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花举行“三十而立”座谈会

日期:2014.05.27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副篇名】在文化大时代下呼唤越剧的小时代

【作者】 张玫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青年时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时报讯 为了庆祝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建团30周年,整整8出小百花的代表大戏,都要在杭州集中上演。除了5月23日首演的新编越剧《二泉映月》之外,前晚,小百花的成名之作《五女拜寿》在省人民大会堂再度亮相。

除了茅威涛、董柯娣、徐爱武、陈辉玲、洪瑛、邵雁等原生代演员悉数登台,颜恝从澳洲赶来了,陶慧敏也从北京片场专门打飞的来了。只是可惜,由于飞机晚点,她没来得及穿上戏服再度演她的五姑娘,不过在谢幕时,穿着军装的陶慧敏认认真真地给观众敬了一个礼,“虽然离开小百花已经快20年了,但作为小百花的戏迷,我永远追随小百花。”

《五女拜寿》演出现场的疯狂,让人仿佛置身1983年10月,她们一炮走红的香港新光戏院。“那是我们第一次出那么远的门,香港——在中国地图上都要找半天的地方……那得是多时髦的城市啊。”茅威涛是个擅于总结的人,对于30年前的成功,她说:“与其说是我们抓住了‘机会’,不如说‘机会’抓住了我们,串起我们这一颗颗满圆珍珠的,是大时代下,勇于革新的这根丝线。”于是,昨天在浙江宾馆举行了整整一天的“三十而立”暨《二泉映月》创排座谈会,是茅威涛极为看重的。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龚和德、北京人艺《天下第一楼》编剧何冀平、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瑾、台湾戏剧专家牛川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翁思在、《中国戏剧》杂志主编庚续华、浙江著名戏剧评论人沈祖安……小百花几乎把业内所有的知名专家和学者都请来了。30年,大家有太多的话要说,可是每个人只有短短十分钟的时间,于是每个人都不得不以播音员式的速度快速讲完,否则就得被“无情”打断。

在对小百花有多年研究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瑾眼中,小百花30年来有四个戏可以算是代表作和转折点。最初的《五女拜寿》是一个群戏,“其实小百花组建是不符合戏曲发展规律的,26个姑娘,掐的都是各个剧团的尖儿,这部戏,你看得到最好的龙套,但却没有主角。”傅瑾说,直到《陆游与唐婉》,小百花才成为一个有灵魂的剧团,“因为出现了领军人物茅威涛。”再到后面,茅威涛剃去情丝光头排了褒贬不一的《孔乙己》,“这部作品让小百花变得和其他越剧团非常不一样,至今还存有争议,但它却让小百花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越剧的范畴,超越了戏曲的范畴。”傅瑾坦言,他认为由新一代小百花出演的《春琴传》是最没有毛病的作品。“她们26个人都是人尖,都有机会成为名角,你想当年越剧十姐妹在舞台上活跃了多久,但是小百花这批原生代却给新人让步,做出了自己的牺牲。”

《中国戏剧》杂志主编庚续华表示,当现在的戏曲人都在啃老时,茅威涛却倾其所有在革新。“小百花原来是一种现象,现在却成为一个品牌。为什么大家都爱LV、PRADA的包,因为那是个品牌,所以当我听到游西湖、喝龙井、看小百花的口号时,内心很激动,因为小百花正在成为一个品牌。”86岁的沈祖安也感慨地表示,就是一直在变革,茅威涛才走到了今天,“但她的内心一定是孤独的。”

而正当在大家讨论《江南好人》的得失时,茅威涛又继续了下一个作品《二泉映月》。如果说《江南好人》给了中国戏曲一记闷棍,那么《二泉映月》则是郭小男和茅威涛的一个回归。《江南》杂志主编袁敏说:“《二泉映月》是一种越剧的归来,是在文化大时代下呼唤越剧的小时代。”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