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空間 :王羲之與《蘭亭序》

日期:2007.01.27 点击数:15

【类型】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地址】 地址1

【来源】 香港文汇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書法藝術是我國民族藝術的瑰寶之一,在中國的書法史上,出現過許多大師、名家,而東晉的王羲之是其中最富盛名的大家,人們稱譽他為「書聖」。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他出身於晉代大族,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名詩《烏衣巷》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王謝,指的就是王導、謝安兩大豪族。王導乃是王羲之的從伯父。王羲之的祖父王正官至尚書郎,父親王曠曾任淮南太守,也是一位書法家。

王羲之七歲學字,十二歲竊讀乃父枕中所藏的前代《筆說》。他最初以衛夫人為師,後雲遊南北。他渡江北遊名山,看到了李斯、曹喜的法書,在許下又見著鍾繇、梁鵠的作品,在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等大家的作品,視野大開,始知學衛夫人一人之書徒費年月。於是轉而向眾碑學習,心儀手追鍾繇、張芝。他博採眾長,一變漢魏以來書風,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體,開了一代風氣。《晉書.王羲之傳》稱他的筆勢「飄若遊雲矯若驚龍」。梁武帝《評書》中說:「王右軍氣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唐代李嗣真說王羲之的書法「同夫撥雲睹日,芙蓉出水」,「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王羲之很得王敦、王導的器重,初為秘書郎,繼為庾亮的參軍、長史,後拜護軍將軍、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而,人們亦稱為王右軍。他性情恬淡,愛好山水,尤喜白鵝,民間有王羲之以書作調換白鵝的傳說。

人們一提到王羲之,就會想到他的《蘭亭序》。《蘭亭序》是怎樣誕生的呢?

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當時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司徒謝安、司徒左西屬謝萬、右司馬孫倬及子弟等42人聚會於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水邊,行祓禊祭祀之禮。他們排坐在溪岸之上,酒觴在溪水上漂流,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賦詩飲酒,此謂之「曲水流觴」。這次盛會共寫有37首詩,眾人請王羲之做一篇詩序,一就是《蘭亭集序》,後世也稱禊帖序或臨河序。

據傳說,王羲之是用是蠶繭紙、鼠毫筆書寫這篇序文的。也有說是他酒醉時疾書而成,似有神助,後來又寫過數十百本,終不如這次寫的好。這是王羲之生平得意之傑作。《蘭亭序》計28行,324字,章法、結構、筆法都極其完美。這幅字用筆精到,筆運中鋒,藏露得當。點畫富於變化,粗細枯潤,相映成趣,有的豎畫如「屋漏痕」,折筆似「折釵股」。帖中有21個「之」字,7個「不」字,但寫法各各不同。正如米芾所言:「之字最多無一似」。全帖28行,採取縱有行、橫無列的形式,字形大小參差,錯落有致,字與字、行與行有變化、有貫通,流暢勻稱,渾成一體。整幅書法恬美自然,氣韻生動,呈現出一種平和自然的美的意境。《蘭亭序》作為王羲之的代表作,一向被書界推崇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問世後,得到了歷代人的珍視和寶愛。唐太宗李世民就酷愛王羲之的書法,據說他珍藏右軍真跡三千六百紙,讚賞其書法「盡善盡美」。他特別珍愛《蘭亭序》,對它可說是朝思暮想,可是苦於找不到真跡。原來王羲之自己對《蘭亭序》也十分愛重,所以留傳給了子孫,至七代孫釋智永,再傳給弟子辨才。唐太宗打聽到這個消息後,多次派人向辨才和尚去要,但辨才總推說不知下落。後來唐太宗想出一計,派監察御史蕭翼扮成一個書生,去接近辨才。兩人混熟之後,蕭翼故意拿出王羲之的墨蹟給辨才欣賞,辨才看了,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並不是最好的。」蕭翼連忙追問:「你藏的甚麼帖?」辨才脫口而出:「《蘭亭序》」。蕭翼故意裝作不相信,辨才賭氣從屋樑上取下珍藏多年的《蘭亭序》真跡。蕭翼大喜,一面忙將那本真跡納入袖中,一面抖出皇帝的詔書。就這樣,《蘭亭序》落到了唐太宗的手中。唐太宗如獲至寶,即命弘文館拓書人馮承素、韓道政等摹寫副本,分賜諸王和近臣,褚遂良檢校其事,與歐陽詢等也別有臨本。唐太宗死後,根據他的遺囑,將《蘭亭序》用玉匣貯之,殉葬於昭陵。從此,傳世的僅有臨摹諸本。

《蘭亭序》存世的摹本、刻本不少,清乾隆四十四年,將收藏於內府的蘭亭摹本御刻為《蘭亭八柱帖》。其中唐虞世南臨本列為「八柱第一」,因為帖末有「臣張金界奴上進」七字,亦稱「張金界奴上進本」。唐褚遂良臨本、被乾隆列為「蘭亭八柱第二」。馮承素摹本被列為「蘭亭八柱第三」,因為此摹本首部有「神龍二字」左半印,故而又稱「神龍本」,原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黃絹本《蘭亭序》,因為它的第四行中「領」字頭上加有「山」字,世稱「領字從山本蘭亭」,據說也是褚遂良所臨。此外還有陳鑒摹本、「雙鉤本蘭亭序」等。蘭亭的刻本中,最早是定武本,相傳是以歐陽詢臨本摹勒上石,北宋時在定武發現,故名。熙甯年間,薛師正出守定武,其子薛紹彭另刻一石,而將原石攜去長安,並鑿損「湍、流、帶、右、天」五字,以有別於翻刻本。定武蘭亭的拓本有幾種,如元代吳炳藏本、元柯九思藏本,元獨孤長老藏本,清乾隆時歸譚祖綬收藏而遭火焚,殘存若干,故稱「火燒蘭亭本」,趙子固藏本,趙乘船時忽遇風浪覆舟,差點喪命,但蘭亭未損,稱「落水本」。在這些摹本、刻本中,馮承素的摹本因是鉤摹,忠於原作,可說比較接近真跡。現在蘭亭右軍祠中陳列了多種《蘭亭序》的摹本、臨本,給書法愛好者、研究者提供了集中觀賞天下第一行書風貌的絕好機會。還有歷代書法家臨摹《蘭亭序》的刻石,其中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和當代書法家沈尹默的臨本,特別引起我的注意。他們當然都著意臨摹王右軍的筆意,但也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書風,給人精彩紛呈的感覺。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