李易安,才名耀千春……无何老是乡,旋托剡水滨,右军禊字帖,携来碧磷殉。后归有力者,光芒射古鄞。”

余姚秘图山“续兰亭会”

元代著名学者陶宗仪曾见过许多兰亭集刻,他在《南村辍耕录》里写道:“兰亭一百一十七刻,装褫作十册,乃宋理宗内府所藏,每版有内府图书钤缝玉池上,后归贾平章。至国朝有江南,八十馀年之间,凡又易数主矣,往在钱唐谢氏处见之,后陆国瑞携至松江,因得再三披阅,并录其目,真传世之宝也。”下面附十册兰亭目录,其中“丁集一十刻”中有“馀姚县治”,贾平章为南宋宰相贾似道,余姚县治所藏的兰亭序刻本为宋代余姚县令常褚所刻,摹拓之本后被宋理宗藏于内府,后又流落民间,陶宗仪才得以一见。

而余姚最有名的兰亭掌故应该是发生于元代至正二十年的秘图山续兰亭会。余姚县治内有一座小山,据说当年大禹治水行经到此,将治理姚江之图藏于此山山洞中,小山因此得名为“秘图山”,又称之为方丈山。山南有小湖,命之为“秘图湖”,秘图山虽然只有二十来米高,但小巧玲珑,有奇石洞壑。当时方国珍的幕僚刘仁本仿照兰亭的景物对秘图山进行改造,种植奇花异木,并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雩咏亭”,取《论语》:“春服既成,童冠浴沂,舞雩咏归”之意。又召集当时的名士四十余人召开“续兰亭会”,其中有赵俶、谢理、朱右、僧悦白云、王霖、朱絅、僧阜、徐昭文、郑彝、张溥、僧福报等,聚集在秘图湖边,曲水流觞,举行修禊礼。而且要求各位名士按照晋人兰亭修禊原诗之韵,再赋诗唱和。事后把这些诗汇总,由刘仁本写《续兰亭诗叙》,并列有图次,请四明篆刻大家胡伸瑛镌刻于石上。碑高三尺八寸,宽一尺九寸,共四块。第一块为图,水石竹木,中有方池,池上有雩咏亭,亭边有高风阁,旁刻题字。第二块即刘仁本的叙和他人的补叙,第三四块即这些名士的诗作。后人称这四块帖石为《续兰亭会图石刻》。

这块碑刻至清乾隆年间,由经史学家邵晋涵摹拓后赠与史学家钱大昕,钱大昕题跋于帖末,并写进《潜研堂文集·金石》卷中。可惜该四块帖石在“文革”时被毁。

余姚秘图山的续兰亭会,是元代余姚的一次盛大文化活动,可见兰亭会的聚会千百年来始终吸引着许多文人学士,刘仁本写道:“东晋山阴兰亭之会,蔚然文物衣冠之盛,仪表后世,使人敬慕不忘也。”并说:“余有是志久矣”,可见策划这场“续兰亭会”是刘仁本的一个心愿。终于在至正二十年完成了这个宿愿,传为余姚文坛佳话,刘仁本,字德元,黄岩人,元末中进士乙科,历官浙江行省左右司郎中,后入方国珍幕僚。

[1图]《兰亭序》与宁波的缘分——著名书画鉴定专家王连起访谈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描述: 本报记者 陈晓旻 人物名片 王连起,1948年生于山东省嘉祥县,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鉴定专家。1966年高中时因“文革”动乱中断学业,自修文史。先从李卿云先生学习碑帖及书法赏鉴,后拜徐邦达先生为师,在古书画特别是碑帖鉴定方面,更受到启功先生的悉
全文:

本报记者 陈晓旻

人物名片

王连起,1948年生于山东省嘉祥县,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鉴定专家。1966年高中时因“文革”动乱中断学业,自修文史。先从李卿云先生学习碑帖及书法赏鉴,后拜徐邦达先生为师,在古书画特别是碑帖鉴定方面,更受到启功先生的悉心指教。1979年春,调到故宫博物院研究室长期任徐邦达先生的助手,从事古书画研究鉴定工作。对《兰亭序》的各种版本尤为熟悉,是国内研究兰亭第一人。

12月7号,王连起应邀来到宁波,参加天一阁博物馆举办《古阁藏弆存妙墨——天一阁馆藏兰亭特展》系列活动,并将于12月10日上午,在天一阁博物馆作题为“楮墨遗珍,兰亭共赏——兰亭专家话兰亭”的讲座,为感兴趣的宁波市民讲解《兰亭序》各版本的精妙。

记者:首先请您给我们谈谈这次“天一阁馆藏兰亭特展”的情况或者意义。

王连起:书法是中国人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中国文字的书写的样式也是独有的,它跟我们的“六书”的造字方法有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同时,中国文化的背景,书写的工具决定了中国文字包含了艺术的成分。笔画本来是“死”的,但是中国文字书写笔意不同的安排、引申生发的力量、动感,产生的“笔势”,使得文字有了“活”着的感觉。所以古人说:“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

书法又有各种字体,既是最普及也是我们觉得最深奥的。这次“天一阁馆藏兰亭序特展”即将展出的天一阁藏24种“兰亭”中,有甬上著名书法家丰坊、董其昌、姜宸英、汤先甲、沙孟海等著名书法家临摹的书法作品或碑帖。这些传世佳作,可以让观众更多地了解我们的书法艺术,这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记者:《兰亭序》与宁波很有缘分,天一阁有著名的的“神龙兰亭”,在宁波林宅有董其昌临的《兰亭序》。这两块兰亭碑的价值如何?

王连起: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和司徒谢安、左司马孙绰、释支遁等朋友及子弟辈四十二人,在山阴兰亭举行“修禊”盛会,临流赋诗。《兰亭序》即是王羲之当时为这次宴集所做的序文。自唐太宗在《晋书》中为王羲之作评传,一千多年以来,可以说在中国地无分南北东西,人不论男女长幼,几乎没有不知道书圣王羲之和《兰亭序》的。千百年来,书学兰亭,几乎是很多书法家成名的必经之路。

《兰亭序》与宁波确实很有缘分,目前天一阁藏的各种兰亭摹本有三十余种,几乎囊括了兰亭的所有版本,如“定武本”、“颖上本”、“潘贵妃本”等,其中“神龙兰亭”是天一阁的镇馆之宝,因上有唐中宗年号“神龙”半印而得名,为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所模,是所有唐人摹本中最接近真迹者,被誉为“诸临本之冠”。神龙兰亭原碑笔法秾纤得体,破锋贼毫一一摹出,确实兰亭中的精品。神龙的版本虽然出现在明万历年间,时间比较迟,但是它是目前最好的,可以称为“神龙的祖师”。

在林宅里的兰亭碑,上有董其昌临的《兰亭序》。说到价值,我们要知道碑拓源于金石碑刻,起源于唐,为收藏名碑字迹而用。但唐以前的最早法书是用双钩填墨的,产量很底。宋代以后,碑拓艺术被刻帖替代,专以书迹为重点而刻石以传世的拓本为帖,通俗地讲类似于今日的影印,或者说是印刷的载体。名家的书法是很好的法书,在今天,除了艺术价值,当然还有收藏价值。

记者:王羲之是中国的“书圣”,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您如何评价他的历史地位?

王连起:人们对《兰亭序》非常喜欢,也给了它很高的地位,但是对于王羲之真正了解的人还是不多:为什么称王羲之为“书圣”,为什么要把《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研究他的书法?其实他不仅是个书法大家,还是个有政治见解和社会担当的人,灾荒年间,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开仓救济灾民。生活中他又是个率真的人,“东床快婿”的典故就来自他。

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记者:《兰亭序》藏在乾陵有依据吗?

王连起:乾陵埋葬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据记载,唐高宗临死时,曾遗言把他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据史书记载,在唐太宗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把《兰亭序》枕在他脑袋下边。也就是说,《兰亭序》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但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将昭陵盗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并没有《兰亭序》,因此有猜测认为,《兰亭序》藏在乾陵,而且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也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记者:听说您很早就来过天一阁?

王连起:天一阁当然是我们都知道的著名的藏书楼,我第一次来是在1979年,那时我和徐邦达先生一起来的。当时他正在写一部启动于四十年代末,经过数十年边撰写、边修改、边出版的《古书画过眼要录》,这部著作是带有总结性的鉴考记录,资料翔实,包含大陆及散落海内外的中国古书画珍品,有鉴有评。那一次我们在天一阁呆了整整7天,对天一阁所有的书画都仔仔细细地看了遍,并作了细致的记录。那一次在天一阁的收获还收录在徐邦达先生的著作《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中国绘画史图录》中。

记者:您长期任徐邦达先生的助手,很多人将徐邦达先生称为“半尺大师”,真的那么神吗?

王连起:“半尺大师”是个很江湖气的说法。1991年徐先生去台湾故宫做访问,有些字画刚一打开,徐先生从展开的裱边上就看出是假的。台湾的媒体还有书画商也许实在不知道应该怎样吹捧才到位,于是想到了这个“雅号”。

其实这个称谓并不合适徐先生。因为很多鉴赏家在很多情况下也能做到“半尺大师”,有些假画甚至只需要看一寸都能看出是假的。徐先生最了不起的成就是他成为一个古书画鉴定的集大成者,并且将书画鉴定提升到了学术的高度。

徐先生是个直率的人。上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收藏了一件明末抗清名人史可法的墨迹,给一些鉴定家看了都说好,给徐先生看,徐先生说是假的,并从当时的书札格式、此人的书法特点,认真地告诉谷牧为何为假。这件事情后来被启功先生知道了,笑着说徐邦达是个可爱的书呆子;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收藏了一幅曹雪芹的肖像,为此专门开了一个研讨会,请了徐先生去,徐先生心里觉得那个肖像不是真的,但是憋着一肚子话没机会说,只好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提前走掉了。后来他在著作里一直坚持说这个肖像不是真的……

记者:现在收藏很红火,您对当下收藏市场怎么看?

王连起:盛世收藏,但是如今收藏市场还是有一些问题。一是收藏者的动机不纯,很多人不是真正的审美角度去喜欢收藏,而仅仅是投资的理念,因为对目前的经济形势无从把握,对房产和股票少了投资的机会,转而投向收藏市场。这样投机式的投资很容易为了牟利而出现不诚信的种种市场行为。日本经济在刚发展的时候也出现过这样类似的情景,大肆地巨额购买世界名画,炒高市场价格,最后损害的还是市场本身。

其次,我们目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做收藏的人,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真的还是假的?第二个问题是:值多少钱?这是他们唯一关注的,就连很多媒体的人一上来也问这样的话,我有时候听了很生气。其实艺术品的价值绝不仅仅这浅表的东西。

一个民族或国家得有自己的文化、信仰、伦理道德等,如果我们所有的价值观以金钱为唯一的标准,这是非常可怕的。

“中华第一书”揭开神秘面纱 《天一阁馆藏碑帖·兰亭序》出版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描述:本报讯 《天一阁馆藏碑帖精选·兰亭序(神龙本)》近期由宁波出版社出版,书中的碑帖及碑拓均来源于被专家认定为“中华第一书”真迹刻本的天一阁馆藏《兰亭序》神龙本的碑刻原拓,这也是天一阁博物馆实施“书香天一”出版工程的又一重要成果。 晋永和九年春,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与友人雅集时为一部诗集写下了《兰亭序》,
全文:

本报讯 《天一阁馆藏碑帖精选·兰亭序(神龙本)》近期由宁波出版社出版,书中的碑帖及碑拓均来源于被专家认定为“中华第一书”真迹刻本的天一阁馆藏《兰亭序》神龙本的碑刻原拓,这也是天一阁博物馆实施“书香天一”出版工程的又一重要成果。

晋永和九年春,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与友人雅集时为一部诗集写下了《兰亭序》,千百年来被书法界誉为“中华第一书”。史传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极为珍爱,组织冯承素等多位书法家临摹,选择最佳者收入内府,王羲之原帖则由自己亲自保存。由于真迹早已失踪,长期以来,人们将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所摹《兰亭序》视为“下真迹一等”的最佳摹本。摹本上印有唐中宗的“神龙”半印,因此也被书法界称作“神龙本”。 

2009年9月,权威专家王开儒先生经过深入考证后确认,目前存于天一阁的明代丰坊摹刻《兰亭序》是唐代冯承素在贞观年间奉旨摹自王羲之真迹的刻本,是真正的“神龙本”,展现了一代书圣的书法神韵,堪称国之重宝;而现在广为学习者临摹的、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兰亭序》最佳摹本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冯承素摹本《兰亭序》“神龙本”则可能是明代赝品。同年9月23日,新华通讯社为此作了专门报道,引起了国内外书法界尤其是“兰亭迷”们的极大关注。

此次按照原样大小印制的《天一阁馆藏碑帖精选·兰亭序(神龙本)》,由天一阁博物馆虞浩旭、饶国庆主编,天一阁出版策划有限公司装帧设计,全面、真实、清晰地展现了精美绝伦的书法艺术。

(记者 梅子满 通讯员 应芳舟)

[1图]丰坊神龙本《兰亭序》帖石 藏在天一阁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描述: 天一阁收藏的吴昌硕的《南国娇色图》扇面画。 记者 梅薇 通讯员 刘晓峰 本报讯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天一阁以藏书闻名。其实,其所藏金石书画也是蔚然可观。记者近日了解到,天一阁藏有历代书画四千余幅,历代碑帖四千余种。冯骥才先生曾在《天一阁观画记》中感慨道:“天一阁藏书楼该另有一称呼,叫做天一
全文:

天一阁收藏的吴昌硕的《南国娇色图》扇面画。

记者 梅薇 通讯员 刘晓峰

本报讯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天一阁以藏书闻名。其实,其所藏金石书画也是蔚然可观。记者近日了解到,天一阁藏有历代书画四千余幅,历代碑帖四千余种。冯骥才先生曾在《天一阁观画记》中感慨道:“天一阁藏书楼该另有一称呼,叫做天一阁藏画楼了”。

“谁家金石富收藏,万轴牙签发古香。赖有城西天一阁,岿然今日鲁灵光”,这是宁波最后一位状元章鋆对天一阁的赞许。据介绍,天一阁初期的书画珍藏,主要为书画和碑帖两大类。绘画作品主要为“历代帝王、名臣群儒像”和祖宗像。“历代帝王、名臣群儒像”用图的形式记载了历代圣明之君、历代名臣、群儒,共有一百四五十幅,为范钦所藏。这百十幅作品,在遭数次浩劫后,至今也已不知散落何处。天一阁的另一绘画收藏便是“范氏历代祖宗画像”。祖宗像原藏七十二幅,今只存二十三轴。这些祖宗画像,现藏于天一阁中。它不仅是了解范氏后人的重要史料,而且也是研究明清祖宗画艺术的重要参照。

除碑帖之外,天一阁还藏有众多碑刻帖石,其中最出名的要数丰坊的神龙本《兰亭序》。有学者认为,此帖石是现存神龙系统中最好的版本;也有学者认为,此帖石是现存所有神龙本帖石的祖石,足见其艺术、文物价值之高。此外,丰坊的《妙法莲华经》、文徵明的《薛文甫墓志》、薛晨的《义瑞堂帖》等亦是其中代表。金石传千年,这些帖石至今仍保留在天一阁中,是研究明代书法的珍贵遗产。

清乾隆四十四年与五十二年分别御赐的《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两套版画,在天一阁历史上也是值得一提。《平定回部得胜图》共十六幅,由宫廷西洋画师郎世宁等人绘制初稿,是中西艺术交汇的典范。范氏后人得到此图后,特制了“双龙戏珠”大龙橱用以存放此图和御赐《古今图书集成》。《平定两金川战图》共十二幅,于光绪年间散佚,而《平定回部得胜图》则仍完整地藏于阁内。

天一阁初期收藏的金石书画,在历经几次劫难后几乎已不多见,但其收藏传统、保护方法、历史地位,备受甬上学人、藏家推崇。天一阁归国家管理后,甬上乡贤纷纷捐赠自己的所藏。

据记载,捐赠天一阁的藏家有二十余人,尤以朱赞卿“别宥斋”、杨臣勋“清防阁”、冯孟颛“伏跗室”等为多。“别宥斋”捐赠书画最多,有一千三百余件,碑帖五百三十余种,其中多为名家之作。书画中有唐代写经以及黄庭坚、吴镇、李衎、丰坊、郑板桥、任伯年等名家之作;碑帖中则有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等著名碑帖。“清防阁”捐赠碑帖一千一百余种,其中不乏孤本佳拓,如《宁波城湖形胜图》、《三长物斋金石从珍》等;“伏跗室”捐赠珍贵碑帖五百余种,多为佳善本。

[1图]象山老篾匠张心荣心灵手巧用上万根竹丝编织《兰亭序》通讯员张慧英黄美珍记者张寅文/摄
作者: 张慧英黄美珍张寅  来源:宁波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描述: 张心荣和他的《兰亭序》。 千百年来,人们会用毛竹编箩筐、竹席、米筛、蒸笼等一些传统物具,可象山黄避岙乡鸭屿村的一位老篾匠张心荣,用这些竹子编织出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兰亭序》。 用竹子编织《兰亭序》 近日,在象山黄避岙乡鸭屿村的一处老平房内,记者见到了这幅《兰亭序》。 这幅长3
全文:,每一笔一划都将原作品的神韵勾勒得淋漓尽致。从不同角度观赏,作品呈现不同的光泽。如果不用手摸、不凑近看,几乎无法想象,它是用上万根厚度不足毫米的竹丝编织而成的。  张心荣说,2010年12月底
[1图]“王羲之宠鹅图”瓷板红木插屏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描述: 百年前的老宁波 这块珍贵的“王羲之宠鹅图”瓷板红木插屏出品至今已有80多年,20多年前我市一位收藏家慧眼识珠,在宁波乡下一户农家觅得并收藏。这件大约有半张《宁波晚报》大小的藏品,自出品至今已多次易主,但基本上在宁波地区流转,每次易主过程都有一段曲折的故事,这些故事也大都发生在宁波。可惜,到第4
全文:

百年前的老宁波

这块珍贵的“王羲之宠鹅图”瓷板红木插屏出品至今已有80多年,20多年前我市一位收藏家慧眼识珠,在宁波乡下一户农家觅得并收藏。这件大约有半张《宁波晚报》大小的藏品,自出品至今已多次易主,但基本上在宁波地区流转,每次易主过程都有一段曲折的故事,这些故事也大都发生在宁波。可惜,到第4位主人时,该藏品的制作者已经失传。

近日,我市的收藏者结合新近得到的有关文物资料,对该瓷板红木插屏的题跋、制作工艺等进行详细比对与解读后,终于认定,该藏品的制作者为景德镇“珠山八友”之首的王琦。王琦是江西新建人,17岁至景德镇,初以捏面人为生,后改学瓷画像,以写意与草书见长,1922年与同仁创建“瓷业美术研究社”并任社长,1928年创建“月园会”,为“珠山八友”之首,其作品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王琦原有捏制面人的绝技,能迅速把握对象特征一捏而就,后又擅写意技巧,且吸收了西洋绘画的晕染技法,因此他的人物画神情捕捉准确,刻画细致入微、惟妙惟肖。这幅绘于瓷板红木插屏上的“王羲之宠鹅图”,也就堪称珍品了。吴慈供稿

王羲之对中国儒释道的合流功莫大焉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描述:人物名片: 徐斌,辽宁辽阳人,1985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浙江省文化产业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曾任《观察与思考》杂志主编;浙江工商大学杂志社社长。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着重关注两汉魏晋思想文化及中国近现代史。已发表论文、评论百余篇。代表作《魏晋玄学新
全文:

人物名片: 徐斌,辽宁辽阳人,1985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浙江省文化产业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曾任《观察与思考》杂志主编;浙江工商大学杂志社社长。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着重关注两汉魏晋思想文化及中国近现代史。已发表论文、评论百余篇。代表作《魏晋玄学新论》、《论衡之人——王充传》、《旷古书圣——王羲之传》、《天地良心——马寅初传》等,颇受学界好评。目前承担着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王充与浙江文化精神”、“浙商三十年”、“光荣与艰辛——1949-2009浙江要事录”、“毛泽东在浙江”等。 11月28日,徐斌应邀在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做了题为《书圣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的讲座。 本报记者 陈晓旻 记者:我们都是从书法的角度认识和了解王羲之的,但您告诉我们书法背后的很多东西,为什么选择从这个角度去研究呢? 徐斌:以前人们说起王羲之,包括浙江每年都要举行的兰亭书法会,大多都是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待、推崇的。这不难理解,王羲之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书法。正因为王羲之的书名太高,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无人能及,通常对王羲之的研究往往聚焦于这一点,而就他在政治、思想、文化上的非凡见识有所忽略,可以说这些反而为其书名所掩。对此,古人曾有灼见,李贽说,王羲之“识虑精深,有经济才,而为书名所盖,后世但以翰墨称之”。所以,王羲之的《兰亭序》等作品为大众所熟知,但他内心的想法,一生有什么样的文化追求、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以及一生中丰富多彩的阅历,在以往的著作里面展开谈的不多。 我是学历史的,更多地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加以审视,更关注书法以外的东西,如王羲之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书法第一人,是什么样的文化生态孕育、造就了他,他本人的文化底蕴如何构成,其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人生体验与思想认识有怎样的互动,他最终形成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等等。吃透了这些,才能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惟一之书圣全面而真实的一生。 记者:这也是很多读者感兴趣的,为什么王羲之能成为一代书圣,之前和之后有很多书法家都无法超越他呢? 徐斌:我先谈谈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文化史上的地位。《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后人无法超越,还有他的草书《快雪时晴帖》、楷书《黄庭经》,这些尽管都不是他的真迹,均为唐代所临摹,但这些临摹非常接近真迹,后人绝对达不到如此的书法水平。王羲之这么受到推崇,还不仅仅因为他的字写得如此绝妙,而是他在文字的框架、字体的法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王羲之不是文字的创始人,但他的书法却奠定了今天汉字的模样。 书法发展到了魏晋之际,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创新出一种美观而实用的书体,这需要有人来担当。我们知道中国成型的文字从甲骨文开始,后来出现钟鼎文,到周代形成大篆,秦朝李斯又创造了小篆,把各国的文字统一起来。小篆的功劳非常大,汉字的轮廓基本上由小篆奠定。李斯以后,汉字从篆书变成了隶书,也叫汉隶。汉隶的成熟和完备是由曹操的老师、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完成的。 曹魏时代出现了一个大书法家钟繇,三国志里的大将钟会就是钟繇的儿子。他把隶书开始往楷体上转,钟繇是楷体的开创者,但他并没有完成楷体的演变,他的字还是扁长的,书写也不是很流畅。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继承钟繇的字,再传到王羲之。王羲之深入钻研了汉字的特性,把汉字的结构重新整合,让每笔每划都恰到好处,从而创新了楷体。这个楷体是通过3个帖子实现的:《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今天汉字的间架结构都是根据这3个帖写出来的。可以说汉字之所以变成今天这种模样,就是王羲之吃透了汉字的精髓写出来的。同时,王羲之还从书写方便、美观的角度上创造了行书,这就是我们今天都知道的《兰亭序》。 另外,他在草书上的贡献也非常大,以前谈草书比较多的是讲到张芝和王献之,但一直没有看到王羲之最好的一部草书作品,直到七八十年前在日本出现王羲之的草书真迹《丧乱帖》,发现王羲之的草书也是天下绝伦。单从这三个方面,王羲之的功劳是无人能比的。 第二个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行为个性是很开放的,也是个文人充满创造力的时代。从个人条件看,王羲之又出生在一个文化和官宦世家,家学渊源深厚、充满文化理想,从小因父亲早逝而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和忧患,对于人间冷暖和人性复杂体察深切。王羲之这种不凡的人生境界和高远理想、文化厚度,正是后人无法超越的原因所在。 记者:那么,可以说是王羲之开创了中国文字的另一时代,您从历史的眼光如何完整地看待王羲之的贡献呢? 徐斌:王羲之是山东临沂人。王家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文化传承多年。我们今天研究文化、历史,要重视文化世家的研究。这种文化世家的传承可能延续几十代,即便中间有王朝的更替,但文化传承却是不会中断的。当时王家有个叫做“王太保家法”的传统。第一,王家的子第要读儒家的学说,视为做人基本。王羲之从他后来的学问和做人来看,儒学根基是非常好的。其次是玄学。王羲之最喜欢写的帖子是嵇康的《太师箴》和阮籍的《劝进笺》。第三是文学。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王家的很多人都留下了传世诗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也是一篇非常高妙的文学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文化理想和政治抱负,那时士人的最高理想是以道统来引导政统,也就是以文化人的良心、良知来影响政治。当时很多人都力主北伐,但王羲之却多次上书不要盲目北伐。王羲之认为,当时国家的方略不在于一味地依仗武力,而是要修内政,厚文化,以文化认同来统一中原。以武力打下来的天下,如果文化上不认同,还是要分裂的。我们古代有着丰厚的文化兴国的思想,包括王羲之在内,今天却很少有人关注。 为什么会有那次兰亭雅集?因为会稽实际上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王羲之在会稽当太守,开启了最早的自觉打通儒释道的努力。在会稽王羲之的家里,当时国内最好的思想家支遁、许询等就在讨论佛学、道家和儒家学说的关系。王羲之的《兰亭序》里充分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智慧。后来王羲之在会稽主动辞官了,他不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浪费在官场上。退下来后,他邀了两个人在金庭分别修一所院子住在一起,一个是道家的许询,一个是佛家的支遁,都是中国当时最顶级的文化人物。所以,中国儒释道的合流,是从王羲之开始进入直接而密切的对话与交融。目前国内这方面研究的还很不够。 记者:对于一代书圣,您觉得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呢? 徐斌:我想还是创新最重要。如今创新这个词很时髦,但是王羲之的创新需要明确的定义,那就是在守成的基础上创新,否则很容易走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需要重视这点。我想起一个典型的例子,也许相似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发生过。杭州运河北边有个知名的古镇,前一任领导把镇里的许多老房子都拆了,说要创新,旧城改造么,修了一批新建筑。后来换了一个领导,又把这些新房子给拆了,盖成了仿古的老房子。拆拆建建,都说创新,结果冒出一片“假古董”。 记者:您让我们体会到书法首先是一种文化。对书法的现状您怎么看? 徐斌: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所以写书法也通常被视作修身养性的过程。可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面对的诱惑太多,很难有古人那样的心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不同,便很难达到古人的艺术境界。但是现代人有兴趣坚持写书法是件很好的事情。我父亲退休后10多年中坚持每天写书法,同时照顾我半身不遂的母亲,他能够把心态调整得那样好,跟写书法不无关系。 如今的书法走向是越来越多元,而且开始偏离实用功能,以审美功能为主。现在真正有功底的人还是太少,很多人不愿意踏踏实实地下苦功夫,而是急于求成、求新求变,创作出怪异字体的也不在少数,甚至用不同的材料来展示。当然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各种尝试都是可以理解的。还是那句话,守成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光有技巧和技法上的书法创新是开不出大局面的。 记者:两汉魏晋思想文化是您研究的专长,那么您眼中的魏晋玄学到底是什么呢?给我们简单地讲讲。 徐斌:魏晋玄学应该是一种本体哲学,它是一种通过内心反省、内心思索,来领悟宇宙本体的一种理论。玄学不仅是抽象的理论,也是一种生命哲学。玄学在真正学者的心目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它崇尚思想上、精神上的自由,倡导个性解放。宗白华先生认为,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继先秦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原来就是栖霞坑,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描述:“岩边笑指云深处,依旧桃花满千树。谁知应梦在名山,几度春风等闲去。回头欲见徐凫仙,拍手招我青崖岭。他年来赴蟠桃会,石上共话三生缘。”…… 从绍兴会稽山,溯剡溪,经嵊州、新昌、余姚、奉化、宁海直至天台山,沿线的秀丽风景曾让多少诗人墨客为之心驰神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世人将其命名为“唐诗之路
全文:

“岩边笑指云深处,依旧桃花满千树。谁知应梦在名山,几度春风等闲去。回头欲见徐凫仙,拍手招我青崖岭。他年来赴蟠桃会,石上共话三生缘。”…… 从绍兴会稽山,溯剡溪,经嵊州、新昌、余姚、奉化、宁海直至天台山,沿线的秀丽风景曾让多少诗人墨客为之心驰神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世人将其命名为“唐诗之路”。在“唐诗之路”中,陆龟蒙、皮日休等诗人多次提及的桃花坑,已消失在当代游客的视线中。国内文化旅游专家曾考证过,桃花坑大约在嵊州、余姚、奉化、新昌交界的四明山腹地一带,但究竟在今日的哪里,一直是个谜。 昨天,本报记者与我市文物考古专家杨古城先生、溪口风景区管委会旅游办负责人等一起探源奉化溪口栖霞坑古村至徐凫岩古道,并在查阅《四明栖霞王氏宗谱》、《四明谈助》、《四明山志》等资料后惊奇发现,桃花坑原来就是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栖霞坑。 王羲之后裔聚居地 栖霞坑,单听这个美丽的村名,就让人遐想。桃花、樱花绽开时节,一簇簇深红浅红像一片片彩霞,栖满了小小的山坑…… 从奉化溪口镇往西,沿着亭下湖北侧一条盘山公路前行,过董村后,再顺着一条潺潺小溪继续向西边的深山峡谷前行。汽车大约行驶20分钟,擦过一座布满藤萝的古桥后,栖霞坑古村便映入眼帘了。香樟,樱花,青砖,黛瓦,炊烟,溪流,古朴的廊桥,鹅卵碎石的小径,一阵古风扑面而来。村口一幢晚清风格的古建筑物,赫然耸立于青翠的竹山之下。 陪同我们的栖霞坑村党支部书记王亚良介绍说:“栖霞坑原名叫桃花坑、桃花沟,大概清末才改名栖霞坑的。”他指着那幢古建筑物说,这是栖霞坑村王姓村民的祠堂。 由于祠堂门前修竹密布无法进入,我们只得踩着杂草荆棘,从北边侧门进去。祠堂南侧、北侧两道边门的门楣上,有“源远流长”、“世袭槐荫”字样,内侧是栩栩如生的“八仙过海”等壁画。祠堂正大厅内耸立着一块石碑,经辨认是光绪十二年刻的《式榖堂碑记》,记载了王家的家史。这也说明这祠堂的正式名字叫“式榖堂”。大厅板壁上残存着泛黄的各式“捷报”,因年代久远已难以辨认,但其中一张留有“光绪甲辰年会试第二百七十六名进士”的字样,足以说明当年王家进士及第的显贵。 进入栖霞坑村内,有幢老屋颇为显眼。老屋的门楣上方是一块精美的石雕,还有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叫“润庄”。离润庄不远处有一座廊桥,名叫“长安桥”,距今约有200年历史了。桥上建有木屋,是村民遮阳避雨的好地方。在栖霞坑村最西端的小溪上,还有座单孔石拱桥,叫“永济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一条清浅的小溪,把栖霞坑两岸人家连成完整村落。村道两边的清末、民国时期建筑一家挨着一家。 村里的一位老人还特地拿来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四明栖霞王氏宗谱》,让杨古城先生查阅。家谱中清楚地记载着,王氏先出山东瑯玡,自六朝始迁越州诸暨,而后迁明州奉化,再迁定海金塘,再返迁四明栖霞坑。而四明栖霞王氏,即是埋葬于嵊州金庭华堂(距栖霞坑直线距离约20公里)的王羲之后裔世孙。家谱中还记载着大量的《桃花坑歌》、《剡川栖霞形胜赋》、《徐凫岩》等诗文以及“雷峰挺秀”、“石佛卧溪”、“笔架秀峰”等胜迹。 印证“唐诗之路”胜迹 据长期研究奉化文化旅游的裘国松先生考证,《四明山志》谓桃花坑“在二十里云之南。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丈,其石红白相间,掩映如桃花初发,故名”。《四明谈助》也描述了桃花坑的大致方位,它处在徐凫岩、栖霞坑诸水汇成的筠溪峡谷一带。明代弘光版本的《雪窦寺志略》附有雪窦山通景版画8幅,其中一幅刻的胜迹便是四明山徐凫岩,在徐凫岩瀑下东南画有“桃花坑”。清代光绪《剡源乡志》也有记载:“董村,在桃花坑山,古名董溪云南,即是此处。” 在唐代大诗人陆龟蒙、皮日休的《四明山九题诗》、《和陆鲁望四明九题诗》中,提到如今属奉化溪口境内的就有四处:鞠侯、过云、云北、云南。“鞠侯”岩即徐凫岩别称,“云北”泛指商量岗一带,“云南”指桃花坑,即徐凫岩瀑布下谷地的栖霞坑。 昨天下午,记者和杨古城先生等人还特地从三十六湾村后一条盘曲古道山径步行下山。循徐凫岩瀑布东侧古道南下,两崖夹峙俨如石门,野趣无限。约2米宽的古道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枯叶,说明多年未有人踏行。一路上深山茂林,群木参天,徐凫岩断崖层叠,隐隐向东南延伸,笔架岩与之峥嵘接势,岩色艳若桃花。远处的商量岗、三隐潭、千丈岩、妙高台等胜景也尽收眼底。下坡经姚家自然村,就抵栖霞坑村,全程步行约2个小时。 杨古城说,通过实地考察徐凫岩至栖霞坑的古道山径,以及历史资料记载,足以证明古人游踪所及“唐诗之路”中的桃花坑,就在徐凫岩瀑布下谷地的栖霞坑。 (记者 陈旭钦/文 龚国荣/摄)

[1图]“越剧情未了”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越剧 
描述: 孙世基(右二)今年春节在王文娟(右三)家中的合影。 □记者顾嘉懿 他是宁波“越剧活字典”,他是王文娟、徐玉兰、范瑞娟、吕瑞英等老一辈越剧艺术家的“小弟弟”,他是宁波市戏剧家协会越剧研究分会的会长。近日,庆祝越研会20周年纪念活动在宁波大剧院举行,我市文艺界人士纷纷对这位现年77岁的会长孙世基竖
全文:

孙世基(右二)今年春节在王文娟(右三)家中的合影。

□记者顾嘉懿

他是宁波“越剧活字典”,他是王文娟、徐玉兰、范瑞娟、吕瑞英等老一辈越剧艺术家的“小弟弟”,他是宁波市戏剧家协会越剧研究分会的会长。近日,庆祝越研会20周年纪念活动在宁波大剧院举行,我市文艺界人士纷纷对这位现年77岁的会长孙世基竖起了大拇指。

曾是尹瑞芳邻居

今年春节,孙世基前往上海,在两天时间里走访了王文娟、范瑞娟、吕瑞英、毕春芳、徐玉兰等多位越剧老艺术家,给她们拜年,这是孙世基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每年春节都要做的事。

孙世基告诉记者,他从小受母亲和两位姐姐的影响,酷爱越剧,尹桂芳的弟子尹瑞芳曾是他小时候的隔壁邻居。出于爱好,孙世基12岁起就喜欢习惯性地搜集报纸上有关越剧演出的新闻。1997年退休之后,孙世基终于有了时间追求自己的爱好。

上世纪80年代,孙世基开始在报上发表越剧评论文章。因为编写《宁波戏曲志》,他还结识了宁波越剧名家毛佩卿,并在毛佩卿的介绍下联系上了许多越剧老艺术家。因为平时工作紧张,孙世基只能在每年春节假期抓紧时间去上海拜访老演员,“所以我那个时候很多年的除夕夜都是在火车或者轮船上度过的”。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老艺术家也是从那时候起认识了这位来自宁波的“小弟弟”,“多去拜访之后,感情越来越深了,我去了之后,她们都很热情地招待,好像我是来自宁波的亲人。”

希望能再出两本书

“振兴戏剧除了出人出戏,还要有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生命力。”正是基于这一想法,孙世基萌生了创办一个戏迷组织的想法。1993年4月12日,在市文联的支持下,宁波市戏剧家协会越剧研究分会正式成立。如今,越研会拥有会员千余人,会员遍布全国14个省、直辖市。

为培养越剧戏迷,从1993年8月起,越研会还组织培训班教演越剧折子戏,曾把培训班办到大专院校,培养了大批既会唱又能演的越剧票友。为了提高戏迷的积极性,越研会还组织过13场业余戏迷大奖赛,从中涌现出了李锡年、徐丽萍、王春锋、徐银燕等多位越剧名票。

“我想我这辈子就是‘生为越剧生,死为越剧死’,”孙世基说,“为越研会做的那些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名利,但是我总觉得我没有虚度光阴。”

说起未了的心愿,孙世基表示希望能再出两本书,“一本是纪念越研会20周年的文集,越研会有一些演了一辈子戏但是没有人记录的老越剧人,他们总有一种越剧情未了的情怀,我想生命总是有限的,出一本书可以流传下去,还有越迷的一些故事和精神也要继承下来。另外还有一本《越剧剧目考》,有我所知的2000多出越剧剧目介绍,大概有60万字,我已经写了一半。”孙世基希望“自己身体好的话,把这些事情再做一做。”

上页 1 2 ... 7 8 9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