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魏:功成身退的“辛亥老人”他填补了绍兴卫生专业机构设置的空白

日期:2011.09.18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绍兴卫生 

【地址】 地址1

【来源】 绍兴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系列专题报道之辛亥群英(8)

作为“辛亥大本营”,绍兴涌现出来的优秀的辛亥志士还有很多。作为光复会与同盟会骨干会员之一,绍兴东浦人陈魏(1885~1971)用革命的一生,传奇的人生,爱国主义的无私奉献精神,很好地诠释了光复会十六字誓言的真谛。

光复会十六字誓言的执笔者

“大通学堂”的监督

兼体操武术教官

“我爷爷祖居绍兴东浦赏祊村,因祖上两代在清朝年间都在江苏任两淮盐场大使之官职,主管盐业,所以家境显赫、丰裕。”陈魏的嫡亲孙子陈致春目前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工作,他对爷爷陈魏的生平事迹也比较有研究。他告诉记者,陈魏自幼随父生活在江苏南通金沙镇,7岁后父母双亡,由姨夫马幼渔抚养,传授书画与拳术。

1902年,时满17岁、风华正茂的青年陈魏,考取并进入上海理化传习所学习。这是一所著名的传授西方理化学科知识的新式学校。在这所充满反封建进步革命思潮的学校里的学习与生活,对他的以后正确选择革命道路,确定坚定的革命理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年秋天,陈魏经革命党人介绍,与反清风云人物徐锡麟相识,双方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且在反清思想上结为知己。徐锡麟十分欣赏这位文武双全,侠肝义胆,思想进步的年轻人。双方彻夜长谈,互相勉励,相约誓言,为反清大业、为民族解放共同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一年后,陈魏由徐锡麟介绍,加入军国民教育会(光复会前身),成为光复会骨干会员之一,并且是光复会十六字誓言“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执笔者。当时,徐锡麟、陶成章等辛亥先驱为反清大业需要,积蓄革命力量,在绍兴城西(今胜利西路563号)创办大通学堂,秘密培养革命骨干,同时作为反清革命活动基地。陈魏担任的是大通学堂的监督兼体操武术教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位,直接负责对革命学员的军事训练与日常管理。陈魏也的确不负众望,恪尽职守,为完成军事训练计划,在大通学堂操场率领众学员日夜操练,刻苦演习,严格要求,以促成一支训练有素的革命武装队伍。

受命于东京警察学校求学救国

多次远赴南洋筹集革命资金

1905年冬天,寒风彻骨,大雪纷飞,当时的中国还笼罩在满清王朝恐怖统治之下。为了寻求救国之路,团结汇集多方力量,陈魏与徐锡麟、陶成章等先驱同赴当时反清力量聚集的日本求学,由上海出发,坐渡轮直达日本。在日本首都东京,受到早已等候多时的同乡秋瑾、鲁迅等人热情接待。

为今后革命需要,当时留学计划是:陶成章、徐锡麟攻读步兵专业学科,陈魏攻读骑兵专业学科,龚宝铨攻读工兵专业学科,学成归国,为以后进入军界,发动反清武装暴动作必要准备。后因种种原因,进入东京振武学堂的留学计划无果而终。陶成章、徐锡麟等离开日本回国,继续组织领导革命,为今后的起义作准备。陈魏则留在日本东京,受命于东京警察学校求学。其间,陈魏刻苦攻读,广交黄兴等革命志士,开展反清地下组织活动。后来光复会与兴中会等会合并成立同盟会,陈魏也是重要成员之一。

1907年,震惊中外的皖浙起义失败,徐锡麟壮烈牺牲,秋瑾就义于绍兴城内轩亭口。陈魏因与秋瑾同为光复会骨干,既是亲密战友,又曾执教大通学堂,自然成了清廷通缉的要犯。虽然远在日本东京,但已受到在东京清廷特务多次跟踪,同时受到东京警察厅的格外关注与戒备,处境十分危险。为保存革命实力,出于安全上的考虑,陈魏被组织上通知离开东京,转入京都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主攻外科医学专业。经过4年的潜心刻苦学习,荣获外科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京都府学医、学行政管理。其间几年中,陈魏作为光复会与同盟会的骨干成员,与辛亥领袖志士陶成章等人分别多次在东京、大坂、京都等地募集资金,用于反清活动,为国内起义作准备。

此外,为了发动海外华侨支持国内反清运动,陈魏等志士在陶成章带领下,多次远赴南洋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动员为数众多的爱国侨民回国参加革命,以壮大革命力量,并筹集到了大量革命资金。

担任黄埔军校医院首任院长

恪守誓言功成身退转向医界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身在异乡日本待命的陈魏接到陶成章的通知,回国参加革命。一到上海,他就被任命为沪军都督府医科科长,负责都督府医务管理工作。后因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成果,实行独裁。随后“讨袁军”成立,黄兴为总司令,这位辛亥革命的领袖,在流亡日本时就曾与陈魏多次接触与交往,并结下革命友谊。黄兴对陈魏的革命才能与专业知识十分欣赏,当即推荐他任司令部军医处长。凭着执着的革命精神与日本所学专业知识,陈魏出色完成各项军医管理工作。

1926年,时值北伐军从广州出师北上,因陈魏出众的才华与声望,被任命为黄埔军校少将军医处长,并受令组建军校医院,兼医院首任院长。他亲自参与北伐战争,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中救治伤员,提供前线医疗保障。“当时,我爷爷已经拥有很高的声望与地位,本可以过上较安逸的生活,但他不留恋官场权力、金钱等俗物。”陈致春告诉记者,陈魏恪守当初光复会“功成身退”的誓言,激流勇退。“4·12”政变后,他毅然决定从军界转向医界。他先后任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和北京医科大学教授,不断开展医学讲座与研究,颇有医学成果,历经数年,出版了不少书籍,如《对解剖学的研究》等。后又在山东青岛市任卫生部门负责人,创立青岛市传染病医院并兼医院院长之职,为改善青岛市民众的医疗卫生条件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当地享有较高声誉。抗战爆发后,陈魏从青岛至沪,担任上海市卫生处长等要职,并兼上海传染病医院院长一职,历经数年,为上海传染病医学和相关医疗卫生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变卖家产改善家乡人民医疗条件

填补绍兴卫生专业机构设置的空白

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陈魏怀着对故乡浓厚的感情,回到阔别多年的绍兴。目睹当时绍兴医疗条件十分简陋,无法向百姓提供起码的医疗服务与急需药品,导致一些百姓因急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家庭破碎的凄惨景象,陈魏心中无限感慨,从而产生要改善家乡医疗条件的迫切愿望。

当时正值省立绍兴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前身)因抗战结束从温州永嘉迁来,急需院长人才。于是,应当时浙江省卫生厅长之邀,出于对家乡人民的深情与重托,陈魏毫不犹豫答应了。省立绍兴医院职责范围,不仅要向本地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同时承担对永嘉、慈溪、金华、萧山等浙东部分地区各医院管理服务,涉及范围较大。当时医院刚从永嘉迁来,坐落于绍兴城中东街开元寺(今市区东街561号),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仅有病床三十六张,房舍简陋,下雨漏水,同时面临设备破旧、人手短缺、技术低下等十分不利的窘迫状况。由于资金十分紧缺,医务人员正常的工资都难以维持。

面对种种压力,陈魏开始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上海、杭州等各大城市奔走呼告,用自己原先曾在政界、军界尚存的威望与影响力,致信上门等方式联络拜会多方商贾名流、军政显要,多方集资。“他的赤诚深深感动了邵力子等乡贤与梅兰芳、马连良等京剧大师,大家纷纷捐款以表爱心,同时在上海大剧院发动了一场由旅沪绍兴同乡会领衔,梅兰芳等京剧大师主演的三天义演。”陈致春告诉记者,他爷爷的感人义举也深深影响了朱仲华、金汤侯等绍兴诸多乡绅,他们也纷纷慷慨解囊,而其余不足的部分则是由他爷爷多年积蓄与变卖家产所垫付。

在陈魏的努力下,省立绍兴医院得以扩建与改建。建成800平方米二层住院楼一座,添置更新不少设备、仪器,人员规模也增加了3倍,门诊病人由日场100人次增至350人次,住院床位由30多张扩大到300张,几乎上升了十倍的收容量。另外,他创立了当时绍兴的护士学校、助产士学校(绍兴卫校前身),设置地方病研究所,增设妇保产院、设立传染病院,于绍兴全市各处设分院或卫生院,填补了全市卫生专业机构设置的空白,显著改变了当时绍兴百姓就医条件落后不足的状况。

“晚年时,爷爷虽然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但仍坚毅执著、乐观向上。他不忘勤奋学习,坚持锻炼身体,刻苦钻研中医、西医等学科,还出版了《气功推理》《长寿要诀》等专业著作。”陈致春告诉记者,1971年10月,这位“辛亥老人”走完了他的传奇一生,享年86岁。在他最后弥留之际,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大业。

本版由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协办

本版撰文 记者徐霞鸿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