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越剧

日期:2013.06.25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北京晚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临上台前,李邯出现了头晕呕吐的状况。亲如姐妹的团员们忙聚过来为她扇风。

台上的李邯扮演的徐文秀风度翩翩。

最后一个上场的李邯早早的自己化好装之后,还要帮不会化装的小姑娘上装。

彩排时,团长李邯会记下每个团员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为“鸣越二代”的代表,6岁的果果在为演出做最后的彩排。

▲2004年,鸣越社首演《狸猫换太子》时李邯的扮相。从那时起,她参加了鸣越社上百场的演出。

伴随着叫好声和掌声,一幕精彩的越剧折子戏正在石景山文化馆的舞台上演。每隔一两个月,这里就会有免费的越剧演出呈献给市民。

距离演出开始还有两个小时,团员们聚在后台开始化装换衣。这是北京鸣越社成立9年来,不知道是第多少次的演出了。在百余次的义演背后,很难相信,所有的演员都是非专业的越剧爱好者,她们利用周末,在一起排练义演,只是缘于心中那份对于传统戏剧的热爱。

2004年,李邯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姐妹一起,创建了北京鸣越社。开始她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一群热爱越剧的女孩儿能够聚在一起开心地唱戏,互相交流。演出服是个人出钱买的,道具大家一起做。起初,她们排练后没有地方演出,就去社区给居民们表演。后来,有了石景山文化馆这块“宝地”,大家每周六聚在一起排练、交流,以戏会友。

9年来,鸣越社的团员们对越剧从最初单纯的喜爱,慢慢地转变成了一种责任和义务。看到年轻人对于流行音乐的追捧,李邯也希望年轻人不要忘了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戏剧。她希望通过公益演出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走进剧场看戏,让越剧能够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如今的鸣越社已从最初的五六个人,发展成为了拥有三十多位演员,直属于石景山区文化馆的民间团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00后的女孩子们加入其中。

在上周末的演出中,6岁的“鸣越二代”果果在台上独唱了一首《我家有个小九妹》,这是果果第一次上台演出。果果妈周瑾是创团的元老之一。每周她都会带着女儿一起来彩排节目,久而久之,还在上幼儿园的果果也爱上了越剧。

为了更好地演出,每次演出前李邯都保持空腹,加之天气炎热,发带勒得太紧太久,临上台,她有些头晕想吐。团员劝她坐一会儿歇歇,但李邯坚持“扮上了就不能坐”的规矩,无论多难受都坚持。当大幕拉开,舞台上的李邯,一举手、一投足、一吊嗓,没有丝毫的破绽,让人无不佩服。李邯相信,通过鸣越社的演出,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越剧,并加入到她们中来。 纪晨摄影报道 B149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