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觉醒与回归《兰亭序》之序――兰亭修禊

日期:2011.12.28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地址】 地址1

【来源】 大众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清流激湍”水滴

“流觞曲水”笔洗

“崇山峻岭”笔山

“崇山峻岭”笔山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笔筒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印缸

“畅叙幽情”色盘

  是谁掀起了记忆的帘门,让思绪重回那个天朗气清的山阴道上;是谁推开了心灵的窗户,谛听似曾相识的故人老友放声吟唱;是谁放纵情感的激流,把通体涤净,变成空山新雨后的一朵清荷……我思故我在。

  1600年前那段暮春的时光,当王羲之笔墨停下的瞬间,一个关于乐与痛、生与死的叩问从此流淌千年。

  而今,这叩问被栩栩轻移到清润空幽的陶瓷之上,恍若梦回兰亭,语无声处胜有声。

 

  这是一种奢侈,这是一种超脱,这是一种关于生命的最高诘问。

  品读兰亭修禊文房雅玩,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

  站在21世纪的高岗上,1600年前那段暮春时光发生的故事至今让我们心荡神摇。故事的主人公王羲之与众多文人雅士共同上演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著名聚会,后人形容为“春光之会”。

  所谓修禊,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文人借此机会饮酒赋诗。

  为什么要修禊修禊的何止身体

  用神来之笔,用生死之问,王羲之笔墨下流出的感叹激动着、感奋着无数后来之人。隔着千年时空,这兰亭的“修禊之事”成就了《兰亭序》,从此,它与后来者的对话就再也不能停止。《兰亭序》遂成中华民族的心灵史诗,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永恒意象。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序》最后一句发出了自信而肯定的预言。

  华光陶瓷兰亭修禊文房雅玩艺术作品的诞生,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次“春光之会”的无限感怀。

 

  艺术的再现:

 陶瓷之上的重生

  用古老承载古老,用创新表现古老。在中国智慧与文化的表现者陶瓷之上,任何艺术形式的再现,都注定幻发一种神奇的魅力。

  2012年新年,华光陶瓷兰亭修禊文房雅玩艺术作品将在上海《东方卫视》以全国同步抢拍的形式上市。这是2011年岁末华光陶瓷为中国陶瓷文化做出的一次带有标志意义的尝试与贡献。

  在华光陶瓷邀约国际顶尖艺术家的合力创作下,1600年前的兰亭修禊跃然在陶瓷之上,再次引发出《兰亭序》震撼人心的魅力。《兰亭序》里描绘的灵动场景和动人的感叹,化作一个个精巧婉约的文化艺术创意,无论是笔洗、水滴,还是笔山、色盘,以至于笔筒、印缸,都与《兰亭序》有着出神入化的灵感对接,让人怀想,发人深思。

  借着华青瓷的有力衬托和深刻展现,兰亭修禊文房雅玩作品表现出的特有的生命意识,把中国青瓷艺术及中国陶瓷文化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遥想当年有这么一场春光之会。公元353年暮春之际,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位东晋名士,相聚兰亭。依循俗例,三月三,在水滨举行“修禊”盛事,祓除不详。兰亭外,崇山峻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园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群贤毕至,列坐于流杯亭,戏饮“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感慨人生无常,感叹乐痛悲欢,感念古今未来,最后成诗三十七首。

  然而,诗无序不成集,王羲之美酒养性,诗性墨趣大发,笔自空降,一挥而就,其文至妙,其墨更妙,文与字相映,一派“宁作我”的江南诸子风采,《兰亭序》遂成千古绝唱。

  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次春光之会、文化盛会、生命之会。王羲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山水是透明的,人以山水为镜,照见自我;映照山水,山水因之而有灵性,这就是人与山川相竞发了。

  华光陶瓷兰亭修禊文房雅玩艺术作品以清润空幽的华青瓷为体,由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岩设计造型、国际著名国画家胡考(新加坡)及中国著名书法家许思豪联手装饰设计,选取了《兰亭序》记叙的最有生命感觉的6个画面,创意而成文房作品。分别是“流觞曲水”笔洗、“清流激湍”水滴、“崇山峻岭”笔山、“畅叙幽情”色盘、“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笔筒、“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印缸。

  欣赏兰亭修禊文房雅玩,你会被一种灵动而深厚的生命意识所感动。装饰技法完全用中国传统水墨笔法和精妙书法艺术完成,景物与人物构成的画面并不宏大,但却有葱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但见,细笔青绿,树木扶疏,幽篁处处,间以环山流水,两岸有古衣冠数十,或立或坐,各具情态。画面简洁,线条疏密得当,完美表现出王羲之书法所特有的豪放、洒脱。

  艺术的再现,绝非简单的模仿,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兰亭修禊文房雅玩作品在陶瓷与书画艺术的重合交织中显示出别样的新意和魅力,这是对中华灿烂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陶瓷艺术自身的一次创新与突破。

 

  审美的超越:

 穿越千年的感动

  既为艺术陶瓷,艺术在先,陶瓷在后,作品归结于陶瓷之上。不同于其他一些艺术形式,陶瓷的美一定脱不开陶瓷本身的美。可以说,陶瓷之美决定着陶瓷艺术之美。

  而兰亭修禊文房雅玩之美有赖于华青瓷的瓷质之美,进一步讲,是瓷质美与内容美共同构成了作品的卓越独特之美。

  青瓷的绝世之美,与一首诗有关。传说北宋末年的徽宗赵佶这位艺术上极具造诣的皇帝,曾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为之倾倒,并挥笔写下了“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这句诗,并要求工匠们造出“雨过天青”般颜色的瓷。这位笃信道教崇尚自然的皇帝如愿得到了那种介于蓝与绿的天青色。

  有人说这首诗并非宋徽宗所写,而是来自后周柴世宗的御批。其实,这首诗的意义在于提升了古人对天青色的想象空间,打开了心灵的窗户。是谁写的,实际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天青色从此成为中华民族魂牵梦萦的一道色彩,天青色所蕴含的深沉、优雅、含蓄的美学境界,成为遥不可及的精神高度。

  经过多少年的沉淀和感悟,青,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颜色,或者说,这种简单的颜色竟有如此大的张力和表现力,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心灵诉求,导引着一个民族的美学信仰,寄托着人类未来的美好希望。

  留住这抹天青,成为历朝历代不约而同的追求与信仰。从商周开始,中华民族喜爱青瓷的历史可谓绵延不绝。当宋徽宗写那首诗的时候,中国王朝打造青瓷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年代。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民间雅士,都以制作和拥有青瓷为荣。作为与中华民族文化几乎一样长远的陶瓷,自然承担起“尚青”文化表现与传达的责任。陶瓷的相对永久性与光华朗润的品质特点,赋予了“尚青”文化一种独特永恒的魁力和深度的传承效果。这也就是青瓷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超绝、蔚为壮观的原因。

  华光陶瓷研发出的华青瓷之于历代青瓷,有文化的延续,更有形式美的创新。华青瓷折射与承载的美,浸染着时代的审美情趣,满足了人们的心灵需求,表现出集文化与审美为一体的先进性。

  华光陶瓷董事长苏同强说:“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它最先进的代表性的产品,这是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所决定的,如果一味模仿过去,只能代表着倒退。华青瓷就是华光对于中国青瓷的一种全新创造和完全奉献。”

  质地美。从里到外散发的优雅沉静,标志着华青瓷制作技术迈向新的更高的层次。华青瓷根据玉的发色机理,在原料中加入了稀土元素,通过烧成过程中产生的神秘窑变形成结晶体,呈现出温润如玉、晶莹透亮的现代青瓷之美。历史上的青瓷,其绿色往往局限于表层的厚重的绿色釉面,而华青瓷是在透明的色中折射出坯体清润的绿色,青色从内到外,由里及表通透展现,青得空幽且直触人的心灵。这种质地感,使华青瓷在制造技术上超越任何一类青瓷。

  空幽感。这是华青瓷对天青色的最具创意的发现与表达。华青瓷摒弃了偏黄、偏褐的青色,而选择向淡绿和微蓝的冷青色发展,这是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有着直接关系的。冷青色调,再加上整体通透性,给人一种空灵幽深的感觉,这是在历代青瓷不曾有或者说不曾达到的效果,也是只有利用现代科技才能实现的创新。空幽感的体现,深度适应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这是华青瓷在中国青瓷美学境界上的重大突破。

  如果说玉石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晶莹剔透,浑身散发着自然高贵的诱惑与美丽;那么,华青瓷则是人类主动适应大自然的创造所得,赋物随形,净心铭志,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与诗意的追求。

  正是在华青瓷的承载下,兰亭修禊文房雅玩展现出激动人心的灵性之美。这与看张艺谋导演的《丽江印象》大型实景剧,感受完全一样。《丽江印象》最震撼的不是演员之众,而是云雾变幻的玉龙雪山作为背景提供的那种空旷、古朴与苍凉,演到最后,玉龙雪山已经把现场的所有观众完全“吸”进去了,全场只留下满地的感叹与热泪。兰亭修禊文房雅玩也是如此。文化雅士们聚会的情景固然吸引人,但华青瓷创造的清灵和空幽为作品抹上了挥之不去的感觉,这种感觉成为渗透观者心灵的东西。

 

  文化的觉醒:

 呼应时代的强音

  初读作品兰亭修禊文房雅玩,你会心生感叹:原来陶瓷可以选择和表现这样的题材,原来陶瓷可以离这个时代和心灵很近很近。

  陶瓷的魅力与价值在艺术之外,当有更深厚的源泉所在。

  今年11月,世界陶瓷两大著名品牌德国罗森塔尔与美国兰纳克斯先后派出总经理和亚洲区副总裁秘密访问华光陶瓷。两家企业的代表看完华光陶瓷的全系列产品,赞叹不已,他们不仅被华光高超的制造技术所折服,更对华光带有鲜明民族元素和现代设计风格的产品所着迷。

  众所周知,中国当代陶瓷在与世界先进陶瓷的竞争角逐中一直处于落后的位置。中国是陶瓷大国,却不是陶瓷强国。

  输在哪里华光陶瓷董事长苏同强认为,不怕输在技术和工艺上,就怕输在精神与文化上。陶瓷产业的强大与否,技术和工艺只是基础,精神与文化才是产品价值的核心体现和竞争关键。

  熟悉中国陶瓷历史的人都知道,每一个陶瓷大发展的时代都留下了一些不巧的作品。这些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精巧与婉约之美,一山、一水、一花、一鸟,莫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细腻与雅致。但除此之外,我们总感觉少了点东西,少了些像中国书画那样的大题材与大写意。

  华光陶瓷兰亭修禊文房雅玩作品恰恰是在大题材和大写意上勇敢走出了一步。所谓大题材,是说陶瓷也可以表现深沉复杂的生命意识,主题直指生死乐痛的大主题;大写意,不是指手法技巧上的潇洒豪放,而是指作品精选象征性元素所凸显的思想高度。无论是“流觞曲水”笔洗、“清流激湍”水滴,还是“崇山峻岭”笔山、“畅叙幽情”色盘、“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笔筒、“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印缸,都有极强的暗喻意义。

  选择在大题材和大写意道路上疾行,显示华光陶瓷在文化创意上的深度思考与执著实践。在华光陶瓷看来,中国陶瓷觉醒与回归的时刻到了。觉醒意味着责任,是中国陶瓷千年魂灵的坚守;觉醒意味着行动,是与时俱进的超越与创新,是现代制瓷工艺与社会主流文化和谐相融的探索。回归,则意味着文化与价值的重新归位,是国瓷主流文化与先进审美观的传承与复兴。

  中国陶瓷文化的觉醒与回归,来源于华光陶瓷对产业本质的认识和企业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真实体验。

  华光陶瓷的决策者和设计师们认为,既然文化是个多维概念,那么文化当中就有主流和支流之分;既然文化因时而变,就有传承与创新的对接和延续。只有主流文化才能支撑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才能感召、引导和教化人们的心灵。只有历史文化和现代精神凝结一体的作品,才具有超越时空的传承价值。

  像一个探险家,华光陶瓷尝试着把陶瓷文化定位于社会主流先进文化,为此小心翼翼却又充满信心地大胆尝试,而每一次尝试的结果都让他们更加准确地找到了与此文化相匹配的“主流人群”,找到了接纳并推广这一文化理念的社会先进群体。

  正是在这种先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兰亭修禊文房雅玩作品才会打破几千年以来陶瓷创作的惯常思路,而率先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向文化高地进军的创新意识。

 

  瓷上一梦回兰亭,兰亭修禊引序《兰亭序》。

  1600年前那段暮春的时光,当王羲之笔墨驻停的瞬间,他可曾想到今人在陶瓷之上为其而作的绚烂景象

  (孙昕 任歌)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