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大师与兰州越剧

日期:2013.09.26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兰州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走进尹树春旧居,长子王光辉激动地说:“妈妈的床当年就摆在那里!”

尹树春 (1921-1981)女,浙江省嵊县人。1949年9月,尹树春为首组建春光

越剧团,任团长。1950年与花旦李慧琴、老生田振芳搭档,长期合作。1956年7月,率团支援兰州文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出任兰州市越剧团团长。1981年在排练中突患脑溢血去世。尹树春的长子王光辉,当年曾随母亲来兰,先后就读于兰州二中、兰州大学。1964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工作。

“很多年来,我们一直想去一次兰州,亲眼再看看妈妈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愿望。”近日,已经改为兰州歌舞剧院艺术培训中心的兰州越剧团旧址迎来了四位特殊的客人——已故上海越剧名家尹树春的长子王光辉、幼子王光耀、女儿王绮敏、小儿媳王茜茜,他们的到来让母亲支援大西北在兰州创办越剧团的这段回忆重新浮现,现场许多年轻的戏剧演员怀着好奇的心情再一次聆听了这段尘封已久的感人故事。

57年前,尹树春将越剧带到兰州

越剧诞生于1906年的3月27日。这天,浙江绍兴嵊州甘霖乡东王村的农民们用门板搭起戏台,由当地的说唱艺人登台表演。越剧也由此而诞生。这是一种以浙江嵊州方言和民间曲艺为基础,融合了昆曲、绍剧、话剧等多种艺术的戏剧。如今的兰州人绝大部分还是听到过那句熟悉的唱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可是又有几人知道故乡在江南的越剧,为何会来到远在西北的兰州呢?

“上海市春光越剧团成立于1949年9月。1956年8月,为支援大西北,春光越剧团的全部演职人员,在团长尹树春的带领下,从上海出发,乘坐火车来到遥远的甘肃兰州。8月6日,时任甘肃省省长的邓宝珊,亲自宣布兰州市越剧团正式成立。”著名戏剧人、原兰州市越剧团业务科长夏天舞是此次尹树春后人寻梦之旅的重要牵线人。1959年,夏天舞毕业后来到兰州,在兰州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1979年兰州越剧团恢复时调入任教,直至越剧团体在兰州消失——1987年4月20日,他亲眼目睹兰州市越剧团宣告改建为轻音乐团。可以说,伴随着兰州越剧团历经数十年风雨的铿锵岁月,尹树春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而这段回忆更是牵动着他一生的思绪。

他说:“对尹树春老师我可是早就闻名了。尹树春是浙江嵊县人,11岁时就在嵊县阳春班社学习越剧。13岁挂牌登台,在杭州、宁波等地演出。后来,进入上海演出,成为名家。她和那时大部分艺人一样,识字不多,但演出技艺精湛,为人极好。靠着长时间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最终成为名演员。57年前,她带着上海春光越剧团迁兰,从此兰州多了一个剧种。当时,在那些支援兰州建设的江浙籍人士的心中,越剧那婉转的唱腔,悠扬的曲调,时而哀婉,时而绵长,着实解了他们的思乡之苦。”

半年百场,兰州越剧精品曾享誉全国

“那边摆的是一张木板床,这边有一个衣服柜子,紧挨着的是一把木头椅子,我就睡在对面那张小床上。”尹树春的长子王光辉,当年曾随母亲来兰,先后就读于兰州二中、兰州大学。1964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工作至今。当年母亲居住地方,如今已改成了年轻演员们的宿舍,已白发苍苍的他走进房子那一刹那,脑海中的场景不由自主地回到了久远却清晰的回忆中。

心情的剧烈波动让王光辉有些哽咽,他喃喃自语般告诉记者:“我最爱看妈妈演的《红楼梦》、《吕布与貂蝉》、《红色一生》、《西厢记》,尽管那时候生活环境很艰苦,可所有人都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每一位叔叔、阿姨都全身心地投入演出,观众的掌声是那么的热烈。政府对我们很照顾,还为我们专门配了个南方厨师。后来所有人都逐渐适应了环境和周边的人们,大家相处的其乐融融。”

“当时的兰州越剧团行当齐全,让听惯了秦腔粗犷吼唱风格的兰州戏迷听到了耳目一新的吴侬软语。”夏天舞说:“兰州越剧在保留剧种特点的同时,逐步实现着越剧的‘本土化’,不仅演出了大量传统剧目和移植剧目,还创作演出了大量西北地域文化题材的剧目,如鲁伊编剧的《飞雪祁连山》、《文成公主》,陈文鼎编剧的《草原医生》,曹杰编剧的《油城曲》等。文革期间,兰州市越剧团被撤销,1979年重新组建后活力逐步恢复,还创造了兰州越剧的新辉煌——1983年,赵中东、齐力编剧的《乾隆与香妃》在上海、宁波、绍兴等地巡演达半年之久,连续演出超过百场,该剧不仅深受江南观众青睐,也让兰州越剧声名大振。”

亲授绝技,大师德艺双馨留美名

“我在戏校时,曾在九星大戏院看了尹树春演出的《西楼记》、《十五贯》。但没想到,竟然在甘肃兰州能认识她。当时,我的老师吕云南说,你到兰州在教学上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去找尹树春,她业务上造诣高,人品极好。”虽然没有师徒之名,但二人却有着深厚的师徒之情,夏天舞说:“我第一次见到尹树春团长是在1960年的八九月份,当时学校的学生已经放假了。我计划下学期编出一段扇子组合,作为重点讲授内容教给学生。扇子是戏剧中常用的道具,在提升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心理方面,有着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当时,尹树春就住在兰州剧院边上的越剧团家属院里,一间普普通通的平房里,摆着大立柜等简单的家具。夏天舞说明来意便将自己编出的扇子组合做给她看。然后,她就一一指出其中的不足,给我详细讲扇子点拿开合的诀窍。离开时,她还硬塞了一个苹果给他,这一幕至今仍牢牢地印在夏天舞心中。当时,正是1960年。

“1980年,我接到了一封来自上海的信。这是同学秦光耀寄来的,他后来曾任上海越剧院红楼越剧团副团长。秦光耀在信中透露,尹团长表演《回十八》时有一手绝活,叮嘱我务必学到手。”伴随着思绪的延续,夏天舞深藏心中的记忆慢慢吐露着,并与这个故事渐渐地融合在了一起:“《回十八》是《梁祝》中的一段,《梁祝》中有一折《十八相送》,然后就是《回十八》。一些人说,演出中尹树春走圆场时,上身纹丝不动,头上的帽带则一波一波地随着飘动,看上去非常漂亮。内行说,这和川剧的翎子功、椅子功相仿。从中可见尹树春高超的演出技艺了。当然了,优美的唱腔也是她的拿手绝活。为了加强说服力,我还把信拿给她看。她乐了,笑着说,好,好,我恢复整理一下后,再教给你。后来,她果真就把《回十八》表演中诀窍一一教给我了。”

直到今天,曾经的学员马丽萍、霍玉焕、孙云虎、铁燕等人回忆往事时,无不称赞她是文艺界一位德高望重的楷模。

一代越剧艺术家献身大西北

1981年3月底,兰州市越剧团计划到上海演出。这是剧团恢复组建后,首次给上海的越剧观众汇报演出。观众热情高涨,好多人凌晨四点钟就排队购票,当时还严格限制购票的数量,每人只能购买两张。演员们状态也非常好。演出很成功。结果,连日劳累,再加上心情激动。5月7日下午,尹树春在上海光华剧场排练《二度梅》时,突发脑溢血,随后被紧急送往瑞金医院抢救,怎奈无力回天,于5月12日凌晨5点45分去世,一代越剧大师就此离我们而去。

走廊里传来了一阵年轻人嬉笑的声音,不时还夹杂着几句抑扬顿挫的哼唱,轻易便将众人陷入回忆的思绪拉到了今天。四位后人出了房间缓步行走,不时地与几位年轻演员擦肩而过,相互间都投以了温暖的微笑。几十年后他们中间也许会出现另一位唱秦腔的尹树春,谁知道呢。但只要今天他们将汗水挥洒在这方舞台上,这座城市便会牢牢地记住他们的身影。

离开兰州越剧团旧址,尹树春幼子王光耀时不时回头再望一眼,直至那栋旧楼完全消失在视野中。他感慨地说:“从1956年至1987年,越剧与兰州结缘整整31年,在这段岁月中欢笑与泪水并存,遗憾与挫折共勉。但起码可以自豪地说,妈妈这一代越剧艺术家没有辜负这一方水土的养育,他们倾尽了所有的力量为兰州戏迷奉献了一台台精美的戏剧作品。相信她们的演出故事,一定会流传在兰州戏迷的记忆中。”

记者李超文/图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