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笑而不答

日期:2013.06.24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地址】 地址1

【来源】 皖江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对一个胸无点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民来说,似乎有点苛刻。她不过是依人性本能行事罢了。她目睹王羲之写字,比制作扇子容易多了。

顾鸣

题扇桥,是绍兴一景。石拱桥被岁月折腾得斑驳粗糙,和随处可见的古老小桥没有太大的差别。游客到这里拍照留念,意不在风景,是奔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而来。一千七百多年前,王羲之辞官隐居,住在附近的蕺山脚下。有一次路过这里,正巧有老妇在叫卖六角竹扇。竹扇做得精巧玲珑,很是抢眼,却无人问津。老妇可能急等着钱买米下锅呢,眼巴巴地望着过往行人。可能是上天安排的机缘,王羲之从朋友那里得到了好笔墨,心情特好,见了洁白的竹扇,有了试笔的冲动。便拿起竹扇,一口气写了十几个扇面。老妇不识字,以为客人做记号买下扇子呢。直到王羲之收笔要离开,这才急了,说:你把扇子涂抹成这样了,我卖给谁去呀?王羲之笑着说:婆婆莫急,你就说这是王右军写的字,一百钱一把,少了不卖。

还没等老妇回过神来,行人纷纷聚拢过来,抢着买扇子。

老妇像是在做梦,一下子就得了一千多钱。她和老伴儿子,累死累活一年也得不到这么多钱。更幸运的是,题扇的事写进了《晋书》王羲之传,她也跟着留名青史了。今天如果要拍王羲之的电视剧,题扇这一情节是断不可缺的。这老妇有不少戏可演绎呢。如果我是导演,一定要在题扇桥附近,物色土生土长的老妇来客串。我留心观察住在老屋里的老婆婆们,有的在水埠浣洗,有的在门前择菜,有的背靠竹椅在打盹。她们头发花白,脸上爬滿皱纹,看人时不时露出笑容,和善可亲。或许她们里头,真有一千多年前那幸运老妇的后人呢。遗传基因绵绵不绝,五官形似也是有可能的。让她穿上魏晋时的粗麻衣裙,就可再现那段有趣的历史故事了。

不过,演完戏回家之后,街坊四邻未必都会恭贺她。弄不好还要嘲笑几句。原来,史书里记载,那老妇有点贪心,过几天又到桥头,把家里所有的竹扇都带来了,守候着王羲之,请他在扇上写字。

“王羲之爱鹅,得了他这么大的好处,不拿只大白鹅来酬谢,反倒抱来大摞扇子,不通人情,枉活这么大年纪了。”

“贪心呀,敢情想发横财,买田造屋哟。”

“一介草民,竟然差遣右军大人写字卖钱,脑子进水了吧。”

对于老妇人第二次请王羲之题扇,民间的评议,估计一千多年前后不会有太大差别。这些评议涉及到节制人欲的修德命题,自然不无道理,但对一个胸无点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民来说,似乎有点苛刻。她不过是依人性本能行事罢了。她目睹王羲之写字,比制作扇子容易多了。再说写几十把扇子也费不了多大的工夫。举手之劳,就算贵人帮衬穷人发点小财,让她过几天温饱日子吧。

那么王羲之作何反应呢?史书上记载很简单:笑而不答。

什么样的笑,讥笑?讪笑?冷笑?都不是。应该是和善宽容之笑。

不过他的宽容是有原则的,那就是不鼓励贪欲膨胀,所以他笑而不答。不答,就是委婉拒绝再在扇上写字。此时无言胜有言,因为说什么都可能引起误解,甚至伤害到对方。不答,其实是一种智慧,给对方留个识趣而下的台阶,同时也控制自已不去逾越对方尊严的底线。这种智慧源于对人世间的宽容情怀,有之,便是德行高尚者了。孔子说的仁者爱人,大概也是这意思。字如其人,王羲之在《兰亭序》飘逸的笔墨里,也许附丽了“笑而不答”式的智慧密码吧。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