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故土轮回”

日期:2006.10.16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作者】 伊旭松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绍兴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一个剧种,从这里诞生;一种辉煌,从这里起源。东王村,沐浴越剧的百年荣光,见证越剧的百年沧桑。$$秋天里,记者踏进这个小山村。$$村口有条小溪,溪边古樟冠盖如云,几座古宅黛瓦白墙。树荫下,几位鹤发长者四围而坐,醉心于对弈之中。$$在他们旁边,有一块石碑,标明这里是中国越剧的诞生地。$$有道是,人生小舞台,舞台大人生。记者驻足这片越剧的萌生地,在一草一木,老屋古戏台,俚语乡容之间,试图探寻一种文化的最初胚胎,解读一种文化在历经风雨沧桑之后的百年轮回。$$诞生$$一个人与一种戏$$李向东今年73岁,世代居住在东王村,他清楚地记得,当年从爷爷辈传下来的越剧创始人高炳火传奇的经历。$$1879年,高炳火出生在浙江嵊县甘霖塘下村,早年拜倪生标为师学唱“落地唱书”,天资聪颖的他很早就成名于嵊县和杭嘉湖地区,素以语汇丰富、诙谐有趣闻名。$$1906年春天,高炳火回到家乡祭祖,这时不少在外从事唱书艺术的人也纷纷返乡。在当时并不发达的交通条件下,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规律而枯燥。这些在外闯荡的唱书艺人顿时成为见过大世面的人,他们的沿途见闻和奇闻轶事成为当地最热门的谈资。特别是高炳火,闯荡过杭嘉湖地区,到过不少官宦之家表演,那些富庶的环境、奢华的装饰在他的口中活灵活现,让周围村民羡慕不已。久而久之,村民的好奇心被吊起来了,一定要他们这些回乡的唱书艺人登台表演。$$农历三月初三(3月27日),高炳火和李世泉、钱景松等几位演员决定登台亮相。他们按照戏中的角色,穿上借来的竹布大衫、马褂、竹布裙、女人的包头,几位妇女忙着用鹅蛋粉当水粉、用大红报纸蘸水当胭脂、用锅底灰当眉笔,帮演员们化妆,没有官袍,就借庙里菩萨的蟒服替代。$$现在这些文物都陈列在嵊州越剧博物馆内。$$就在那天晚上,在村民们期待的目光中,艺人们终于粉墨登场,草台是用四只稻桶垫底上面用门板铺平。他们以《十件头》、《倪凤扇茶》为开台戏,《双金花》为压台大戏。由于参与演出的人数不少,台上表演、后台帮腔,演员劲头十足,气氛非常热烈。两三个小时的演出,村民们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就已落下帷幕。在《双金花》中,高炳火扮演主角花旦蔡金莲,第二天他又表演了拿手好戏《赖婚记》。$$当时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次有准备、有剧本、有角色、有把场师傅、有化妆、有伴舞、有伴唱的演出,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开始——这一天,越剧正式诞生。$$1907年,也就是东王村演出一年之后,看到越剧巨大商业潜力的高炳火进入当时的嵊县城内药王庙开戏馆,从此越剧开始从田间走向市场。$$百年风雨,把越剧炼就成了中国第二大剧种,而东王村也“一不小心”成了越剧诞生之地。$$生存$$草根养与平民演$$与城市里越剧艰难前行不同,在嵊州农村,越剧依然火爆异常。百年前,越剧诞生于此,如果没有上海这个大城市的大舞台,越剧难以走向全国。然而百年之后,这一切却恰恰颠倒了个个儿。$$嵊州市民营剧团管理办公室主任应华均说,如今,在当地工商局登记注册的民间越剧团有115个,中等规模的越剧团有30多人,最大的团有50多人,他们基本上都在农村演出。$$吴豪祥,嵊州市飞翔越剧团班主。“我们的活也不好干,一出正月人就少了。”吴豪祥说。飞翔越剧团是一个典型的民营剧团,共有17名越剧女演员和2名绍剧男演员。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在主演越剧的同时,飞翔越剧团也要不时兼演一些其他剧种的小戏。这两位男演员,一位是吴老板本人,另一位则是剧团的伙头工。$$吴老板学绍剧出身,而老板娘则是演越剧的。在民营剧团里,这样的夫妻档屡见不鲜。他们的生活动荡而俭朴。每三四天就要卷被铺搬道具转移地点。演出途中,演员大多是吃大锅饭,睡地铺。$$在演出时,飞翔越剧团的男人们在舞台楼下忙碌,女人们在楼上补妆。因为是连着演戏,许多人前一场的妆还没有来得及卸掉,下一场演出就开始了,刚刚在台下说笑的姑娘,一个转身进入舞台,立刻就进入角色。$$常年的历练,熟谙地转换角色成了她们的家常便饭,对生活也多了几分感悟。$$“我们挣得不多,”李金燕说,“好一点一个月能挣3000元。也要看角色。生、旦、净、丑和主胡、司鼓这样的骨干还好,其他的也就1000元左右。不过总比去工厂打工要好。”她的口气中还是有些庆幸。$$“好的时候像神仙,不好的时候像狗一样。”在后台,26岁的毛丽萍带着夸张的表情一边说,一边忙着往脸上补妆。她17岁出道,十年工夫,已变得相当“江湖”。“我们的生活也是靠天吃饭,碰到条件好的村子,可以给我们住镇上的宾馆,还都是单间,碰上条件不好的村子,就借住在人家。我们还住过破庙呢,四处漏风的那种。”$$毛丽萍说到破庙时加重了语气。她清楚地记得年初到外地演出时,住的地方在一户村民的鸡窝旁边。鸡窝和她的床之间只有一道1米多高的挡板。一天下午,一群人在毛丽萍的房间里聊天,一只母鸡忽然跳进来,大摇大摆地走到人们脚边啄食地上的米粒。$$在这样的剧团里,大部分演员都不是科班出身。$$25岁的业余越剧演员黄丽萍是嵊州市一家民营剧团的演员。她一边听着《梁祝》的选段,一边说自己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听越剧名角选段上面。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越剧教育,但已有8年越剧表演的经验,靠舞台和一台复读机,她用这种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戏曲教育。$$发展$$育人才与造氛围$$“今天,越剧面临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希望越剧能在嵊州进一步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嵊州不仅是越剧的故乡,也应该成为越剧人才的工厂和市场。嵊州是越剧第一个百年起飞的地方,希望第二个百年还能从嵊州起飞!”曾经做过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校长的朱杭灿对越剧在嵊州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在后备人才培养和群众基础建设上还有‘法宝’。越剧教育从娃娃抓起。比方说,嵊州城南小学,他们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越剧教育活动。另外,在鹿山小学、东圃幼儿园等当地不少学校,‘越剧沙龙’、‘越剧故事会’、‘越剧卡拉OK比赛’等活动经常性开展。现在我们已经有3个孩子获得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了。”而一批文化专业人士,整合各方面力量,也相继编写了《越剧大家唱》、《越剧教育简本》等基础教材,特别是2005年5月,嵊州市编写的《小学生学越剧》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被列入地方特色课程,在全市四年级启用。$$要说越剧的群众基础,在嵊州那是相当的厚实。自1999年起,嵊州每年举办中国民间越剧节;举办“越剧大家唱”培训活动,印发万册《越剧大家唱》普及读本,对市民进行短期速成培训;建立10多个越剧戏迷协会,成立外来人员越剧俱乐部;还协同拍摄电视连续剧《红粉须眉》、《飞花如蝶》等。$$一百年前,越剧从嵊州走出;下一个百年,越剧将走向哪里?在这个越剧的故乡,有无数人在思索,更有许多人在以自己的行动探寻。$$新闻链接$$越剧史上第一次演出$$1906年清明节前夕,李世泉邀集高炳火、钱景松等艺人,经过精心准备,于农历三月初三在东王村香火堂前用四只稻桶垫底,再铺上门板,做成了越剧史上第一个戏曲舞台,正式演出。$$第一所越剧女子科班$$1923年5月,施家岙女子科班在当时的嵊县施家岙村陈明辉家开办,由在沪经商的嵊县人王金水出资。这所女子科班不仅是越剧人才系统化、正规化培养的开端,也揭开了民间资本涉足越剧培训市场的序幕。$$第一次进杭州$$1916年,小歌班艺人卫梅朵、马阿顺等到杭州西湖边美记公司游艺场演出,并由邀请来杭的嵊县民间演奏组织乐手尝试配乐。小歌班艺人进杭州演出第一次将富有乡土味的艺术呈现在城市观众面前。$$第一部越剧电影$$195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并于第二年上映。这部彩色影片揭开了我国越剧艺术影片新的篇章。$$新中国诞生后第一个实行男女合演的越剧团$$1953年,浙江越剧团正式成立,分成两个队,其中一队是女子越剧队,二队是男女合演越剧队,这也是新中国诞生后第一个实行男女合演的越剧团。$$第一次正式的出国演出$$1955年7月2日,中国越剧团在德国柏林著名的人民剧院首次公演古典名剧《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引起轰动。这是越剧第一次正式的出国演出。$$第一座专业戏曲博物馆$$1990年,越剧博物馆竣工并对外开放。越剧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