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临摹《兰亭序》创作出75种风格摹本

日期:2011.03.17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兰亭序 

【地址】 地址1

【来源】 新消息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本报记者 安小霞/文 魏巍/图

78岁的朱继明老人凭着一股顽强的倔劲,用5年时间临摹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他临摹《兰亭序》,将其呈现到各种材质的载体上,创作出花瓶版、地图版、英语版等75种风格迥异的《兰亭序》摹本。

3月16日一大早,记者来到银川市兴庆区宗睦巷朱继明老人的家里。老人瘦弱干练,在他的练字室里,一张高低床上摆满了各种风格的《兰亭序》,老人摸着这些作品爱不释手。

朱继明老人退休后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与书法结缘。2001年9月,他和老伴到广州小儿子家度假,一次在街头闲逛时,捡到一根破旧的毛笔,这引起老人的深思:“与其整天无所事事,何不练书法消磨时间?”老人的想法得到儿子的支持,从此老人开始在书法上“蹒跚学步”。

老人开始临摹楷体、行书,3年下来小有收获,有人拿着他的字去送礼。2004年底,老人向区内几位书法家讨教经验,有书法家提议:“若要练好行书就得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入手。”听得此话,老人下定决心,一定要在5年内搞出一番名堂。老人的决心引来儿子扑哧一笑,儿子与父亲打赌,如果5年内有人买父亲的作品,他将奖励父亲1万元。老人还真当了回事,搜集来唐朝至现代的22种《兰亭序》的摹本,仔细比对、认真研究,并逐字对照临习,每天坚持临摹七八个小时。期间,老人也曾想放弃,但在老伴的鼓励下又重拾毛笔,当练习到第40遍的时候,“才真正找到感觉”。这时,有人用20支毛笔交换了老人临摹的一幅《兰亭序》。

第一笔物物交换,坚定了老人的信心。老人说,从2007年开始,他尝试在的确良布、呢子布、绢纸、泥金纸上临写《兰亭序》,“创作一幅这样的作品少则7小时,多则一个多月时间”。之后,老人突发奇想,又在宁夏滩羊皮上临写《兰亭序》,“不打格子一气呵成”,让不少书法迷吃惊不已。随后,老人又创作了花瓶版、扇形、地图版、英语版等75种风格迥异的《兰亭序》摹本。这些作品尺寸最长的5米,最短的0.65米,字体最大的14厘米,最小的0.3厘米。

老人告诉记者,他正在创作另一种版本的《兰亭序》,整幅作品分为三部分:临写的《兰亭序》,王羲之的画像,再附加英文版。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