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剑池壁篆书“剑池”铁划银钩都说是王羲之写的还有故事传世一张老照片现身揭开秘密-书写者是清代的王成瑞

日期:2009.04.1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 王羲之 

【地址】 地址1

【来源】 城市商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商报记者 施晓平 虎丘山处处是谜。民间相传,剑池西面石壁上的篆体大字“剑池”是“书圣”王羲之所写。但正在编写《苏州风景园林绿化志》的谢勤国老师,昨天却从一张老照片上找到了答案,书写者是另一个人,虽然他也姓王。 相传两只白鹅换来王羲之墨宝 虎丘山被誉为 “吴中第一名胜”,而剑池是虎丘山最值得驻足的地方之一。除了池子南面入口有“虎丘剑池”四个楷体大字外,池子西面的石壁上,也刻有“剑池”这两个篆体大字,显得十分醒目。 关于“剑池”篆体大字的来历,民间传说,“书圣”王羲之到虎丘游览,看见池子里面有两只白鹅在嬉水,心里很是喜爱。当时的住持看透了王羲之的心思,就请他书写“剑池”二字,说是愿意以白鹅相赠。王羲之欣然提笔,留下了墨宝。这两个大字随后被刻上石壁,流传至今。 一般认为,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361年去世。如果真是由他所写,那么,“剑池”两个篆体大字已有1600多年历史。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熟谙文史的谢勤国说,目前史书上根本找不到相关记载。 史书记载元朝人写过这两字 明朝后期的文肇祉曾在书中记载:“周伯琦篆书'剑池'二字在崖下。”谢勤国据此判断,早期的篆书“剑池”是元朝大书法家周伯琦所写,到明朝后期虎丘剑池的石壁上还保存着这两个字,只是不能确定它们在剑池的东壁还是西壁。 奇怪的是,清朝乾隆年间成书的《虎阜志》,“卷二下·石刻”部分对周伯琦所写的“剑池”摩崖篆刻却不作任何记载。谢勤国认为,这绝不是《虎阜志》编者的疏漏,而是明朝后期到清朝乾隆年间已经过去近200年,这两字已经找不到了,所以《虎阜志》压根就不提了。谢勤国推测,很可能是周伯琦所写的“剑池”两字不像今天所见那么大,所以时间一长就风化掉了,或者因为不起眼而被别人磨掉,刻上新内容了。 百年后篆体“剑池”重出江湖 然而又经过了一百年后,剑池西壁又出现了“剑池”这两个篆刻大字,左侧还有几段题记。直到“文革”前,这一处摩崖景观依然存在。 1966年破“四旧”,虎丘山的文化遗迹惨遭劫难,剑池周围的摩崖、碑刻均遭涂抹覆盖。谢勤国说,那时候,剑池西壁抹平后又摩勒了放大的毛主席手迹《沁园春·雪》,篆体的“剑池”再次消失。 打倒“四人帮”以后,虎丘的文化遗迹陆续得到恢复,仿摩的毛主席手迹则被抹平,篆体的“剑池”两字才根据拓片再现于剑池西壁。在两字的左侧,刻上了明朝高启七律“阖闾墓”诗。今天我们去虎丘,能见到的便是这些。 一张老照片披露真正书写者 因为编写《苏州风景园林绿化志》的需要,谢勤国老师特地前往苏州园林档案馆,结果在那里发现了一张1940年左右拍摄的黑白老照片,规格是6乘8厘米,内容是篆体“剑池”的摩崖篆刻,而且题识完整,字迹清晰。 题识的内容第一段是:“光绪丙戌花朝……题二字于壁,即命绶章抚勒。平湖王成瑞识”;第二段是 “重来春欲去……回顾淋漓笔,龙蛇走剑池。丙戌上巳,偕……重游虎阜……王成瑞初稿”。 谢勤国解释,清朝光绪丙戌是1886年,花朝是农历二月十二日,上巳是农历三月初三。这些题识记载,王成瑞1886年春两次来虎丘游览,第一次题写篆体的“剑池”,并叫儿子勒石摹刻;第二次因为见上次题字已镌刻竣工,他即兴赋诗并题识。这两段题识充分证明,剑池西壁篆体“剑池”两字是浙江省平湖县的王成瑞所写,这个王成瑞,应该是当时有一定影响的书法家。尽管如此,但这张照片下方却有了写上了“王羲之书”四字。谢勤国一声叹息:民间传说影响实在大呀! 采访结束时,谢勤国又说了一个细节:现在剑池西壁所刻的“剑池”,跟王成瑞所写的两字略有差别——一是现在的字比原来的字位置稍稍偏左,这是从字后崖壁一条纵贯上下的石罅判断出来的;二是剑字右一半“刀”字上部的一弯,现在的字比原来的字少了一半。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