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竹刻王羲之” 专攻刻小字 最小的只有3毫米

日期:2011.09.07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地址】 地址1

【来源】 都市快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记者 赵志辉 陈壮

眼前一个放大镜,右手钢刀,左手竹板,手起刀落,竹屑轻轻飘落,一个细小的字,苍劲有力,清晰地刻在竹板上。初见桐乡66岁大伯宋广西,他正在家刻着元朝诗书大家俞和版本的《兰亭序》。

竹刻,属于传统民间艺术,这在桐乡很是流行,宋大伯就是“粉丝”之一。与其他竹刻艺人不同的是,他不刻花草鸟兽,只专攻小字,最小的字长宽只有3毫米,以历代的诗词作为蓝本,作品古朴、典雅。

去年开始,宋大伯开始刻《兰亭序》,不仅要在长40厘米、宽10厘米的竹片上,刻300多个字,还要突出顿挫间的书法韵味,完成一个作品,至少3个月,行内人都叫他“竹刻王羲之”。

“我从小就是‘字痴’,很喜欢书法。”宋大伯说,19岁参军时,就一直用小楷写家书,后来进兵工厂当钳工,用废机油兑上工业原料做成“墨汁”,在废报纸上练书法。20年前,偶然在杂志上看到竹刻作品,很是喜欢,决定学竹刻,第一幅作品是兰花,不过以失败告终,于是转型刻小字。

宋大伯刻字的“家伙”,个个都很给力,家里废弃的牙刷柄、毛笔杆、铅笔杆、圆珠笔杆,只要有柄有杆的东西,都被他自制成了刻刀,有些钢材都是特殊的合金钢。“我以前在兵工厂工作,一些精密度很高的刀具报废了,就二次利用。”

除了工具,宋大伯对竹子很挑剔,从老家淳安千岛湖山上,一根一根背回家。“那边竹子大,肉质比较厚实、挺直,适合竹刻,竹子的表面,不能有一点擦伤。”

刻字的时候,关键要细心。起初,宋大伯交了不少“学费”,一走神,一失手,一个字出错,整件作品都得报废。不过,日久生“技”,他总结了一些刻小字的“秘笈”——“从中间最小的地方刻起,像堡垒一样的,从里面往外攻。”

竹刻不仅磨练耐性,还调整情绪。宋大伯说,竹刻的时候,注意力高度地集中,特别在严寒和酷暑时候,做到心静,全心地投入,达到“人刻合一”的境界,人的性格也温顺不少。

现在,宋大伯的竹刻作品有50多幅,都收藏在家里,并不打算出售,不过,如果有人愿意学,他愿意毫无保留地去教,“年轻人有他们的长处,一代超过一代,这是自然现象,也利于传承和发展。”

今晚9:00,打开电视,锁定华数0频道,《快报时间》带你去看桐乡的竹刻艺术。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