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浅议

日期:2003.01.25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作者】 赵华

【关键词】 兰亭序 

【地址】 地址1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使王羲之名垂于世的是其书 法,而书法中尤重于世的,则是其 行书《兰亭序》。它使后代不知有 多少人为之倾倒,以致顶礼膜拜。 唐太宗则更是不忍释手,终使其 随葬于昭陵地下。几十年来,我从 习学《兰亭序》中悟出几许道理。 现不揣浅陋,谈几点联想与体会, 恳望社会同好不吝赐正。$$ 《兰亭序》植根深广,博大精 深,亘古独存$$ 老子曰:“九层之台,起于垒 土。”一个人的成功,绝对不会是 空中楼阁,而是与他的家世、社 交、个人秉赋、勤奋精神密切相关 的;王羲之闻名于世是他自身各 方面条件综合促成的。王羲之,字 逸少,生于世宦望族,官至右军将 军、会稽内史。其父辈、兄弟、子 侄、妻媳中有多人以书法名于当 世,其友谢安一家的书法,也为人 称道;他的蒙师卫夫人更是当时 的大书法家。这样的家庭和社会 环境,对他的书艺构成了一个有 益的良性循环。$$ 王羲之的峻节高品也构筑了 他成为书圣的内涵。他“幼讷于 言”,“及长辩赡,以骨鲠称”,不阿 世俗,不重名利,“朝廷频召为侍 序、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 将军,又推迁不拜。”他为官清正, 常以国家为重,后值“东土饥荒, 羲之辄开仓赈贷”。对于朝廷繁重 的赋税,他“每上疏争之”。王羲之 自幼倜傥豁达,行不媚俗。在太尉 郗鉴向他家求婿时,他的兄弟们 听到消息后,都很拘谨,惟独他在 东床上坦腹而食,似未闻见,留下 了“东床坦腹”的千古佳话。$$ 他7岁便学习书法,颖敏勤 奋,博采众长。他初学卫夫人,后 来渡江北上,见到了李斯、曹喜的 篆书;继至许昌,遍览钟繇、梁鹄 等名家的楷书和隶书;后经洛阳, 为见到蔡邕的《三体石经》的篆书 隶书而欣喜;之后又在从兄王俭 处读了张昶的《华岳碑》,眼界为 之大开。至此,他即悟出:只学一 个卫夫人的书法,是“徒费年月 耳”,于是转向众碑学习。经过反 复探求,勤学苦练,继承和改革前 代真书、章节的用笔,精研体势, 独辟蹊径,一变汉魏质朴书风,使 行书、草书流美研丽,达到了“贵 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终于 创造性地形成博大精深、亘古独 步的神韵风貌,成为千古宗法的 “书圣”,为后人追思膜拜。$$ 《兰亭序》粉黛无施,遒丽天 成$$ 《兰亭序》书写时间为东晋穆 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正值王 羲之的“知天命”之年。当时穆帝 年少,权臣辅政,北伐屡败,库廪 空匮。身为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几 番谏阻均不见纳,他痛感当道者 的误国,遂在修禊日(古时临水为 祭,以消除不祥风俗)宴集时借作 诗序阐发了对虚妄清谈世风的感 慨,力斥老庄“一死生”的“无为” 生死观。《兰亭序》书法毫无矫揉 造作之处,一任天纵,又集前代 篆、隶、真、章之大成,为历代所推 崇。$$ 《兰亭序》全篇28行,共324 字。其笔法、结构、章法三方面各 自称雄又互不相侵,配合默契,如 行云流水,生动自然。$$ 在笔法上,它提按分明、收起 得当、一笔不苟、十分精当。用笔 以中锋为主,线条圆劲而有立体 感。难怪唐代何延之赞它“遒美劲 健,绝代特出”。在结构上,《兰亭 序》极尽变化,或似楷书,或取草 意。平稳中寓险峻,婀娜多姿,遇 到“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变转 悉异”。如《序》中“之”字最多,竟 至20个。它们或工如真楷,或流利 如草,千姿百态,仪态万端。尽管 重字多,然王羲之都能随其上下, 使变化确当。《兰亭序》在章法上 采取了以纵行为主,横行无列的 形式。大小字形,参差相间;长短 配合,错落有致。上下笔划互相映 带,顾盼有情,气脉贯通,一气呵 成。明代大书法家童其昌说:“古 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右军 《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 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 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