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摹本为什么如此珍贵?

日期:2013.01.24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地址】 地址1

【来源】 都市快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绍兴书圣故里,用王羲之的书法装饰了整个历史街区。这是一家小吃店墙上的《二谢帖》。

帝王推崇

唐太宗用《兰亭序》陪葬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与历代帝王的推崇有很大关系。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历代帝王们的推崇,王羲之才有了任何书法家都没能拥有的地位。

最初欣赏并重视王羲之的皇帝是南朝的梁武帝。若是放在今天,梁武帝可以说是一个铁杆粉丝,他共搜集了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的作品达15000多件,不过遗憾的是,因为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留存下来的作品很少。

真正把王羲之推上“书圣”神坛的则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可以称得上是“最爱”王羲之的皇帝了。他不仅以帝王的权势确立了王羲之书法的“正宗”地位,还开展了举国上下甚至扩至海外的“尊王运动”。通常,流传至日本的王羲之摹本就是在这时候,由遣唐使于中国带到日本,多数由皇室收藏。

《旧唐书·褚遂良传》中曾有记载,唐太宗曾下令让臣下“用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一时之间,“天下争赍古书,诸阙以献”。当时君王喜爱王羲之几乎尽人皆知,于是王羲之的真迹在民间几乎片纸只字难求。

在王羲之的这些作品里,唐太宗尤其对得来不易的《兰亭序》爱不释手。据说,直到死前,他还把太子李治叫到床前,反复叮嘱他,一定要把这些他爱的“王羲之”和他一起葬到昭陵,特别是《兰亭序》,让这些书法永远伴他左右。

再后来,尽管宋代的太宗、高宗、孝宗也都非常尊崇王羲之。但因为经过战乱和时间的磨蚀,王羲之存世真迹已经很少了,宋代内府所藏王羲之书法数量已经锐减,仅能达到唐代内府数量的十分之一,而能被视为真迹的仅几件而已。到清代,几乎已经鲜有王羲之真迹留存。

学界看法

他发现和表现了书法的美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博士、副教授方波,对王羲之的书法颇有研究,他认为,“书圣”的字之所以会受到如此追捧,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可以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出来”。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方波说,提到王羲之,一定绕不开他一生的巅峰书法作品《兰亭序》,行云流水,潇洒飘逸,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横、竖、点、撇、钩、折、捺,每一字姿态都不同,可以说他的笔锋使用已经出神入化,加上这些真迹都已经找不到了,他的字价值就更高了”。

绍兴兰亭书法研究所副所长毛万宝说,王羲之的字里处处蕴藏着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一管毛笔,行走在行楷之间,书写速度不疾不徐,而他的字又是雅俗共赏。“他的字每个人都可以看得懂,行云流水很潇洒。”

真迹难觅,摹本就拥有了可以与真迹相比拟的艺术研究价值。那么为什么摹本可以等价真迹呢?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书记沈浩教授介绍,通常情况,王羲之传世的法帖基本分为摹本、临本、仿本三类,摹本是将透明的蜡纸蒙在原迹上面,映着日光,仔细钩摹轮廓再填墨,即“双钩廓填本”,又称为“响搨”。这种复制方法始于唐朝,主要是宫廷为一些重要的藏品保存副本,也有记载皇帝会命人制作一些珍贵藏品的副本赏赐给大臣。因为双钩填墨非常耗时耗工,不仅技术要求很高,失败率也很高,所以非一般百姓能够进行,只在皇宫中才有。

临本和仿本相对要方便一些,前者是面对原作,边看边临,虽然不如双钩填墨忠实原作,但气韵比较流畅;后者是在没有蓝本的情况下,凭自己的印象,仿学某人笔迹。

这三种方法相比较,在忠实存真方面,精细的摹拓本显然最具神形兼备的特点,虽然是一种摹本,但是在双钩填墨的作品中,看到其中非常细小的笔触,有的比头发丝还要细。正因为是这样一点点描出来的,所以书法中有很多飞白和藕断丝连,双钩填墨都可以表现出来。沈浩说,它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仿制品、赝品,它完全是古人的一种再创作,所以自古双钩填墨就有“下真迹一等”的赞誉。尤其是在真迹无存的情况下,唐宋摹本自然价值连城,中间,又以唐摹本最精。

以《兰亭序》为例,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后不知所终,现在为人称道的是《虞摹兰亭序》《褚摹兰亭序》和《冯摹兰亭序》三种摹本,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道劲,价值连城。

据统计,现存的唐摹本王羲之不到二十帖,《快雪时晴帖》等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丧乱帖》等收藏于日本,《姨母帖》《初月帖》(合装于《万岁通天帖》中)在辽宁省博物馆,《寒切帖》在天津艺术博物馆,《行穰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多知道一点】

王羲之生平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汉族人。出生于江南洛社(今江苏省无锡市江南洛社惠山区洛社镇),系名门望族(琅琊王氏),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有“书圣”之称。又因为他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初三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

可以去绍兴看看书圣故里

王羲之留下千古绝唱《兰亭序》的地方,在绍兴市西南方向十余公里处,这里因越王勾践植兰和汉代设置驿亭而得名“兰亭”。浙江绍兴兰亭书法研究所毛万宝介绍说,兰亭是书法文化的象征。虽然历经沧桑巨变,但在南朝以后历代帝王、地方官员与文人雅士的呵护下,还是得到了较好的留存与延续。除了兰亭之外,在绍兴与王羲之有关的还有市区内的书圣故里。这里保存的名胜古迹非常多,戒珠讲寺、蕺山书院、题扇桥、躲婆弄、笔飞弄、墨池等等不胜枚举,其中不少古迹都流传着王羲之的趣事逸闻。

哪里能看到王羲之摹本?

《快雪时晴帖》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疑为唐代摹本,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为一封书札,内容为作者在大雪初晴时,表达雪后愉快的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行穰帖》

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传为米芾再临本,纵24.4厘米、横8.9厘米,两行15字。

《丧乱帖》

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唐摹本。该帖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63厘米,共8行,计62字。

《孔侍中帖》

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为唐代摹拓墨迹,是王羲之作品双钩廓填而形成的钩摹本,与《频有哀祸帖》《忧悬帖》合装,总称为《孔侍中帖》。纵24.8厘米、宽41.8厘米,共计3行25字。

《姨母帖》

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姨母帖》与《初月帖》均为唐摹本。《姨母帖》纵26.3厘米、横32厘米,6行42字,为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初月帖》8行61字。两帖合装于《万岁通天帖》中。

《寒切帖》

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纸本墨迹,唐代钩摹本。纵26厘米、横21.5厘米,5行50字。

《上虞帖》

藏于上海博物馆,纵23.5厘米、横26厘米,7行58字,唐摹本。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