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现代戏与流派欣赏

日期:2014.08.20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作者】 李承静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今日路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记者:浙江是越剧的发源地,很多浙江人对越剧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在很多观众的印象中,越剧多以体现悲欢离合、缠绵悱恻的感情戏为主,如《梁祝》、《红楼梦》、《碧玉簪》、《白蛇传》、《打金枝》等。民间把越剧的剧目概括为“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颇为中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剧也不可避免地与时俱进,被打上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子,成为一出“现代戏”。那么,您能讲讲,什么是越剧现代戏?

叶仙明:传统越剧多为古装戏,越剧现代戏最早的探索者是“女子越剧”,但是这担子总归要压到“男女合演”身上。正如京剧由男演转为男女合演一样,“变”才是不变之道。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才提倡演现代戏。总体来说,越剧现代戏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1963年“古装戏搁一搁”时期,以及1972年“用毛泽东思想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时期,演绎得比较集中。“新越剧”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内容大多是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1946年5月,雪声剧团首次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袁雪芬曾经说过:“越剧要提高它的大众功能,现实题材所起的教育作用,不是一般古典的历史题材所能替代的,它可以更加直接地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表演现实题材,不但可以探索许多艺术上的新课题,还能增强剧种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当然,如何让越剧的现代戏更好地顺时应势,一众越剧工作者们肩上的担子并不轻。

记者:艺术无疑是最需要创意的职业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文化艺术相互交融、碰撞、不断创新的环境下,越剧现代戏的创作如何既适应形势的发展,又能保持个性?

叶仙明:我认为,首先必须尊重传统、看重传统,突出剧种特性。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川剧的变脸、陇剧中类似皮影的动作,都令人耳目一新。一是艺术家要增加对地方戏曲的自信心,不能自轻自贱,抛弃自己的长处,应恰当运用这些绝活、特技描绘出那一方百姓的情感和文化特征。二是回归艺术本体,适度运用舞台科技。比拼舞台科技,我们再努力,再舍得投资,也很难赶上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拉斯维加斯的“秀”。老祖宗创立的中国戏曲假定性特征给我们留下了“金饭碗”。尽可能扩大表演的空间,别再捧着“金饭碗”讨饭吃。三是大胆起用新人,避免过分倚重数量、精力有限的名编剧、名导演、名作曲。我们可以设想,没有陈彦,能有陕西戏曲研究院《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三部曲吗?没有陆伦章,能有苏州滑稽戏剧团《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顾家姆妈》吗?一个院团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编剧、导演、作曲、表演等人才长期磨合的结果,这些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冒出来的,而是长期在艺术院团摸爬滚打,学习、积累、历练出来的。如今,艺术院团到了培养自己剧种、剧团人才的时候了。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