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的书法造诣(中)

日期:2001.08.22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作者】 张志和

【关键词】 王羲之 

【地址】 地址1

【来源】 中国文物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王羲之的楷书,今所能见到的几种都是小楷,最 具代表性的是《乐毅论》。此帖写于东晋永和四年 (348年),据说此帖系王羲之专门写给他的幼子王献 之的范本,故此帖末尾刻有“永和四年书付官奴 (官奴是王献之的字)”数字。又传说此书系王羲之 亲书于石,唐太宗酷爱书法,尤其喜爱王羲之的字, 所藏王氏书法墨迹颇多,惟独《乐毅论》为刻帖。 唐太宗搜得《乐毅论》原刻石,临终以此随葬,后 被人掘墓得之,传至宋代,原石已磨砺残损,末行 仅存一“海”字,因而后世称这种宋拓本为“海字 本”。“海字本”的翻刻本颇多,但一蟹不如一蟹。 此帖有唐代摹本传世,传世刻本以“秘阁本”和 “越州石氏刻本”为精妙。王氏此帖属有意作书, “笔势精妙,备尽楷则”,颇能见其艺术造诣。其余 列在他名下的,还有《孝女曹娥碑》、《黄庭经》、 《东方朔画赞》等。《黄庭经》的真伪难辨,《晋 书·王羲之传》作《道德经》。但晋唐诸大家对《黄 庭经》都颇为看重,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有该帖的 临本。但原帖屡经翻刻,已是神韵全失,徒见模糊 的轮廓了。$$ 不过,要评价王羲之的楷书成就,还得看上述数 帖。这些作品,最可看重的地方,在于王羲之以前的 楷书,如钟繇的《宣示表》等,虽已具有楷书的面目, 但尚未脱尽隶意,字型略呈扁方,点画各异;没有明 显的法度。而王羲之的小楷,可以说已经基本上看不 到隶书的影子了,尤其是笔画,已经有了明确可遵依 的规矩,这就是“永字八法”。关于“永字八法”的来 源,旧说有三:一为唐张旭说,见《墨池编》;二为智 永说,见《书苑菁华》;三为蔡邕、王羲之说,见李溥 光《雪庵八法》。诸说各异,以书法发展的实际情况来 看,蔡已在汉末,以写隶书见长,不可能创出楷书的 书写法则。智永、张旭为隋唐人,他们的楷法尤其是 智永,可以说是直接从王羲之那里传下来的。所以, 创造“永字八法”的,最有可能是王羲之。$$ 这一点有必要结合王羲之所师从的卫夫人的书法 来看,她在《笔阵图》中所列“七条笔阵斩斫图”, 只列有七种笔画,亦即只有“七法”。而其中的 “■”、“■”和“■”三种勾挑,实际上只是一种。 所以说,卫夫人作为王羲之的老师,实际上对于楷书 的点画运笔只掌握了五种法则。到了王羲之,楷书点 画的“侧、勒、努、■、策、掠、啄、磔”八种形态 才明确地规定下来。这一书法艺术上的贡献实在太大 了。再看王书小楷的结构与布局:这几件作品,除 《东方朔画赞》采用了纵有行横有列的布局之外,其 余均是纵有行横无列。因为横无列,所以书写时在基 本上把握了汉字的方块形状的前提下,又能够做到随 势生变,随物赋形,或俯或仰,或正或侧,真正体现 了寓变化于法度之中,而免去了布如算子的板滞之 病。这一点比之唐楷法度森严的纵横排队,实高出一 筹。所以,王羲之对于楷书这一书体在法度上的完善 和艺术上的把握,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关于王羲之 的楷书艺术创作上的才情,唐代李嗣真在《后书品》 中说:“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弘 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 则氤氲兰麝;其难征也,则缥缈而已仙;其可觌也, 则昭彰而在目。可谓书之圣 也。”此语可谓善赏。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