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树春把越剧带到兰州

日期:2006.08.04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关键词】 越剧 

【地址】 地址1

【来源】 兰州日报

【入库时间】2015.02.11

【全文】

1956年越剧《红楼梦》贾宝玉扮演者尹树春50年前的8月6日,伴随着吴侬软语的越剧曲牌,浩浩荡荡的江浙大军支援大西北来到兰州。把越剧带到兰州的是戏剧表演艺术家尹树春。1959年,我从上海市戏曲学校毕业分配来兰之时,班主任吕云甫老师对我说:“你到兰州后,如业务上遇到什么困难,可找尹树春老师,她是兰州市越剧团团长,业务上有造诣,且人品极好。”提起尹老师,我并不陌生,在戏校当学生时,就看过她在九星大戏院演出的《西楼记》、《十五贯》等戏,她的表演艺术在上海有口皆碑,她和范瑞娟、尹桂芳、徐玉兰等艺术表演家如璀璨的群星,闪烁在上海剧坛上。来兰后,我在兰州艺术学院戏剧系搞教学工作。1979年兰州市越剧团恢复后,招收了“大、小”两个班的新学员,我调到越剧团担任学员队的教学工作,和尹树春老师一起工作。在和尹老师短短的几年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她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她把全部心血挥洒在为越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上。她除了排演自己上演的剧目外,还关心着学员的培养。她经常出现在排练场,观看并指导我们的教学课程,她还时常下排练场为学员作示范表演。她说:“对学员要严格要求,教员要有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我们老了,除了演好戏外,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要做好传、帮、带的工作。”1980年,上海越剧院秦光耀(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副团长)同学来信讲,要把尹团长的一出《回十八》学下来,这出戏中她有“绝活”。我拿着信给尹老师了,她笑着说:“好,我整理恢复一下教会你。”那几天,我经常看到她一人在宿舍兼办公室里,对着录音机反复录唱着《回十八》的唱腔。除了在艺术上执着追求外,她从不把自己放在“一团之长”高于别人的位置上,她事事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严格地要求着自己,每次演出装卸车时,她和大家一样忙着拿道具、搬景片。同志们让她休息,她总笑着说:“我拿不动重的,可以拿轻的吆!”她见学员们练功劳动强度大,她常在星期六,自己掏钱让炊事员代买些“蹄骨旁”给学员们补补身子。记得在越剧团恢复建团的第一个除夕,她谢绝了众亲友的邀请,特意买来鱼肉等食品、亲手烹饪,与刚从南方来兰的学员们共度佳节。现在和当年的学员如:马丽苹、霍玉焕、孙云虎、铁燕、何维、刘茜淑等回忆尹团长当年的往事时,无不称赞她确实是我们文艺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楷模。在越剧如何丰富自己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段,如何突破剧种的局限性,既要演好传统戏,又要演好现代戏的问题上,她旗帜鲜明地表示要逐步走“男女合演”,使越剧舞台百花齐放。她创排了《红嫂》、《红色医生李贡》、《红灯记》等剧进行了尝试,使兰州市越剧团成为和“上海、浙江仅有的几个首先实行男女合演并取得较好成效的越剧团之一。”尹树春老师是浙江嵊县人,生于1922年,11岁在嵊县阳春舞台科班学艺,13岁挂牌登台,随师在浙江杭州、宁波等地搭班演出,40年代演出于上海各剧院。解放后任上海春光越剧团团长。1956年8月,为了支援大西北的建设,剧团满腔热情地由上海来到兰州,并改名为“兰州市越剧团”。来兰后的十几年中,她和李慧琴、徐兰英、冯九经、冯七经、黄惠群(均已病故)梁小巧、陈玉珍、裘爱巧、筱素娥、孙金才、钱芝芳等一样冒风雪、顶酷暑、下农村、去工厂、走兵营,巡回于我省张掖、酒泉、玉门以及内蒙、宁夏、青海等省市,跑遍了兰州三县五区,演出了《西厢记》、《梁祝》、《红楼梦》、《珍珠塔》、《西楼记》、《追鱼》、《何文秀》、《孟丽君》、《油城曲》等数十台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题材的剧目,为兰州人民留下了好多美好的艺术形象,为活跃金城人民的文化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尹老师从艺48年,多年来因她工作积极,成绩显著,被选为兰州市人民代表,甘肃省政协委员和省剧协理事,参加过全国第四次文代会。1981年5月7日下午,在上海光华剧场排练《二度梅》时,突患脑溢血,急送瑞金医院抢救诊治无效,于5月12日清晨5时45分离我们而去。她虽然离开我们已25个年头了,但同行们和广大观众永远怀念着她,人们不仅敬重她的艺术,更敬重她的为人。

3 0
Rss订阅