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招生季你的大学在哪里?

日期:2014.07.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绍兴晚报 

【地址】 地址1

【来源】 绍兴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招生季 你的大学在哪里? 本地大搜索 魅力绍兴 鲁迅故里 江南学府 绍兴文理学院2014招生手册 A

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014招生海报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2013招生海报

2014毕业季刚刚落幕,各大高校的招生“大战”也随即拉开帷幕。从官方到民间,各高校纷纷亮出“绝招”抢生源——去年,人大晒女神康逸琨毕业照几乎导致服务器瘫痪;今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接请“食堂大叔大妈”上阵,拍摄了一组食堂工作人员手捧美食的照片,并称可以“瞬间秒杀学姐师哥代言”……2014年,高校招生宣传花样频出,那么绍兴本土高校又是如何出招的呢?

在这个酷热的季节,不仅有猛烈的阳光,有分离的泪水,还往往有着一些重要的抉择。来听听70年代、90年代和10年代参加高考的人他们当年的选择和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美人心计”“舌尖诱惑”……

看绍兴高校如何出招?

正是大学的招生季。这段时间,除了传统的招生团队争夺优秀生源外,一些高校还有不少“奇招”,让大家大开眼界。比如,去年的人大网站刊登的“人大女神”照引起众网友趋之若鹜,导致网站无法访问。而今年,又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另辟蹊径,让可爱的食堂大叔和阿姨出镜,他们端出营养美味的南航特色美食拍了一组招生宣传照,来吸引考生,PK美女照。那么,在绍兴的高校都是用哪些特色来吸引生源的呢?记者进行了一番打探。

B

过来人分享

每到这个季节,不仅有猛烈的阳光,有分离的泪水,还往往有着一些重要的抉择。你可以北上,可以南下,可以向东,可以往西。

记者采访了不同年代的3位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年龄跨度有近40年,中间相隔着的时光里社会不断变迁,价值观不断变迁,选择大学的方向也不断变迁。

希望,他们的故事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启航吧,2014届考生。

挑城市、选专业、搏就业……

那时的大学哪有这么“挑”

绍兴文理学院:主打文化味

一座城市一所大学

“大哥”打的就是文化牌

晒晒学生明星

就业创业看看“榜样力量”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主打学生牌

40年前上大学

没有多少可以选择

读啥学校

和我的人生零关联

阴差阳错上浙大

人生最美风景

作为绍兴土生土长的最高学府,绍兴文理学院在招生中的策略显得非常大气。“我们在对外宣传中主要侧重的是绍兴的地方特色,强调绍兴这个文化名城与我们这所学校之间的融合,即一所大学在一个有文化的城市的概念。”绍兴文理学院学工部副主任、招生办主任梁瑜告诉记者,他们将招生宣传语确定为:魅力绍兴、鲁迅故里、江南学府。“魅力绍兴,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鲁迅故里,讲述的是这个城市的人文情怀,勾起学子对鲁迅的记忆;江南学府,描述的是一个水乡的高等学府。”

记者在该校今年的招生宣传册上看到,一张颇具水乡风情的校园风景照被摆在了首页,接着是一群戴着学士帽的学哥学姐从校园的林荫道上走出来的照片,并配上了“一座城市,一所大学”的注解。内页是关于绍兴城的介绍:公元前490年至今,绍兴建城已逾2500年。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人文荟萃,风景秀丽,被誉为——名士之乡、酒乡、桥乡、水乡、书法之乡、戏曲之乡……在绍兴文理学院求学,你将受到古越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同时,还配上了鲁迅故里、沈园、兰亭、东湖、风则江廊桥等风景照。最后,才是学校的介绍和招生的亮点、计划等。

梁瑜告诉记者,这样的宣传策略,在招生工作中还是挺管用的,每年都有近千名外地考生来求学。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招生策略上显得比较务实。“我们的办学宗旨是让人人成功。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成才,成就技术之长。第二是精神成才,成就人格之美。”该校招就业处主任包奕峰告诉记者,他们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导,所以比较强调榜样的力量。“去年,我们制作了一张招生用的大海报,就是请学生来当主角拍摄的,主题就是:与你共筑梦想。”

而记者也在采访中了解到,“榜样力量”是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主打的招生特色牌。在今年的招生简章上,就用比较大的篇幅刊登了学校精选的历届“就业创业新星”。比如2014届的毕业生韩志军,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自主创业“样板”。就读国际贸易务实专业的他,用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电子商务创业,成功从学校创业园孵化成一名年销售额达几百万元的淘宝店主,并注册成立了公司,创立了自己的卫浴品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艰苦创业的压力之下,他每次考试成绩均排名年段第一。在校期间,他还获得过浙江省第四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二等奖,2013年国家奖学金特别评审奖(全省10个获奖者中唯一的一个高职学生)。

那是快40年前的事啦!1977年,那年我才25岁,在城里的“绍兴市公房修理建筑工程队”上班,是一名钢筋工。记得那是秋天的一个清晨,我家门楣上广播喇叭里传出了大专院校恢复招生的消息。我想,党和政府要我们年轻人去考大学了,不考白不考;当然,我这样的文化水平,考了也白考。可是,既然党和政府要我们去考,白考也要考。于是,我就去单位报了名。

那时,没有文化复习的地方。正宗的高级中学绍兴有七八所:一中、二中,还有三中、四中、五中等,当时都是完全中学,这些学校不给我们社会青年文化复习的。我们就自己复习。我记得,我当时去文具店里买了一个圆规、一个量角器和一副三角板;又到单位车间里讨来了二三十张空白统计表——有一面可以写字的;从家里翻出了4本《毛泽东选集》,正式开始了我的文化复习,几周后就进了考场。

当时,许多好心人劝我别去“献丑”了:你又没读过高中,初中也没读完,怎么就想考大学了?是的,我是只读满了6年小学,初中读了一年多,后来“文革”开始了——就是在家玩了两年,下乡劳动了7年,上城工作了1年多,也没看过多少书。复习时,我就很后悔,为什么平日里不多学习学习呢。

后来,我居然考上线了。许多人来问我,你怎么写作文《路》的?我说,我写走“又红又专”的路,举了白求恩、陈景润两个事例,感觉写得比较顺手。毛主席的“老三篇”中就有《纪念白求恩》,大家都要背诵的,默写出来不在话下。陈景润的事迹又是当时妇孺皆知的,写起《路》来那叫一个顺手,洋洋洒洒不在话下。

说到填志愿,那时可不像现在,如今填志愿的参考书比得上一本厚字典了,我们那时是一张《浙江日报》里的一个版面,我是文科专业,可填志愿更少。因为我喜欢历史,我就分别填了杭州大学和浙江师范学院的历史系,后面又拖个中文系。那时,我不愿去北方的大学读书,怕北方的面食吃不习惯。

世事总是难料,那年夏天我最后被中文专业录取了,毕业后一直在家乡的中学里当语文教师,我也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学生身上。一晃30多年过去了,想来人生的轨迹和那年夏天,与这个有点不经意的第二志愿是那么息息相关着。

讲述者:夏龙(1977级大学生,退休教师)

讲述者:鸿琳(92、93届高考考生,现为公务员)

我是1973年生的,想起高考有许多的细节都已经淡忘,当年考了几分也记不太清了。但是对于高考的感觉,那种紧张得吓出一身汗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却依旧是那么清晰。或许对于我们“70后”来讲,高考改变命运是独一无二的人生道路,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出生在安徽农村的“70后”来说,能够走到如今的岗位,还是与高考密不可分的。

我们家算是村子里的知识分子家庭,因为我的父亲是村里的小学校长。在那个不给女娃读书的年代,父亲还是给我一直上到高中,我如愿参加高考,并且复读了一年再考。我有个大哥,比我大9岁,对我影响很大,他是1983年考上大学,1987年上了清华研究生的,我高考那会他已经在合肥科大工作了。1992年,我参加高考,当年我们全班“全军覆没”,没有一个人考上大学。第二年,我就收拾了行囊跟着哥哥到了合肥科大,认真复习了整整一年。

那时候,我读理科,也完全是受哥哥的影响。按照我自己的性格,其实最想做的就是老师,或者搞搞宣传什么的,因为我个性比较开朗。但是哥哥是清华计算机系专业毕业的,所以我这个妹妹在那样懵懂的年代里,好像自然也应该读这样的理工科,所以第二年我考取的专业是信息技术类的,那时候是大专,两年制的那种。

读书的那段时间,我做过校报,当过广播播音员,但是对于本专业的内容实在兴趣不大,其实我们后来有许多同学都成了计算机老师,或者是自主创业的代表,我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工作之后和自己的本专业基本无交集。我觉得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做到什么程度,最后还是由个性决定的。其实,你毕业后进入社会后都需要重新学习,有的工作好像和专业关系没那么大。

大学毕业之后,我被新昌的一家企业招聘到这里来,做的也是信息管理。那是我离开家乡的第一年,但是在新昌小县城我个人不是很满意自己的状态,后来就来了绍兴,并且通过考试成为了残联的工作人员。这之后,我在绍兴结婚生子,并且也在这里读了一个本科,职位几经变迁。如今,儿子已经上初中了,我的工作内容更是与计算机无关,但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在职场道路上你也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来。

讲述者:陶安娜(2010年毕业于绍兴市第一中学,高考文科653分,201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现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深造)

百名外教最有卖点

热心学姐自制“新生生存指南”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主打国际范

对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来说,最有卖点的当然是外教。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校长年聘有来自英、美、日、韩、法、德、意、俄、西班牙、加拿大等国的外籍教师近百名,是浙江省拥有外籍教师数量最多、国别最多、语种最多的高校之一。因此,在越秀招生宣传册的封面,就是以一群外教为主角。

不过,除了外教有吸引力,越秀的学姐也特别热心。最近,传播学专业有一位叫金邹莹的学姐就发了一条长微博,题为《越秀镜湖校区新生生存指南》。这篇长微博的文字相当俏皮,也非常实用,内容详细,分《饮食篇》《住宿篇》《学习篇》《媒体篇》《购物篇》《交通篇》《军训篇》,外加一些温馨提醒。

比如她告诉新生们,在越秀,你的饭卡要保存好了!因为你去超市啊、食堂啊、打热水啊,都是需要用饭卡的。最好在开学拿到饭卡后,就把卡背面的序号记下来,以防万一。同时,她也提醒新生们要防骗防盗防“学长”:冒充学生的人也挺多的,还有倒卖被子被套的。“学长”则分两种,一种是闲着没事儿干的,另一种就是闲着没事儿干并且带有一定私人目的的。“其实,学妹们你们没有多少学长的,一般都是‘学姐夫’。”

随便扫一扫

学校就在微信上

去年刚刚迁址绍兴的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用校园里的近万株向日葵吸引了新生们的眼球。4位辅导员老师在向日葵花丛中笑脸迎新的场景,让许多绍兴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体贴周到的服务才是该校在这个招生季中的主打牌。

“为帮助考生更全面了解我们的办学情况和招生政策,我们今年特别举行两场校园开放日暨2014年志愿填报咨询会。一场是6月23日举行的,在艺术类考生填报志愿之前;第二场将在7月19日举行,也是在本科第二批志愿填报之前。在这样的校园开放日中,新生和家长不仅可以参观校园,还能与我们的专业课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更好地填报适合自己的专业。”该学院学工部老师章国琴告诉记者,为了方便考生咨询,他们还专门开通了电话、网络咨询服务。即日起至8月初,每天早上8点半到晚上8点半,都有老师值班接听热线电话。与此同时,若考生需要更详细地了解相关学院、专业等方面的信息,还可以致电相关地区负责人电话咨询,这些负责人的手机号码都公布在学校的网站上。此外,他们还在浙江省教育厅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上接受咨询,开通了学院自己的招生网“考生咨询”信息平台,让考生可以通过网络留言等形式进行咨询。同时,该院已开通微信平台,考生也可通过扫二维码添加,了解更多信息。

学姐靓丽又养眼

住“湖景房”吃营养餐,点菜还用上iPad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主打服务性

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主打个性化

一打开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的网站,几张“美女照”就出现在眼前,边上还配有“来天目,更夺目”的宣传语。该校招生办的老师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在今年5月份刚拍的一组照片,这些学生都是学校艺术团的,青春靓丽,品学兼优,代表着学校的形象。

除了学姐靓照,一批由该学院园林学院学生手绘的校园风景图,也被用到了招生宣传中。实际上,这种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活跃校风的确很能体现在其中。在他们的校园里,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在学生公寓5幢前,有一根很萌的灯柱,上面刻画着“黑眼圈都出来了”“哥们儿”等在学生间流行的词语。比如教室的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分成理工组团与人文组团两大教学楼群,教室与教室之间都是连通的,下雨也不用担心会淋着。

此外,因为是全新建设的,学校的硬件设施也是比较优越的。位于学校东北角的学生公寓,环境幽静,设施齐全,4人一间,全部配备空气源太阳能热水器和空调。特别是3幢,条件特别优越,前面就是一个湖,被师生们称为“湖景房”。除了住得好,学生们吃得也不错。记者在学校三楼的小餐厅看到,那里点菜用上了时尚餐厅才有的iPad。同时,为了学生们吃好,该校后勤部门投资1600万元在学生食堂引进了洗碗机、米饭生产线、洗菜机等厨房设备,仅餐饮服务一项就引进高级烹调技师两名、高级公共营养师两名。

我上浙大,真的是阴差阳错的事儿。

那时我一心想读外语,比较好的就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咨询了一些人,得到的回复总结起来就是:北外的要求比较高,全省文科200名左右才有希望,上外稍稍低一些,说是400名左右的都有希望。我当时高考成绩是全省文科500多名,妈妈说那就第一志愿北外,第二志愿上外,第三志愿浙大,后面的随意。

如果听妈妈的话,这4年,我应该是在北京度过的,饱尝外语学习的苦与甜。可惜,志愿填报截止的前一天,我去高中拿资料,和班主任聊天,感觉北外是个太高的葡萄,跳一跳可能够不到。我动摇了,默默回家,把志愿改成了第一志愿上外,第二志愿浙大。

可是吧,生活仿佛总会以一种出其意料的方式给我们的人生添油加醋。那一年,上外分数创新高——656分,北外意外刷低——646分。于是,拿着653分的我,坐着20分钟的动车来到了天堂杭州。

我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时兴起。

因为浙大是大类培养教育,前两年不分专业。我所在的人文科学试验班可以有传媒学院、人文学院等很多选项,也可以跨专业去读法律或者外语。在这样一种自由、多元的环境下,我选择了不同专业的课程作为尝试。到最后选择中文系,是因为一位人文学院的老师。

他是学文艺学的,学识精专渊博,性格温和醇厚,文风犀利,分析精到。当时,我选了他教授的一门叫做《圣经与文学》的课程,一周6课时,3课时教授讲课,3课时学生讨论,学生被分为3个大组,每组约15人。

2012年的蝉鸣,映衬了我人生最丰满的夏天。每个星期,我都盼望着周四晚上短暂的两个多小时,来自不同学科的十几位同学围坐一圈,听着其中3位同学作主题发言,或感慨,或质疑,或共鸣,或争辩。我们在夜的掩护下,讨论着《失乐园》中撒旦的魅惑;在隐没的蝉鸣中,探究着《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超人主义”;在东区教学楼的地下停车场里,争辩过《纳尼亚传奇》是不是只是儿童读物。

而这一切思想火花的迸发和碰撞,都归因于这位教授。他习惯了静静地看我们发言,就像在聆听某些大师的讲座,偶尔提出一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让人一思考有醍醐灌顶之效;他擅长循循善诱,从不照本宣科,而是选择让知识一点点自由地流淌,滋润我们干涸的大脑。在他身上,我看到一种气度,一种真正的学者风范。

于是,感怀于“风范”的我,毅然决然地投入了中文系的怀抱。

回首自己的大学4年,好像一直是以一种“原来结果是这样”的姿态在进行,可这被推着走的人生中却有很多冥冥中的注定,大概是骨子里的兴趣和性格使然吧。站在大学的尾巴上,我很想感谢母校,感谢她让我在青春最美好的时光中,享受到了自由,并触摸到真实的自我。大学,真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本版撰文 记者 徐霞鸿 李丽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