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越剧梅花香

日期:2013.09.1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副篇名】——谨以此文纪念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三十周年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今日新昌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舒锦霞

2000年,我以特邀演员的身份赴温州参加首届国际南戏研讨会展演剧目《白兔记》的排练、演出,在剧中饰演李三娘。

2001年初,传来了《白兔记》主演舒锦霞、郑曼莉因成功创造了李三娘、刘知远感人至深的舞台艺术形象,双双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喜讯。李三娘出彩的演绎,凝聚着温州越剧团每一位合作者智慧的结晶。

我特别感恩的是宗师王文娟、导演杨小青及编剧顾颂恩。

做一名有担当的梅花奖演员

当我前去广西南宁参加中国戏剧第十八届梅花奖颁奖典礼的时候,在登台领奖的瞬间,心中百感交集,多少年流不尽的汗水和泪水,练不完的四功五法,终于赢得了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认定。在鲜花和掌声里,捧着沉甸甸的梅花奖盘,我深切领悟到了作为一名戏剧人的艰辛与自豪,心中也更多了几份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与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洗尽铅华,当我回归到生活中,却不得不和许多戏剧同行们一样,面对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越剧观众的老龄化已成为严重制约越剧这一优秀剧种传承与发展的障碍。作为一名越剧梅花奖演员,应当为越剧的传承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当年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李默然先生在“梅花奖演员座谈会”上教导我们的那样:“一个演员要永远活在观众的心中,塑造出永远不被忘记的形象。奖杯是一束鲜花,更是一副重担。获了奖,不要成为包袱,要成为动力,为活跃戏剧舞台做出更大的贡献。”于是,为了做好一名越剧传播的使者,在积极参与剧团安排各地演出的同时,还寻找主题,深入基层,举办了“舒锦霞回乡巡回演出”、“戏友见面会”、“越剧讲座”等系列活动。并把90年代末拍摄的《红楼梦·焚稿》、《艺术魂》、《断桥的传说》等多部越剧MTV,以多种渠道向广大戏友、大学生等观众群展示越剧全新样式的风采与神韵。此举赢得新闻媒介的高度关注,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和大学生,开始关注并走进剧场欣赏越剧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那样的有价值,也使我信心倍增,乐此不疲。

梅花精神的“远征军”

2005年6月,没有宣传造势,没有举行庆典,一个以奖项命名、旨在弘扬民族传统艺术的团体悄然诞生了,这就是中国戏剧家协会成立的“梅花奖艺术团”。这是一个弘扬民族传统艺术的《同一首歌》演出团,到各地巡演,形成传统文化的一个品牌。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时任中国剧协党组书记)担任艺术团团长,带领我们梅花奖众多演员送戏下基层,服务工农兵。

在兰州市“黄河风情线”的近水广场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宣布:“梅花奖艺术团西部行活动正式启动!”开始了首场演出。“西部行”辗转于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四个省区,横跨青藏、内蒙两大高原,10天演出12场。路途之遥远,行程之艰难超乎想象。难以适应的高原反应使我和许多演员吃着药、吸着氧,却没有人叫苦叫累。从甘肃到青海,演员们为了赶路,来不及卸妆,下车就演出。奔赴宁夏,要乘坐长途汽车翻越海拔2928米的六盘山。一路艰难险阻,洒下了一路的欢歌笑语。

我有幸参加了梅花奖艺术团这一次远征,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参与一系列演出、交流活动。期间,由于要参加上海越剧院五十周年庆,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老师也有要务急需赶回上海,刚好结伴同行。离开前的那一夜,团长董伟及剧协主席尚长荣带领艺术团成员与当地有关领导朋友们座谈交流到很晚。第二天晨曦朦胧、睡眼惺忪之时,我们又要匆匆上路了。董副部长不顾多日的疲惫劳顿,顶着熹微的晨星,早早等候在车子旁为我们送行,令人感动不已。

与梨园梅花奖姐妹们的并肩作战,虽然经历连续演出的繁重任务,经受了长途跋涉的颠波之苦,但我确实感到苦得其所,累有所值。因为送戏到基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同时也体现了梅花奖演员的价值与追求。梅花奖艺术团也真正贴近了实际、贴近了生活、贴近了群众。通过这个舞台,能使获梅花奖的新老演员之间、剧种与剧种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艺术水平。通过这个舞台,能使高品味的艺术走到老、少、边、穷地区,走进工厂、农村、矿山、军营、学校、社区,满足那里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从而也真正发挥了梅花奖演员在文化强国中的积极作用。

越剧艺术之路上的“梅花桩”

越剧滋养着我的人生艺术,而梅花奖却丰富提升着我的艺术人生。2006年,是我获得梅花奖之后的第六个年头。强烈的使命感,使我越来越感到有义务和责任去引导、帮助更多的人群感知越剧、热爱越剧、学习越剧、传播越剧。为了进一步拓宽思路、开阔视野、调整知识结构,以满足条理化、理论化、规范化地推广越剧艺术的需要,我毅然放下繁杂的事务走进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在思想修养、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等各方面全方位提升自己。2009年9月,我又去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班深造,让实践多年的动态艺术不断地沉淀、充实、提高。这段学习经历仿佛为我艺术生涯的拓展打下了扎实的“梅花桩”,让我敢于探索全新的越剧传播方式。

在推广越剧的历程中,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说越剧是一颗大树,只有根深才能叶茂,那么越剧之根应该扎在哪里?一百多年前,我们的前辈把越剧的舞台搭建在乡间的四只稻桶之间。百年后的今天,越剧发展与传承的“四只稻桶”又在哪里?正在我苦苦思索的时候,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伸出了橄榄枝。在各界领导的亲切关怀和众多越剧同行的鼎力帮助下,2011年2月20日,“锦霞戏剧艺术公益培训基地”正式启动,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将“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落地生根。同时,发挥我作为梅花奖演员的品牌效应,共同打造一个普及越剧的新平台及传播高雅文化的新港湾。

在这里,邀请了梅花奖演员及学者们亲临基地指导,向学员传授越剧入门知识及基本功。“锦霞戏剧艺术公益培训班”的开班,急需有为学员量身定制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教材。在良师益友的热忱鼓励以及鼎力相助下,我编写了越剧入门教材《雅颂情韵话越剧》。从越剧的发端开始,对越剧的表演艺术、声腔、舞美、角色的塑造等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其中“二度创作的偶然与必然”、“演绎真情靠真情”、“博采众长唱三娘”等篇章,与其说是在讲述自己舞台艺术的体会,倒不如说是与剧中人物和观众的心灵交流。

2011年8月,锦霞戏剧艺术公益培训基地成为杭州市首届“学习节”推出的10大“学习港”之一——清波戏曲港。鼓楼小广场上,常常会响起一阵阵婉转悠扬的越剧声。排练厅里,一群舞着水袖、走着台步的学员们神情专注地跟着老师边学边唱……这里,俨然已成为广大越剧爱好者的一方乐土。一年半的时间,“戏曲港”已成功举办5期公益培训班,学员年龄小的7岁,大的60多岁。职业有教师、大学生、儿童、银行职员等等,有100余名学员顺利结业。首期学员何班长的感谢信上写着:“身为梅花奖演员的舒老师不辞辛苦,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指导我们的形体、台步、发声。舒老师常常耐心细致地为我们每一位学员的唱腔作点评,不厌其烦地解答每一位学员的提问,使我们的越剧理念和演唱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二期三期的邵班长、谢班长说:“舒老师她不但教我们艺术,还教我们做人。要我们懂得怎样去爱,用艺术感染身边的人,敬业奉献,创造和谐。我们为有这样一位艺德兼优的好老师喝彩鼓掌,也更从心里感谢清波街道为我们搭建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零距离地感受、聆听梅花奖演员的艺术和品德。真的使我们终生受益。”

梅花奖舞台剧《李三娘》触电银屏

2012年初,根据我获梅花奖的舞台剧《风雪寒梅李三娘》改编拍摄成越剧电影《李三娘》。今年5月在杭州、金华等地隆重播映,现场来了许多专家学者及年轻的爱好者,还有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博士及大学生们也专程赶来捧场。一位同学还含着泪花对《金华日报》的记着说:“我们是在微博上看到舒老师《李三娘》电影放映的消息,觉得机会难得,就过来了。名家就是名家,看完后同学们都感到不虚此行。”

在越剧艺术的旅途中,这一路走来,我真是十分的幸运。首先是有幸成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传人,使得我的越剧艺术实践得到了名师的指点和引领。还有是2000年受温州越剧团之邀,有幸加盟南戏《白兔记》中主演李三娘一角,三个月的汗水和泪水,让我捧回了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奖杯,在我艺术人生的画卷里,增添了浓重的笔墨。如果说,之前赢得浙江省和全国戏剧界的许多奖项时还有一些成就感和自豪感,那么当我获得中国戏剧界最高荣誉梅花奖的时候,带给我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以及责任与使命。

梅花香自苦寒来。戏剧梅花奖演员应该要有梅花的品格、精神以及梅花的节操、情韵。愿中国戏剧有更多梅花俏立枝头,愿更多的梅花在乡间、社区里绽放。因为,只有把戏剧之根深深地扎在民间肥沃的艺术土壤里,戏剧之树才能永葆青春,长盛不衰。

三十载岁月,从一位纯真的高中毕业生、花季般的少女,成为一名中国戏剧界的梅花奖演员,我一直在做着与戏剧有关的事,一直用人生最朴素的基调在越剧天地里努力着。不论这种努力是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还是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因为我的生命已浸润在越剧这一泓深泉之中,越剧早已成我为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