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文化消费的探索适应

日期:2013.03.29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副篇名】——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赏析

【作者】 戴平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新民晚报美国版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戴平茅威涛来沪主演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前,她声称是穿着“防弹衣”来演出的。现在看来,在上海演出两场,虽有争议,总体反应是积极的。这说明,在“海派戏剧”发源地的上海,《江南好人》试图让越剧的未来拥有更大的空间的实验,已获得相当多的观众的认可。

寻找新的载体

《江南好人》是曹路生和郭小男根据布莱希特的话剧名作《四川好人》改编的,基本情节和寓意忠实于原著。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之新,就在于导演郭小男把布莱希特的戏剧观念移植到越剧中,进行戏曲化的体现和创造,并吸收了其他多种流行的艺术样式穿插其间,因而使全剧面目一新。这是以茅威涛为首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对布莱希特戏剧观的一次致敬,是在一系列越剧改革探索实验后的又一次换型。

越剧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再停留于儿女情长这一狭窄领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旨在探索更能适应新时代文化消费主体的题材。茅威涛说:“不会因为害怕挨骂而让越剧涉危或是逐渐走向边缘化。”这种探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赞扬的。打破传统,为越剧寻找一种新的载体,既需要勇气,又需要智慧。《江南好人》以布莱希特的辩证思维,令人信服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悖论:从善的愿望出发,却引来了恶的结果;任何个人都是善恶并存的“双面体”。戏的主题触及到“卑贱少廉耻,失德无诚信”的时弊。

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观就是理性大于感性,思辨多于移情。在《江南好人》的演出中,人们所熟悉的越剧加进了许多“陌生的技巧”,使观众感到陌生和惊异。

实现自我超越

《江南好人》是一出寓言剧,它的戏路与越剧的以情感人的传统几乎背道而驰。导演郭小男在戏中作了大胆的实验。比如想当飞行员的杨森准备结束生命时,从舞台上方突然掉下一块荧光屏,上面写着“一棵可以上吊的树”;每一幕结束后,舞美队工作人员会身着统一的工作服,将台侧的两盏聚光灯推上推下,提醒观众注意:“这是在演戏”。种种手法,让刚刚进入剧情的观众,情绪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打断。许多越剧的老观众觉得不习惯,却正是这出新概念越剧的新奇之处,也强化了间离效果。

茅威涛主演《江南好人》,同时饰演的沈黛和隋达男女两个主角,也就是布莱希特剧作中的“双面体”。一女一男,一正一反,性格举止语言反差极大。茅威涛首秀“女红妆”,对她来说,是莫大的挑战;沈黛和隋达一进一出,穿梭其间,则是双重的“间离”,既是男女身份的间离,又是角色心理的间离。历经6个月炼狱式折磨后,两个角色的塑造各具风采。为进一步达到间离效果,由著名花旦陈辉玲反串欺骗伤害沈黛的杨森,戏份比原作增加不少,演得也很传神。两位主演都实现了处于表演艺术高峰上的一次自我超越。

越味尚须加强

该剧的不足之处,我以为是越味尚嫌不足。它更多的是向音乐剧靠拢,与越剧“间离”得远了一点。茅威涛在剧终的尹派唱段,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就是观众意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此外,剧中的“江南”及“民国”元素和现代舞、爵士舞、说唱RAP等现代感元素,似乎多了一点,杂了一点,如适当作些减法,多融入一些越剧传统的元素,标新立异又似曾相识,可能会更受新老越剧观众的欢迎。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