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3)
期刊 (1)
图书 (1)
按栏目分组
绍兴文化 (5)
按年份分组
2012 (1)
2001 (3)
1997 (1)
按来源分组
中国文物报 (3)
文化月刊 (1)
北京:中华书局 (1)
相关搜索词
[0图]中华诵·名帖临写系列之一 张志和临写王羲之小楷四种
作者: 张志和  来源:北京:中华书局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楷书  书法 
描述:中华诵·名帖临写系列之一 张志和临写王羲之小楷四种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造诣(上)
作者: 张志和  来源:中国文物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描述: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在魏晋时期的门阀氏族中,可以说是一 个出书法家最多、最有书法造诣的家族。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出现,书法艺苑中终于第 一次绽放出瑰丽多彩的奇葩。$$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他是王旷的儿子,东晋前期的权臣王导的从侄,东晋时官 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
全文:

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在魏晋时期的门阀氏族中,可以说是一 个出书法家最多、最有书法造诣的家族。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出现,书法艺苑中终于第 一次绽放出瑰丽多彩的奇葩。$$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他是王旷的儿子,东晋前期的权臣王导的从侄,东晋时官 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由于他在书法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他的书法在当时 与后世均被视为至宝,他也因此而被尊为“书圣”。$$ 王羲之生活在一个显宦世家中,所受的文化教养是可想而知的。史载他幼时讷言,却 勤敏好学,年少时已以书法知名。优越的家世,又养成不拘礼法的性格,“东床袒腹”之举成 为美谈,也足见他的孤傲绝俗。然而,这种孤傲,在生活中也许会令人尊敬,若表现在政治 上则必然要遭到排斥打击。他与骠骑将军王述少时俱有才名,但生性骨鲠的王羲之对于王 述的为人甚为不齿,后来王述做扬州刺史,王羲之做会稽内史,受制于王述,王羲之深以为 耻,乃称病辞官,在父母坟前自誓永不再仕。从此遁入山林,“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王羲之自誓去官这一年53岁,六年后59岁的王羲之便与世长辞了。依陶弘景的说法, “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未为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失郡告灵 不仕以后,略不复自书。”陶弘景生活在齐、梁时代(公元465—536),据王羲之去世已近 百年。所以,这个说法也未必可靠。相反,他不会因为不仕,颓废到连书法艺术的兴趣也没 有了。以理而论,他在去官后,必然有一个精神上的解脱,其书法艺术的境界也会有一个升 华。$$ 当然,要认识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所创造的辉煌,首先应当关注他学习书法的历程。 王羲之出身于仕宦大族,同时,也是一个书法世家。他的父亲王旷也是一位擅长隶书的书 法家,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书,首先得到父亲的亲自传授,继之又拜与王 家有中表亲缘关系的卫夫人为师,年轻时,书法已颇有成就,深得其从伯父王导、王敦的器 重。二十岁时被当朝太尉郗鉴选为佳婿,其妻郗睿也是一位擅长书法的才女,夫唱妇随,相 得益彰,这对于王羲之的书艺进步必然是大有促进的。然而,对于一个有着崇高的精神情 操和对书法艺术有着极高追求的人,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是不会轻易满足的。王羲之对 自己的学书过程有这样一段叙述:$$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成,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 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 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焉。$$ 正是在这样的不拘某一家某一体而广泛学习的基础上,王羲之将汉末以来作为书法 艺术各体中最具难度的三种书体:楷书、行书、草书的艺术水平作了一次整体性的提升。$$ 王羲之传世的书法作品有多少?恐怕难有定数。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计有王羲之书 作465种,这是流传至唐代时他所见到的数目,唐以前会更多。书法作品随着岁月的迁延而失传 是很自然的事,时至今日,我们所能看到的,不过是唐代以后的人们所 摹刻临仿王羲之的作品,他的真迹早已是渺不可睹了。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造诣(中)
作者: 张志和  来源:中国文物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描述:王羲之的楷书,今所能见到的几种都是小楷,最 具代表性的是《乐毅论》。此帖写于东晋永和四年 (348年),据说此帖系王羲之专门写给他的幼子王献 之的范本,故此帖末尾刻有“永和四年书付官奴 (官奴是王献之的字)”数字。又传说此书系王羲之 亲书于石,唐太宗酷爱书法,尤其喜爱王羲之的字, 所藏王氏书法墨迹颇
全文:

王羲之的楷书,今所能见到的几种都是小楷,最 具代表性的是《乐毅论》。此帖写于东晋永和四年 (348年),据说此帖系王羲之专门写给他的幼子王献 之的范本,故此帖末尾刻有“永和四年书付官奴 (官奴是王献之的字)”数字。又传说此书系王羲之 亲书于石,唐太宗酷爱书法,尤其喜爱王羲之的字, 所藏王氏书法墨迹颇多,惟独《乐毅论》为刻帖。 唐太宗搜得《乐毅论》原刻石,临终以此随葬,后 被人掘墓得之,传至宋代,原石已磨砺残损,末行 仅存一“海”字,因而后世称这种宋拓本为“海字 本”。“海字本”的翻刻本颇多,但一蟹不如一蟹。 此帖有唐代摹本传世,传世刻本以“秘阁本”和 “越州石氏刻本”为精妙。王氏此帖属有意作书, “笔势精妙,备尽楷则”,颇能见其艺术造诣。其余 列在他名下的,还有《孝女曹娥碑》、《黄庭经》、 《东方朔画赞》等。《黄庭经》的真伪难辨,《晋 书·王羲之传》作《道德经》。但晋唐诸大家对《黄 庭经》都颇为看重,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有该帖的 临本。但原帖屡经翻刻,已是神韵全失,徒见模糊 的轮廓了。$$ 不过,要评价王羲之的楷书成就,还得看上述数 帖。这些作品,最可看重的地方,在于王羲之以前的 楷书,如钟繇的《宣示表》等,虽已具有楷书的面目, 但尚未脱尽隶意,字型略呈扁方,点画各异;没有明 显的法度。而王羲之的小楷,可以说已经基本上看不 到隶书的影子了,尤其是笔画,已经有了明确可遵依 的规矩,这就是“永字八法”。关于“永字八法”的来 源,旧说有三:一为唐张旭说,见《墨池编》;二为智 永说,见《书苑菁华》;三为蔡邕、王羲之说,见李溥 光《雪庵八法》。诸说各异,以书法发展的实际情况来 看,蔡已在汉末,以写隶书见长,不可能创出楷书的 书写法则。智永、张旭为隋唐人,他们的楷法尤其是 智永,可以说是直接从王羲之那里传下来的。所以, 创造“永字八法”的,最有可能是王羲之。$$ 这一点有必要结合王羲之所师从的卫夫人的书法 来看,她在《笔阵图》中所列“七条笔阵斩斫图”, 只列有七种笔画,亦即只有“七法”。而其中的 “■”、“■”和“■”三种勾挑,实际上只是一种。 所以说,卫夫人作为王羲之的老师,实际上对于楷书 的点画运笔只掌握了五种法则。到了王羲之,楷书点 画的“侧、勒、努、■、策、掠、啄、磔”八种形态 才明确地规定下来。这一书法艺术上的贡献实在太大 了。再看王书小楷的结构与布局:这几件作品,除 《东方朔画赞》采用了纵有行横有列的布局之外,其 余均是纵有行横无列。因为横无列,所以书写时在基 本上把握了汉字的方块形状的前提下,又能够做到随 势生变,随物赋形,或俯或仰,或正或侧,真正体现 了寓变化于法度之中,而免去了布如算子的板滞之 病。这一点比之唐楷法度森严的纵横排队,实高出一 筹。所以,王羲之对于楷书这一书体在法度上的完善 和艺术上的把握,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关于王羲之 的楷书艺术创作上的才情,唐代李嗣真在《后书品》 中说:“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弘 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 则氤氲兰麝;其难征也,则缥缈而已仙;其可觌也, 则昭彰而在目。可谓书之圣 也。”此语可谓善赏。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造诣(下)
作者: 张志和  来源:中国文物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描述:王羲之的行书,今所能见到的摹本或刻本,计有《兰 亭序》、《奉橘帖》、《丧乱帖》、《姨母帖》、《孔侍中帖》、《行 穰帖》、《快雪时晴帖》、《袁生帖》、《长风帖》、《游目帖》等。$$ 一件书法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主要决定于作者的 艺术造诣,同时,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 用,如毛笔的刚柔与笔锋
全文:

王羲之的行书,今所能见到的摹本或刻本,计有《兰 亭序》、《奉橘帖》、《丧乱帖》、《姨母帖》、《孔侍中帖》、《行 穰帖》、《快雪时晴帖》、《袁生帖》、《长风帖》、《游目帖》等。$$ 一件书法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主要决定于作者的 艺术造诣,同时,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 用,如毛笔的刚柔与笔锋的长短,用墨的浓淡、纸张的精 粗以及作者在书写时的心境、情绪等都会造成这一幅作 品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色或风格。能够这样因任自然而 且不失艺术风度地去进行创作,却是需要作者有很高的 修养的。我们看王羲之的这些尺牍信札,或敛气回锋,安 雅端丽;或节奏和谐,蕴藉风流;或俊逸潇洒如衫袖凌风; 或悲情外露,满纸怫郁。玩赏这些作品,虽千载而下,王羲 之的人格与情操,修养与襟度仍历历可见。非进入艺术的 化境,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兰亭序》是代表王羲之行书最高水平的作品,千百 年来,它一直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作为书法艺术,何以被后人奉为不可企及 的极品?甚至传说王羲之在事后又重复书写十余遍,竟不 能再写出这种水平来,它的妙处何在?$$ 总结王羲之行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触遇生变、极艳 尽态、错落有致、欹正相生、简易洗练,动中寓静;用笔千 变万化,章法浑然天成。《兰亭序》的书法艺术,自古来人 们有过许多分析解剖,然而,当你去欣赏或尝试着去体 验──临写它时,就会觉得它的艺术内涵之丰富,决非言 语所可尽述,正是佛家所谓“说似一物既不中”或宋人词 句所谓“妙处难与君说”。遗憾的是,有不少赏析《兰亭序》 的文章谈到《兰亭序》的笔法结构的多变,常常举说文中 的二十余个“之”字各有变化,无一相同,以此来说明王羲 之书法造诣之深。殊不知,这种千变万化的效果,在作者 本人,实在是并非着意求变。倘是他处处留意以求变化, 那么,可以说《兰亭序》是他处处着意算计出来的美,如 此,则王羲之不免因此而心累,将使后世之观者亦有所心 累而生厌了。所以,还是董其昌说得好:“右军《兰亭序》章 法为古今第一,其结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 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画禅室随笔》)董其昌在这 里强调的正是“随手所如”四个字。$$ 行书的开创者是汉末的刘德升,但刘德升只是行书 书体的开创者,在艺术创作上,在他那个时候,尚未将其 推上书法艺术的颠峰,行书艺术经过魏晋人的探索,直到 王羲之的《兰亭序》出来,才成为一种最为实用同时又可 以最大限度进行艺术书写的书体。从这个角度看,《兰亭 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则是淋漓尽致地表现 行书艺术性的“天下第一人”,后世尊之为“书圣”,是当之 无愧的。$$ 王羲之的草书作品,今能见到的有《初月帖》、《行穰 帖》、《远宦帖》、《十七帖》等,其中《初月帖》用笔老辣劲 健,随意所如,笔断意连,欹正相生,结字大小错落,甚可 玩味。《十七帖》是王羲之传世的最为著名、最具代表性的 刻帖之一。此帖之取名因卷首有“十七日云”数字而得名, 是唐太宗所得王羲之诸帖的汇集,内容多为尺牍书札。 《十七帖》法度森严,字势雄逸,获得了后人很高的评价。袁 昂《书评》云:“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爽爽有一 种风气。”梁武帝萧衍云:“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 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李嗣真更喻王羲之 草书如“清风出袖,明月如怀。瑾瑜烂而五色,黻绣离其七 采……可谓草之圣也。”(《书后品》)但从整体上看,王羲之 的书法艺术,无论是楷书,还是行、草书,都是他继承前人 的成果并以他自己的天才禀赋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是留 给后世乃至人类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此文有删节)

书法与禅
作者: 张志和  来源:文化月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书法艺术  兰亭序  千字文  辩才  书艺  唐太宗  怀素  毛笔书  汉文字  法则 
描述:一欲说禅与书法,即当知何为禅,何为书法? 何为禅?禅者,梵文禅那之音译,意为思维修,而常释为静虑。入佛者心注一境,正审思虑,即谓之参禅或禅悟。何为书法?简言之,是指以毛笔书写汉文字的方法或法则,书而有法则,而艺术是其旨归。书之为艺,以其难能而可贵。通此艺者,自秦汉以来,虽代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